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2025/09/2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1、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2、感悟题意:

⑴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⑵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认读生字:

⑴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⑵指名认读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⑴给这些生字组词。

⑵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1、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2、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⑵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外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2、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2、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3、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4、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五、布置实践活动

1、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活动筹备。

⑴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⑵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3、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4、交流活动计划。

六、课外作业

了解孔子其他方面的资料,论著等。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2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3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大家都以灿烂的笑脸表示对他们最真诚的欢迎。这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道《论语》这部书中记录了谁的言行吗?

(板书:孔子)

2、交流: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课外收集资料)

同学们能通过问父母、上网查找、看书等多种途径了解信息,可见大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资料袋中对孔子的介绍,你还能记住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板书:拜师)

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板书:向谁、为什么、去哪里、怎样)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章中,相信你们只要用心读书,一定能把这些问题解决。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扫清文字障碍。

看黑板,刚才在同学们读书时老师发现有些词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等候 止境 传授 佩服 纳闷 品行 曲阜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名字,是不是把你们搞糊涂了呢?

出示: 孔子 孔丘 仲尼

老子 老聃

这到底是几个人呢?

师: “子”是当时特别有学问的人才能用的尊称,可见孔子、老子是学问颇深的人。为什么孔子自称为孔丘,而老子却称他为仲尼呢?古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用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再次读文,说说主要内容。

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请你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

a、指名试说。

b、出示:孔子(什么时候)(为什么)拜(谁)师。

也许拓展课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拜老子为师。

我们通过拓展课题的方法将文章主要内容说得完整而有条理,这个方法不错,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

三、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有些问题比较浅显,你能马上回答出来吗?孔子向谁拜师?

(板书:老子)

你对老子有多少了解呢?原来老子是个这么了不起的人物,难怪孔子要向他拜师呢!

孔子去哪里拜师呢?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这两个问题是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让我们走进文章的第一段,你知道孔子为什么为什么要拜师吗?

四、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你能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吗?

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什么样才是远近闻名,那孔子只是一名老师凭着什么而远近闻名呢?

是啊,他学问渊博,人们都愿拜他为师,可是孔子却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孔子谦虚好学)

(板书:谦虚好学)

(二)、学习第二段

1、正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远离家乡去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拜师的过程一帆风顺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

学生画:(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终于)

师: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拜师一路艰辛。你们能想象一下孔子这一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打个盹就行了。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老师此时也被孔子拜师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想用动情的朗读,读出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会看到怎样的孔子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师范读)

此时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会是什么样?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得非常好——风尘仆仆。你理解“风尘仆仆”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它的意思呢?

小结: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理解了“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和“风尘仆仆”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词语可以通过字面理解,“风尘仆仆 “这个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了理解。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你们想读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a)孔子在拜师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孔子拜师的艰辛。

(b)孔子战胜了种种困难,再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顽强意志。

(c)孔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高兴心情。

2、(出示插图)好学的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你能看懂图中所画的内容吗?

生:孔子来到洛阳向老子行礼拜师。

师: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不同的场合拜的方式也不同,在这样的场合,要把左手放在右手的外侧,身体前倾,头略低于手。

师:现在请你轻轻地起立,让我们走入文本,随着孔子去思、去想、去做。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呀,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来,此时此刻他看见洛阳城外,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迎候着他,这就是他尊敬的老师呀。让我们随着孔子深深地一拜。(引导学生做拜的动作)

师:在这一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孔子拜师的心意很真挚,他很想拜老子为师,他是个很懂礼貌的人,他很尊敬老子,并想跟他好好地学习。

师:孩子们,就将你们感受到的这些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之中吧!请你轻轻地坐下,同桌读读老子与孔子的这段对话,把当时两位圣人见面的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小结:会读书的同学,能读出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

3、出示带有“迎候、等候”的对话。

你们发现这两个句子中的一组近义词了吗?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调换位置读一下,感觉合适吗?

小结: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我们“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呀!

4、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人吗?

小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仍然很勤奋,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习,有的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把这句话换个成语来说吗?

(板书: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聃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他提出来的。

五、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1、拜师成功后,老子是怎么教授?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师:做到了虚心好学。

生: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师:当孔子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老子会厌烦吗?当孔子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子会怎样做?这种不知疲倦,有耐心地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

(板书:诲人不倦)

2、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接触。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说一句或几句话。说话训练:

a、我想对孔子说:

b、我想对老子说:

c、我想对孔子和老子说:

师:对两位圣人的赞美,老师为他们送上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子拜师虚心好学”,下联是“老子授徒诲人不倦”,横批是——学无止境。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拿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

六、推荐作业,课后延伸

同学们,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一条大河源远流长,希望这堂课能够给你打开一扇窗。对圣人的了解不能随课文结束而停止,课后大家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对简答的评价。

一、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书上的资料袋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3、全班齐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归纳课文的叙述顺序:决定拜师——不怕艰辛去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敬重

这样就把孔子拜师的经过说清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这样把事情的经过介绍清楚。

4、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子:谦虚、好学、有礼。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孔子的这些品质,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研读孔子

(一)、第一段

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拜师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从哪里词语体会到的呢?

a、“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呢?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样的克服?

两个成语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积累的成语。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几个月后,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孔子会是什么样呢?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

1、 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

可是老师有时明白, 有时不明白, 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 学习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 :学无止境。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四)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是怎么学的?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那作为孔子要拜访的老师——老子,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说。

老子很谦虚?迎候等候,迎候是什么意思呢?迎就是迎接,候就是等候?那老子为什么不等候,而是迎候孔子呢?

老子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怎么教?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三、总结

就像孔子的名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再来读读这句话,看来要想赢得人们的敬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7课,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着力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行。 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渊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里”我则是利用了课件,先让学生看看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距离仿佛很近,但实际上孔子要走50万米,然后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50万米换算成学校操场的2500圈,这样就体会了孔子去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重点词语,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孔子在拜师的遥远路途中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生就准确了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多种方法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品行。 同时,我在授课中还注意了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范围更为宽泛。在讲授“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先帮助学习把这句话概括为“学无止境”四个字,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说说含义,再向生活拓展,说说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的?在讲孔子求学时,我把课后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名言说说,孔子还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后拓展的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文本内容,加深了理解。

但这节课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朗读的比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更是没有处理,应该把角色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互相促进,这也是这节的硬伤之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表格。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听了有关孔子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放动画朗读)

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2.寻求答案,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4.演读。

拓展活动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分小组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的小文章。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和标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代表朗读本小组小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表格。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

(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听了有关孔子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放动画朗读)

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2.寻求答案,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4.演读。

拓展活动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分小组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的小文章。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和标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代表朗读本小组小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四、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再读全文,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