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
2、用情景的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操作材料(一个小绿人,红、黄、蓝衣服/裤子各一)。
2、幼儿每人一个图形宝宝(三角形或正方形)。
3、教师一套操作材料(二个小绿人,红、黄、蓝衣服/裤子各一,红、黄、蓝色图卡,三角形、正方形各一个。
4、大分类图一张,√两个,小分类图六张。
活动过程:
一、以导游的身份带幼儿去数学王国——图形宝宝家。
1、找图形宝宝。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和颜色。
2、送图形宝宝回家。重点学会看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形分类。
二、到数学王国——服装店。
1、引导幼儿观察衣服和裤子的颜色。
2、请一位幼儿整理服装(其中一件),要做到行色对应。
3、再次学习看分类图,巩固对分类图的认识。
三、给小绿人穿衣。
出示小绿人,老师在分类图操作√让幼儿帮忙给小绿人穿衣。
四、幼儿分组进行给小绿人穿衣,每组一张小分类图。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感知物体数量。
2、了解袋鼠的特征,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口袋人手一个,水果、玩具、蔬菜等。
2、音乐《袋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袋鼠,感知袋鼠的主要特征。
出示袋鼠,问:这是谁呀?袋鼠长得什么样子的?(有个大口袋,两条腿短,两条腿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袋鼠怎么走路的?我们来学一学。
师:小袋鼠,真可爱,前腿短,后腿长,蹦蹦跳跳真有趣。小袋鼠,真可爱,前面有个大口袋,蹦蹦跳跳做游戏。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歌曲《袋鼠》。
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教师和幼儿听音乐表演歌曲,表达出和妈妈相亲相爱的情感。再来一遍。
三、小袋鼠逛超市。
袋鼠妈妈口袋有什么用呢?小袋鼠待在妈妈的口袋里,又舒服又温暖,那除了可以装小宝宝还有什么用呢?(装东西)
小熊妈妈开了一家超市,你们看,超市里的东西真多呀,有些什么呢?(香肠、苹果、香蕉、玩具、青菜、韭菜……)妈妈要带宝宝逛超市了,小袋鼠,你们的大口袋呢?我们请客人老师帮你们系上。让妈妈看看,真漂亮!你的口袋是什么颜色的?你的呢?
一会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呀,要买跟自己口袋一样颜色的东西,红颜色口袋的小袋鼠去买一件什么颜色的东西呢?绿颜色呢?对,黄颜色口袋的小袋鼠去买黄颜色的东西,幼儿买东西。
提问:你买了什么东西呀?是什么颜色的呢?把你们买的东西放在我们家的筐筐里吧。
小猫咪咪的妈妈出门好几天没回来了,家里的东西快用完了,我们也为它们家买点东西吧。这会我们多买一点东西小宝宝可以买2件东西,还可以买3件东西。
提问:你买了什么东西?买多少呀?(买多了就是许多)
四、给小猫咪咪送东西去,跟客人老师说再见。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3
1、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2、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3、活动过程: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xx小朋友比高了跟xx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总结:
本次活动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尽量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4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小鱼一样多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小鱼一样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探索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2、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
2。课件—数数
3。课件—数数
活动过程
一、交代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有小动物客人来做客,你们欢迎吗?
好!让我们来看看是谁来做客呀?
(小熊,小鸡,青蛙,小鸟。)
二、连线—请客人坐下
1。教师: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多少小动物?
(1只青蛙,2只小熊,3只小鸡,4只小鸟。)
2。教师:我们请它们坐下吧?
你们看,小椅子都摆放好了,请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小动物入座呢?
(椅子分贝摆放了1把,2把,3把,4把。)
3。请小朋友安排小动物坐下吧。
(请幼儿按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二、数数几条鱼
1。出示课件—数数[1—45]
教师:请你数一数海里的鱼。
2。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
(1)教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数错呢?怎样数才能数清楚呢?
教师总结并示范数数,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第一个数的鱼,
再数到它的时候就不要数了。
(2)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记住第一个数的鱼呢?
三、幼儿探索尝试封闭式数数
1。请小朋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你们可以用水彩笔记号。
2。小结交流数数的经验。
四、趣味练习
练习卡—数数[1—38]
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排出10以内自然数列,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正确地运用序数词,会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所在的位置。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10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序数词。
2、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10,图卡,数字挂表
学具:图卡,幼儿操作卡,数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
老师向幼儿展示1到5的序数卡片,引导幼儿描述这五个序数。
幼儿:1像铅笔能写字2像天鹅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
5像鱼钩把鱼钓
老师:很好。现在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挂表。这是什么?(用手指着口哨)
幼1:口哨。
老师:对了。那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幼2:像6、
老师;是啊!所以啊,6像口哨咧嘴笑。
幼儿:6像口哨咧嘴笑。
接着展示其他四张图片,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对7到10的描述:
7像锄头能耕地8像葫芦藤上吊9像勺子能盛汤10像铅笔加鸡蛋
二、做游戏
找10个幼儿来参加游戏
将标有1到10的十个数字卡片打乱顺序,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让10个幼儿分别抽取一张卡片,并按照上面的数字序数站在正确的顺序。最后看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这个任务交给在台下的幼儿来完成。老师负责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当每个幼儿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时,再让这10个幼儿打乱顺序,两人互换卡片,重新排列顺序,正确排列后把卡片收起来,老师随意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台下的幼儿来判断该幼儿处在第几的位置。让其余的幼儿也轮流来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让每个幼儿都能灵活运用序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