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5/09/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间的认识与有趣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2.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钟面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表”“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2)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红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红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导入新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认识钟面。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有两根指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b.有从1到12这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教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地位: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法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14、15页的彩图)

王奶奶家的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快来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并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图画,数数,并动手摆圆片)

(1)与组内的小朋友交流。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的数量是多少。

你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它的数量的?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看到的事物的数量是多少?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数量,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

(3)小结。

同学们摆出的圆片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摆出圆片的个数,从你们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谁找得正确,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感知数的顺序。

①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在哪个数字后面?

再摆1个是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顺序。

②整体感知1~5的顺序。

a.出示点子图,你们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动手自己摆。

b.摆好后教师提问。

师:5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生:5前面的一个数是4)

师:2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数分别是几?

(生: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

c.同桌间互问互答。

③数一数。

a.让学生从l数到5。

b.让学生从5数到1。

3、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

学生可能说出:我每天上学、放学坐5路公共汽车;我家住2号楼4单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第18课时

练习课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

2.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通过下面题目的练习,师生共同回顾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先指名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填写。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再指名汇报。

二、针对练习

1.算一算。

10-2-5=

3+4+2=

9-1-3=

2+6+2=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3+4+1和2+2+4的计算顺序。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同桌合作完成。

3.看图列式计算。

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计算。

四、拓展延伸

在〇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每条线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0。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四第4、5题。

加深对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不足之处:对于没有见过的题型,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

教学建议:在教学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拓宽学生思路,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提倡方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