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大学》读后感

2025/09/26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大学》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 篇1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大学》读后感 篇2

人生是充满挫折和坎坷的,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因为坚强,却可以度过这些挫折和坎坷。今天我读了《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

里面的金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他出生后不久,爷爷奶奶就去世了。他们的'生活便越来越苦。在他考上重点中学时,他的父亲也得了重病。母亲一人默默地承受着家庭重任,把三亩地的麦子种熟,看到母亲累得直不起腰,金鹏非常难过,就对母亲说:“我不去上学了。”金鹏为了母亲,宁可放弃自己的学业,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而我们不但不关心父母,还经常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说来真是惭愧。虽然这样,但是金鹏的母亲仍然让金鹏去上学。于是金鹏又坚强起来。他平时在学校只吃面包渣,可他并不痛恨生活。他还说:“与艰苦和厄运抗争无尚光荣。”

看到金鹏这么坚强的面对生活,想想我们自己呢?只因学习累、作业多,而常常自己和自己赌气。我们既然有这样良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呢?有人说过:“你若失去了财富,你只是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吧。

《大学》读后感 篇3

暑假里,我读了一个故事:《贫穷是最好的大学》。它让我感动地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金鹏,一个弱小男孩用捡来的铅笔做出满分的答卷;因为家里贫穷而藏起了《录取通知书》;含着石子练英语……最后登上国际奥数领奖台,考入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位孝顺懂事、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的金鹏。艰苦的生活没有让他低头,反而使他磨练出积极上进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苦难和厄运抗争,无上光荣!

人穷志远的金鹏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吃的是奶酪,喝的是饮料,穿的是名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快快乐乐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我想生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贫穷、疾病、失败等困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学习金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习他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雄鹰一样,搏击万里云天,自由翱翔,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收获。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勇敢的人生、精彩的人生。

《大学》读后感 篇4

成功的信念不能像潺潺的小河流水,温柔地流过自己的心田;反而应当像随生命同行的暴风雨,那是一种由内而外不断爆发巨大的能量推动自己在痛苦的道路上永不放弃。让暴风雨冲刷掉自己内心的苦涩,留下最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胜利会属于自己。

当我看了这篇《八十七岁的大学生》时,我非常震撼,因为八十七岁是属于高龄了,在这时候,一般的.老人都在家里享福了而这位老人却在这儿上大学,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是位老奶奶,在校不久她和作者交上了朋友。

在学期结束时同学们邀请这位高龄同学讲话时他讲了几句话我记忆犹新,她说到:“我们并不因为老而停止奋斗,我们变老是停止奋斗,只有四个秘诀可以保持年轻,快乐和成功。你每天找到可乐之事并大笑;你必须有梦想,梦想一旦失去,你就活不成了。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人走来走去但并不知道自己是个活死人。”后来这位女大学生“年轻”的去世了有两千多的人参加她的葬礼。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有梦想就有一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位老人的一生是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一生。作为年轻人的楷模,这位八十七岁的“女孩子”年轻着去世留给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人生有理想要实现,任何时候行动都不晚。

《大学》读后感 篇5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爱好智慧”。

三个层次

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

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

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

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大学》读后感 篇6

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