《落日》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落日》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落日》教案 篇1
《落日》精品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落日》精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落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尝试用美妙绝伦等词语造句。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搜集的关于日出日落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海上日出》的图片、《火烧云》的图片、文字胶片、小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一片热烈的交流气氛)
1、昨天下午,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
搜集有关三亚和关于日出日落景色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也可以根据理解自己作画,做到了吗?
2、交流文字资料或展览图片:
请把它们高高地举起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请同学读文字资料、介绍图片内容,注意及时恰当的评价或鼓励。)
我也搜集了一些图画资料,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想展示给大家看,可以吗?(出示图片)喜欢吗?说说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我和同学们有同样的感觉!(过渡语)
那今天,让我们一起登上时空飞车,到祖国的南疆海南省的三亚去欣赏那里的落日美景,好不好?
去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介绍那里美丽景色的文章三亚落日。(板书课题)
2、读文感知:
(1)、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谈话,结合你对课文的预习,谁来告诉大家,读这篇文章,你最想干什么?
(将同学们的愿望、疑问以副板书的形式加以体现)
3、适当总结,引导学习:
同学们真棒,你们很会学习,能够提出这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展开想象,对这些问题同学们一定能找到答案。那你想用什么方法读书呢?(大脑放录像法)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了。你能再介绍一下这种方法吗?(生介绍:1、勾勒形态,放映大海、沙滩、落日等物体的轮廓;2、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3、使画面动起来;4、倾听画面里发出的声音;5、朗读时,通过你的表情、动作等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表现出来。)(此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运用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能够熟练运用,又可以激发同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同意吗?
好,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读书。现在请同学们带上你的大脑录像机,走进课文中描绘的美景中吧!
(投影文字胶片:请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喜欢的美景多录一会。然后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可以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告诉同学。)开始吧!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尽情地读书,放飞想象的翅膀,与同学充分地交流,体验文中描绘的美景。)
〈三〉、深入理解,感情品味:
1、交流:
来,我们一起来看。谁愿意说说,你通过刚才的'读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到黑板上线条简单勾勒出看到的景物:太阳、大海、白鸥、椰子树、沙滩等。)
你又听到了什么呢?
(给学生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
2、根据板书总结,再一次引导读书:
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幅画,只是一个黑白的画面。你想为上面的景物涂上怎样的色彩?为什么?你是从文章中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呢?把你找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交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学习、读书的顺序)
a、常景图:
(蓝天、碧海、碧玉般的椰子树、洁白的海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
(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过渡语:通过读书品味,我们的头脑中清晰的浮现了这幅美妙的画面。看,多美啊!同学们,对这幅画面,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吗?
b、落日图:
(此处是全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描写日落的语句,体会三亚落日的滑落过程,欣赏落日时那火红的太阳、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的大海。)
边讨论,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亳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丹朱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运动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式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在以上a、b两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采取板画、板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课文总结,升华感情:
看着黑板上的这幅画面,同学们,我真觉得你们了不起,不仅能把课文读得那么好,而且还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画家。你们把作者用语言文字给我们描述的美景寥寥数笔就画了下来,还涂上了这样五彩斑斓的七彩色。让人越看越觉得好美!
面对这么美的图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赞美它?(让学生把说的词语一一写在黑板上,如:美妙绝伦、美不胜收、举世闻名、无与伦比、举世瞩目)
是啊,三亚落日的美让人陶醉,让人迷恋,你能不能用一句最想说的话来赞美它?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词。
(让学生自主练习说句子,展现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外拓展:
是啊,同学们,三亚落日多美啊!我看你们用画笔画出的画更美,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欣赏这份美丽好吗?(教师贴出学生的作品,学生自由观赏图片、美读课文。)
多美的景象啊!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其实也不乏美景,让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眸去发现吧!别忘了把你喜欢的美景描绘下来,好吗?
《落日》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落日》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说明方法
过程和方法:
1、收集资料,动手观察
2、讨论合作,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敢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行解决字、词问题。初步读懂课文,疑难之处记下来,与同学讨论。
2、寻找王维的诗《使至塞边》,读熟并理解。
3、阅读《物理》课本中“光的折射”一节中的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合作
1、导入: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幅图画,和我一起朗读王维的诗《使至塞边》。再看 我做一个物理试验。(见附件)请你们解释为什么会看到两枚硬币?(或做“铅笔放入水中的实验”)。因此,有人就把王维的诗改为:“大漠烟自横,长河落日扁”--板书《长河落日扁》。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1)本课需要积累的词汇:
雕琢:①雕刻(玉石)。②过分地修饰(文字)。
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奚落: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
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通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句,用简洁的语言编写的阅读提 要。
提示:第一部分:(①)由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②-⑥)说明“长河落日扁”的原因。第2段写作者在大海观日时看到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联 想到落日怕也是扁的,并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亲眼所见得到了证明。第3段承上启下。第4段,用筷子实验说明光的折射的原理,引出下段的说明。第5段说明落日扁的原因: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产生折射;折射贴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第6段写海市蜃楼也是由于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使光线曲折而形成一种自然 现象。
第三部分:(⑦)光的折射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⑧)作者通过探究“长河落日扁”的 事理,告诉我们: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3、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复述第二部分的内容。要把这部分列举的4个例子尽可能概括清楚。
4、集中交流,共同归纳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板书:①落日扁。亲眼见。
②筷入水,“折”两段
③光线曲, 落日扁
④“蜃楼”景,曲线“祸”
第二板块:探究、辨析
1、 齐声朗读第二部分
2、 辨别4个例子之间的关系。
提问:请你联系问文题,思考上述4和内容,说说哪个是课文的重点?它们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明确:③是的重点,是课文的中心。①②④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③而举的例子;③是课文的说明对象。①②④是举例说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Zxx]
3、再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写①②两个例子是为了引出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后面又写了④,④ 这个例子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列举大家经常听到又未必了解的“海市蜃楼”成因的例子,是为了补充说明自己的判断的可信性,最终让人信服:落日不是圆的而是扁的。)
4、把课文中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和《物理》课本上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学性介绍和科学性介绍的不同。
(此环节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第三板块:归纳、总结
1、 写作特色归纳:
A、 思维严密,说理缜密
B、 举例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C、 语言准确、简练
2、 价值观 探究:
提问:“光的折射现象为人类发展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近几百年来,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大了我们的眼界。)
(此环节要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想象。 )
3、 主题思想归纳: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河落日扁”的原因,也明白了“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这些认识是我们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的体会。那么,你认为作者 写这篇表现了什么精神?学了课文后,你对“科学的追求”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明确: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的 智慧和勇气,以及善于发现,执著探究的精神。)
(明确:认识: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科学规律,树立崇高的科学思想。)
4、 教师总结:美丽的大漠,袅袅的狼烟,曾让我们神往;有趣的实验,科学的解说,让我们理智的思考。感谢作者的解说,感谢编者的推荐,更感谢同学们的参与,这接课将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索,也许将来的科学家就出在我们中间。多读书,勤思考,勇探索,这就是老师给你们的忠告。
5、 作业:
a、课后练习1、2、3
b、作者发现了“长河落日扁”,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发现了什么“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吗?如果有,你也写一写。
附件:
一、大漠风景图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落日》教案 篇5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清新、词汇丰富,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更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初读感知、理清条理、布置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理清课文层次。在第一个环节“谈话导入”中,我以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入,初步让学生感知日出给人带来美好、向上的感觉。那日落的景象如何?随即揭示课题,(板书:三亚落日)指导学生读好课题,明确写的是“三亚”这个地方的“日落”。接着就进入“初读感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在分自然段朗读的同时相机正音,读准多音字“悄”qiǎo。然后指导学生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落日景象?”来理清课文条理。在这一课时的最后,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摘录优美语句。3.朗读课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我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三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使学生感受三亚风光美,三亚落日更有诗意。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引读“在三亚看落日”,作者觉得“真有诗意”(板书:真有诗意)激发学生的神往之情。同时,引领学生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精读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三亚浓郁的热带风光,我先让学生观赏三亚风光录像,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等景物来领略三亚的热带风情。由“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这句话自然过渡到(第3-5自然段)的学习。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如何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领悟体会落日的美景,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美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 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美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敏捷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美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准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落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看一看 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 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预设:1、落日会产生哪些幻觉?2、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1、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2、关注标志性词语 。 3、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 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 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 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六、课堂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