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社团活动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社团活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制定社团,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标。
二、 教学重难点:
1、每位同学认真收集自己喜欢的文章,并要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2、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文章相互交流,并互相朗诵,作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
1、谈谈自己喜欢的文章,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2、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文章相互交流,并互相朗诵,作好准备;
3、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
4、指导诵读。
A语气强弱
B停顿
C情感的表达
5、同学们展示。
A个人展示
B小组展示
C以喜欢的`方式展示
四、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受到了朗诵的熏陶,同时在能熟读成诵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不仅懂得了常规的礼仪、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社团活动教案 篇2
本学期竖笛兴趣小组队员来自四年级的部分同学,共有学生30人,活动18次。现将活动作以下小结:
(一)辅导内容:
结合以前训练的经验,我仍然把发声方法和吹奏技巧作为训练的重点,同时加强了识谱和视唱、节奏学习,为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我在做好基本教学的同时,还适当的教学生一些优美的歌曲,在平时的训练课上让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听一些竖笛独奏,看一些合奏表演,学习他们的表演的.技巧。
(二)出勤情况:
作为辅导教师每次我均能提前到达音乐教室,做好本节课的准备工作,学生也做到了按时到、按时走,身体不舒服能及时向老师请假。活动开始前实行点名制,及时记录每次学生训练的出勤情况,本学期参加活动的学生除生病、参加比赛外均能出满勤。
(三)管理情况:
为了便于管理,我在每次上课时都能和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每次活动时都能保证课堂纪律优秀、训练时间不浪费、训练效果良好。除了课堂上做到这些,课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习,增强手指的灵活,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在训练的管理上比较轻松、有效。
(四)学习成效:
通过几个多月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气息放松、吐音要干净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会了二首曲《我和竖笛是朋友》和《小夜曲》。
存在问题及下学期打算:尽管有了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学生的视唱及音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高音的吹奏不到位。
(3) 姿势有陋习
下学期我的打算:在进一步加强基本训练的同时,要精心准备学校艺术节的演奏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演奏水平和效果。
社团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诗社开展的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内容
1、任课老师宣布诗歌朗诵会的意义、活动设想及注意事项;
2、每位同学认真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要谈谈自己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
3、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诗歌相互交流,并互相朗诵,作好准备;
4、选出对诗歌有一定欣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同学担任评委,并宣布优秀诗歌评选的标准;(也可请相关老师担任评委)
5、在班级中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评委选出优秀诗歌朗诵者名单;
6、请老师或学生给获奖的同学颁奖;
7、将学生选出的部分优秀诗歌贴于班级布告供其他学生欣赏;
8、请获奖同学以座谈会的形式畅谈自己的对作品欣赏的`感受。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1、按时参加,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
2、每次活动要求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内容。
3、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后,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让社员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
四、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
五、具体安排:
第一次:组建诗歌朗诵社团。阅读引导教你怎么去读书。
第二次:朗诵技巧及训练。
第三次:结合学校参经典阅活动契机,引领社员广泛阅读经典书籍。
第四次:讲座:什么是朗诵?朗诵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样选择朗诵材料?
第五次:怎样把握作品内容。
第六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
第七次:朗诵的语速。
第八次:朗诵的句调。
第九次:作品的引导。
第十次:根据朗诵内容选配乐。
第十一次:总结收获,评选表彰优秀社员。
社团活动教案 篇4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二年级参加的是竖笛社团,那么我班参加共有学生72人,其中女生有28人。现将活动作以下小结:
(一)辅导内容:
因为这些学生是初次接触竖笛,那么为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我们在做好基本教学的同时,还适当的教学生一些优美的歌曲,在平时的训练课上让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听一些竖笛独奏,看一些合奏表演,学习他们的'表演的技巧。
(二)出勤情况:
作为辅导教师每次我们均能提前到达本班教室,做好本节课的准备工作,学生也做到了按时到、按时走,身体不舒服能及时向老师请假。活动开始前实行点名制,及时记录每次学生训练的出勤情况,本学期参加活动的学生除生病、参加比赛外均能出满勤。
(三)管理情况:
为了便于管理,我在每次上课时都能和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每次活动时都能保证课堂纪律优秀、训练时间不浪费、训练效果良好。除了课堂上做到这些,课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习,增强手指的灵活,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在训练的管理上比较轻松、有效。
(四)学习成效:
通过几个多月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气息放松、吐音要干净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会了《我和竖笛是朋友》、《小夜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上学歌》等歌曲。
存在问题及下学期打算:尽管有了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学生的视唱及音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高音的吹奏不到位。
(3) 姿势有陋习
下学期我的打算:在进一步加强基本训练的同时,要精心准备学校艺术节的演奏曲,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提高演奏水平和效果。
社团活动教案 篇5
社团活动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团活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团活动教案 篇6
诵读目标
1.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
2.通过配乐朗读《论语》,熟读成诵,体会《论语》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学生在学习《论语》内容的同时,理解《论语》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孝敬长辈的重要。
诵读重点:
让学生明白《论语》中的道理,熟读成诵
诵读难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孝敬长辈的重要。
诵读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这节课由老师和你们一同上一节国学课。孝顺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在《论语》中也充分体现了“孝”的思想。课前老师给你们布置任务了找一找有关《论语》的简介。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真是找资料的小能手,会学习的孩子)
1.出示课件:以滚动文字的形式介绍《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补充: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师: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思想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孔子。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短片。
2.播放视频--动画短片
师:从动画短片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出示孔子图片,介绍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通过对《论语》的介绍,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这本书和孔子,大体了解本书的内容。)
师:他希望以“仁爱”为核心思想来治理国家,不要施以严刑,而要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论语》其中的二则。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一)学习文言文。
1.出示课件,自读、指读、齐读、闭眼齐背。
师:《论语》共二十篇,这两则分别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和里仁篇。
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人,这不只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如:“弟:即‘悌’(tì),谨(jǐn),惧(jù)”学生容易读错,应加以强调,以免学生自读过程中定型,就不便于纠正了。)
2.教师纠正字音,如“弟:即‘悌’(tì), 谨(jǐn),惧(jù)”
3.学生齐读、闭眼背诵:(《论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节奏。)
(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齐读要讲的话,然后根据老师出示的注释,各小组讨论每句话的意思,并根据句义谈谈本组的感悟。)
4.出示课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1)学生齐读:
(2)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注释:
入:入门在家。 孝:子女孝顺父母。 弟:即“悌”敬重兄长。
出:与“入”相对,指出门在外。 谨:小心谨慎。 仁:有仁德的人。
泛:广泛的意思。
(3)小组讨论本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组员交流,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意见。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刚升入三年级,表达能力上虽有一定提高,但在表述上海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轻松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反而给学生的理解上增加负担,压制了学生的兴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精力,就再去读书学习。
5.与《弟子规》对比。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这句话熟悉吗?是不是在哪见过、听过?(《弟子规》)
6.指名背《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篇文章,是根据古代圣贤对子弟的一些教诲写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其次,还应该做到行为语言谨慎谦和,说话做事讲究信用。要平等博爱地和大家相处,并且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向他好好学习。做好这些事情后,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多学习文化知识。
师:《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的。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你们知道这里的圣人指的是谁吗?(孔子)
6.课件出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学生齐读:
(2)小组讨论本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组员交流,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意见。
年:年龄,年纪。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论语》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学生感受到孝敬长辈的重要性,把养成教育与国学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
7.指名读二则论语。
(二)听“孝”的故事
1.出示课件,组员代表讲故事
师:(古人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乌鸦长大以后,会寻找食物反哺自己的母亲;羊羔跪着吮吸乳汁,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动物尚且知道孝敬父母,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孝”就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之一。它不仅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且,几千年来,一幕幕与“孝”有关的故事,共同演绎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景。
百里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对父母十分孝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一次,他听说百里之外的米很便宜,就跑去买了背回来,做给父母吃,自己却还是用野菜充饥。父母死后,子路做了大官。每当吃着丰盛的饭菜,他总是感叹说:“现在父母去世了,我想再吃野菜,再为父母去背米,已经是不可能了!”是啊,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唐朝有位叫李皋的人,常常说:“除了生病以外,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让父母为我担心。”有一次,李皋被人诬告,受到审讯。为了避免父母担惊受怕,他每天受审时,都身穿素服;可仍然像平常一样,穿着官服回家。在父母前面,说话做事也像平常一样从容,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不久,李皋被贬官到潮州。赴任前,他安慰父母说:“我得到了升迁。”直到真相大白,官复原职,他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母。
扇枕温席
黄香是汉朝江夏人,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九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伤,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母睡得安稳,小黄香每天晚上总是先用扇子为父亲睡得安稳,赶走蚊子,才让父母躺下。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每天晚上睡前,就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捂热,再让父亲上床睡觉。黄香的孝行很快传遍了左邻右舍,人们都被他的事迹感动了,纷纷称赞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2.组员说感悟
师:听完了这些故事,想想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你有什么感悟?
师:我们常听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就像故事中说的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呀!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等到子女想回报父母的恩情时,老天却降下了难测的灾祸!是啊,与其等到失去了方知可贵,何如拥有时倍加珍惜?
三、拓展活动:
1.提问:以前学过哪些写父母爱子,报答父母恩情的诗?(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
2.出示诗歌,配乐师译:古代交通不发达,离乡在外的人,常常一年半载回不了家。守候在家的父母,总是担心远游在外的儿女。再给游子的信中,自然离不了询问归期,盼望游子早日还乡。
3.自读古诗,指名读。
师:看着父母渐渐老去的容颜,我们心灵深处顺从父母、尊敬父母、奉养父母的情感,被不断地激发出来--这就是孝。让我们带着此时此刻的心情再读读《论语》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