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童年骆驼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篇1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目作为切入点,它与以往学生接触的题目有所区别。通过读题,学生很快能找出不同之处。接着,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顺势引入了课题,这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下文的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种阅读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对话方式来达到目标的:一是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在引导学生阅读“学骆驼咀嚼”和“谈驼铃作用”这两幅画面时,采用的对话方式都是有关句段,展开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对于这种画面很强的'片断内容,这种对话方式非常简洁有效。二是话题引领,由浅入深。在引导学生阅读“驼铃的遐想”这幅画面时,采用的对话方式主要是以某个中心话题作引领,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从而将文本的解读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三是抓关键词,以写促读。在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部分时,依据课文情感的变化,是否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这篇课文,通过边读边想边悟,利用多种阅读对话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篇2
本文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教学中,开篇创设情境,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课题入手,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泛黄老照片,把学生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二、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童年趣事,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欣赏一首对全文理解后写下的抒情小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三、抒写情感,仿写练习
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安排一个仿写第四自然段小练笔,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写下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悟。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篇3
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前一天,校门口来了一只骆驼,看着一群孩子围着骆驼左看右看,满脸的好奇,我想:明天的课一定充满了精彩。
一上课,我就发现今天的学生比往常显得活泼,读课题特别和情。而上到骆驼吃草那一段,学生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说到: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讲到了昨天校门口的骆驼,他们看到了它的`样子,看到了它的牙,那心情,我想和林海音当时看到骆驼时一样的吧。几乎不怎么背,学生很快把那个自然段的内容“讲”出来了,当然,有这样的效果,还得感谢昨天的那只骆驼。
我觉得,语文是从生活中来的,那学语文的学习也应该融入到生活中去。语文和生活这样紧密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善于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篇4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她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回过头来品味,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处理的比较好的是“我”回忆童年发生的第四件事——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这个细节表达了幼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深深怀念。我抓住妈妈“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一句,先让学生尽量去想“‘我’在课文里还问了哪些问题?”学生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我再问“她还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呢?”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骆驼会脱毛?”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骆驼队从哪里来?”有的学生还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由此一问,学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联系到了一起。接着我又补充了《城南旧事》中的一个片段——“我”问“贼是干什么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的天真、幼稚。
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又结合课本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随机提问“还有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把之前海阔天空的种种奇怪的问题重复一遍即可,但是,学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内心中感受到的绝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
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所以,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一下的时候,我分明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童年一去不回头的淡淡的伤感,那缓慢、悠长的朗读声,似乎他们已经与林海音融为一体一般。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我和学生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课,经过我精心地备课总觉得学生可以按我的教学设计进行,可是一节课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整堂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上学期末听了即墨28中的课堂教学,我很欣赏他们学校的教学风格,当下决定这学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1、师友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前半段,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他们觉得有趣的片断进行学习,让他们反复去咀嚼课文。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师傅谈感受的地方多,学友谈感受的机会被剥夺,我反思后认识到应该先让学友谈感受,再让师傅补充,多给学友一些锻炼的机会,本节课的师友合作学习的.方法落实的很不好,今后我会在课堂上多给学友一些机会,不断改进师友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很多学生惯于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这段话的内容,其实,这只是很初步的一个体会。那么如何把这样浅的体会上升到比较高的感悟呢?需要平时贯彻给学生理解的方法。“抓关键词体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像”等等理解句子的方法,其实非常好,但我在课堂中落实不到位,我相信如果落实到位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只停于复述句子意思的层面上,会更加深入。这样,学生读书才会更加有味道。
2、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老师的指导也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少数的学生在课上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会也不说,不会也不吭声。
4、学生发言不积极,只个别学生的发言令人满意,很多的回答都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直接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这和老师的指导有直接的关系,老师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许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篇6
童年骆驼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骆驼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