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篇1
诗意语文,诗意课堂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感觉越是美的课文,越是难上实在。考虑到是向家长开放,我们教研组选择上第一课时,下面简要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1.扎实训练字词。
本课中的一些字词很有特色,针对学生的预习,我们设计了下列词块教学。①一组动作的词:挎着篮子摆出槐花饭拌上槐花蜜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发现规律。②两组有规律的词:甜丝丝香喷喷白生生喜盈盈白茫茫傻乎乎∥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大大咧咧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规律,并说出同类型的词语,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又进行词语辨析,如“白茫茫”、“白生生”,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2.品味槐花之美。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欣赏精美的槐花图片,感受槐花的独特魅力。当学生仍沉醉其中的时候,引领他们赏析如诗般美妙动人的`语言文字。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体会槐花的特点:多、白、美、香。再让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感受槐花的特点。如在教学槐花香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香的词语,并重点推敲“清香、醇香、浓香”,让学生反复朗读,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感受到香味的浓烈,有学生感受到香味越来越浓了,越来越香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想:槐乡的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香。此时,我相信,教室里的学生也闻到了,整个空间都是香的啦!真应了那句“浸在香海中了”。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之前,我向同科目的老师请教这个自然段理想的教法。她们认为据课文逐层去理解,学生较易接受。可一走进教室,我就忍不住想尝试另一种教法。
我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五月,洋槐开花了,大家想不想去槐乡旅游?”“想!”学生异口同声。“那好,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槐乡。请自由读《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然后告诉大家:去到槐乡,你最想干什么?”这问题一经提出,班里就像炸开了锅,很快小手林立。“老师,我最想吃槐花饭!”一学生迫不及待。“我也想吃槐花饭!”“我也是!”学生争先恐后。“哟!这么多人对槐花饭情有独钟!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大饱口福吧!我这也有一大碗槐花饭,”我拿起一个盒子,“请一个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吃槐花饭的。”班里一反常态,非常踊跃。我请了曾超波。他到了讲台上,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个矿泉水瓶,“我喜欢吃辣的。我可以在槐花饭上面浇麻油蒜泥、陈醋。”
呵,这样子,好像早就彩排过的演员!讲台下面情不自禁地送给了掌声。我内心一阵欣喜。看着下面跃跃欲试的学生,我不忍就此打住,就再让两个学生来表演,且边演边解说吃法。龙子佳的表演尤其让我感到意外,那可真的像电视节目中介绍风味小吃的主持人。
就在众学生在座位上“狼吞虎咽”“槐花饭”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也出乎我的意料:“这儿的人太聪明了,竟能做出这样的人间美味来!”“这里的人真能干!”……
“槐乡的人除了勤劳能干,还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临走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学生照搬课文原话。“你手中的槐花多有重?要钱吗?从这你感受到了这儿的人怎样?”“热情大方!”台下齐唰唰地回答。“除了吃槐花饭,你还想干什么?”“我想躺在槐树下傻乎乎地睡。”那憨厚老实的韦尚贤站起来说.“你可真会享受!”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作陶醉样,“躺在槐树下,既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又可以欣赏那美丽洁白如瑞雪的槐花。这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啊!”
……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到了槐乡自己最想干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想学的内容。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再如:“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槐乡的人们除了具有勤劳能干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从槐乡孩子送礼,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上诸多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去感悟槐乡不但景美,而且人更美。常言道:教无定法。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尝试不同的教法,未必见得不是好事。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篇3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全文通过写槐乡开满槐花,沉浸在香海中,更写出了槐乡的孩子们热情好客,活泼可爱,与槐花的深厚情谊。我这次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会本课的10个会读会写的生字和9个只识不写的生字,并且能够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同时使学生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得比较满意的有:
一是导入课文很自然。一开课,在黑板上书写一个“槐”字,并让学生举起手来和我一起书写,并与“愧”字进行区别偏旁的比较组词,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和区别形近字。
二是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生字和新词进行归类学习,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学习时自然顺畅,一步到位。
本课中有很多如“山山洼洼”“白茫茫”“香喷喷”“清亮清亮”之类AABB、ABB、ABAB式的词语,它们有的表示颜色,有的表示味道。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再积累,丰富了学生的个人词库。
同时,我觉得自己在如下方面还需努力调整:教师的语言还显琐碎;教师对学生课堂生成的精彩还需捕捉,少了一些灵动,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篇4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散文,文章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歌般富有韵律。读完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要带着学生美美地读好它。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以读代讲,感受槐乡美
在本课教学时,本人设计了多次读书,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声朗朗。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分组读、老师范读等形式不同的朗读就不下二十次。老师设计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多读、乐读。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朗读不光只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技巧,从技巧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舍本逐末的指导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因此,巧用媒体,给学生提供图片、音乐创设槐乡五月的意境。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朗读情趣盎然。
二、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在学生从文本中粗浅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圆球”时,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让学生看这幅图上的槐花像什么,当学生纷纷回答,像“玉雕的圆球”时,老师追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提醒学生好好地看图,从花的颜色、光泽、许多花簇拥在一起的样子,感受作者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是十分贴切的。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追问学生,此时怎么不用“走”,而用“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姑娘走路时非常轻快,由此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话有中蕴涵着对仗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烦琐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轮读这两句话,体会对仗语言的“应和”之美。然后将这两句话分成小诗状排列,让互相对仗的语言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
三、以写促读,感受人物美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轻松活泼,且富有韵味的对仗语句随文可得,通过让学生改写小诗的形式,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想象小姑娘,小小子在五月的槐乡快乐生活的场景。
学生改写儿童诗其实也是对本文的一个吸收、内化,运用的过程,也是对前文朗读欣赏对仗语言这个知识点的巩固。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灵感迸发,不仅能做到语言对仗,而且想像丰富,“挂”“缠”“绕”“叼”“冲”等动词也用得极为贴切,充分体现了槐乡儿童的活泼、快乐。
本课教学,本人的愿望是除了教出阅读的本色,读出文本的特色,还要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情趣,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是吸收。接下来小诗的创作,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将内化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情动辞发”的境界。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篇5
初读《槐乡五月》,深受其吸引。那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整篇课文展现了槐花盛开的美丽,香气的迷人,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淳朴可爱。毫不犹豫地我便选择了它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真巧,随着开课时间的临近,我们家乡的槐树也相继开花了。课前我采摘了一些将教室稍稍布置了一下,整间教室都沉浸在槐花的清香里。我想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读这篇课文更能感受槐花的美,槐花的香以及槐乡孩子的快乐。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于是教学一开始我便设计了以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让学生自由朗读。紧接着抛出问题:“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我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美,继而去表现美。一方面,我结合文章特点设计自由读、比赛读、男女生读、齐读、角色体验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结合课文中插图,教室的环境布置,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读,以达到读中感悟的'目的。
例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去描绘槐花的形态美,我在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理解作者语言之后,设计问题:“小朋友,你们眼中的槐花像什么呢?”进而丰富学生对槐花形态的想象,用心去欣赏槐花。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读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就跳出文字本身了。
再如:“嗡嗡嗡”、“啪啪啪”,读读这些拟声词,它们使文章语言更富形象性的同时,也如同一个通道将课堂中的学生与蜜蜂、槐乡孩子相连接。让学生去猜小蜜蜂说的话,像槐乡孩子一样跑一跑,改变身份,融入文字才能感受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意境。
在教第三自然段时,我逐渐放开。请事先化装好的几个小姑娘和小伙子来到讲台前,头上戴满槐花的小姑娘,笑容满面。袋中塞满槐花的小伙子美滋滋地吃着槐花。无需我多讲,孩子们便心领神会。
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情绪方面有所欠缺。这次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教好语文,教活语文!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篇6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段,描绘了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洋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的美好景象。第二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地享受槐花饭的香甜,设想中走进槐乡的小朋友一定会闻香沉醉,受到热情接待的情景,第三段叙写孩子们用槐花装点自己,表达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节总写五月是槐花瓢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
语文教学中读书是必不可少,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如:个别读、齐读、自由读、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槐乡的花美、人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美。通过这次教学更让我明白了读书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技巧,要着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不然读书就是徒然的。所以今后在朗读指导上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一篇美文如果深挖进去的话会挖出很多内容,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抓住了几个中心句,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让学生体会这种对称句式的妙用浓化了情境氛围,如同诗的意境叠加。这里,“远”“近”对称,用景语渲染了洋槐开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的情境。“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情为心声,体会这种夸张性的赞美,不但不感到唐突、张扬,反而觉得熨贴、自然。最后通过“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让学生通过赞叹的朗读把由衷的赞美之情一下子宣泄出来,体会作者赞的.对,颂的准,让全文的美好意蕴达到了新的价值层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了许多的不足,除了自己预设的内容顺利讲完之外,在课堂调控上、关注学生上和问题引导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像最后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槐乡的花美人美”但最终还是没能引导学生说出。另外,在整个教学中给与学生的评价少之又少,今后要多多注意,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给与他们不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