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月光启蒙教案

2025/09/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月光启蒙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月光启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月光启蒙》的作者是?介绍作者。

3、设疑:那么,起初究竟是在谁的引导下,让他走进诗歌的王国,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的呢?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

3、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一是他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二是他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4、齐读。

5、母亲是怎样引导我走进诗歌的王国的呢?她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6、生汇报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7、小结:母亲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三、学习第一部分。唱歌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2、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

3、读么美妙的夏夜呀!书上是怎么说的?自由的读一读!

4、愿意听老师读吗?(示范读)

5、听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夏夜多美妙呀!)

6、读出美妙,(指名读---齐读)

7、最美的时辰,就应好好享受母亲唱的歌谣!母亲唱了什么歌谣?美美的读出来!

8、指名读

9、听了它的读,你发现了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10、你愿意读吗?给你这个机会,自由读歌谣,想一想,通过歌谣你读出了什么?

A、母亲白天忙忙碌碌,晚上还要洗衣裳。真辛苦呀!再读读出对母亲的深情!

B、要实现理想就要好好努力!齐读

11、夏天的夜晚是美妙的!母亲的.童谣是美妙的!现在我们就坐在农家小院,请静心听。(示范读)

1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用一个比喻句说说!书上是怎样说的?(生述第三小节)

13、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歌谣美、声音美)

14、齐读

15、小结:母亲那美妙的歌谣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

四、唱童谣

1、母亲唱了美妙的歌谣,又唱了有趣的童谣。她唱了那些童谣呢?

2、指名读

3、听了有什么感觉?是呀!童谣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4、再读,你的感受会更深!童谣寄托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让我们感觉到,那里的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5、一起打节奏读。

6、妈妈心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谣童谣呢?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8、读文中的话。

9、过去,黄河常常泛滥成灾,改道之后留下的故道,黄沙沉积,十分贫瘠,从来长不出旺盛的五谷来,所以那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清苦)。他们觉得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0、家乡的人们勤劳,勇敢的与自然做斗争,最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在歌谣民谣中,使孩子明白了要爱什么?要追求什么?使他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11、再读五首歌谣童谣。

五、讲故事

过渡:歌唱累了!又讲起了故事,讲了什么故事呢?

1、这些故事,都发生在“高深莫测”的夜空中,能引起孩子无限的遐想。所以在孩子眼里,母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母亲和它的故事一样,都边美了!!

2、齐读讲故事的部分。

六、说谜语

过渡:歌谣童谣唱完了,故事也讲完了,他还不想睡!他还要听谜语!

1、谁来分角色读一读?

2、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3、母子间的亲情令我们感动,愿意读吗?集体分角色读!

七、小结

1、母亲的歌谣、童谣、故事、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

2、出示最后一节,引读。

3、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了吧?

4、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的启蒙教育。我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5、带着这样的感情读

八、延伸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什么帮助?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无法忘记的,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深情的说一声:妈妈,谢谢您!(出示:齐说)

九、作业

1、收集孙友田的诗文

2、收集家乡的民谣、童谣。

月光启蒙教案 篇2

一、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副画面呢?

师:是这样的一副画面吗?(是)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师板书)

二、新授

(一)找中心句质疑,读歌童谣部分。

(导入)师:当老师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亲的陪伴下,童年的孙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说是吗?不知道大家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孙友田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

生:诗人。(师板书)

师:你从书上哪儿看出来的?(生读最后一句)

师:你为什么读这句话呢?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你读书真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简单的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最终成为一名诗人呢?现在就请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文中的歌谣、童谣。

(二)指导学习歌谣部分。(找读法→学吟唱→明道理)

师:(出示歌谣)问:谁先来读读看?

师:像他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师:到底该怎么读呢?书上已经告诉我们了。(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读这首歌谣的方法了吗?

师:对呀,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轻轻的把这三个字读一遍吗?(点击)(再轻一点)

很好!一起读这个词,再读!

师:像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下去!

师:读得真好,读这段话,除了轻轻地,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深情地!

师:是什么让母亲这样动情呢?(生:爱对民间文学的爱,对故乡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母亲那样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呢?

指名(让人陶醉)指名(你的朗读就像三月的风)

师:让我们来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生齐读)

师:现在知道该怎么读这两首歌谣了吧?

师:指名1,2(评价:你的嗓音真甜;听你读歌谣真是一种享受)

师:大家读得是很好。可书上说,这两首歌谣是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的,你们想唱一唱吗?别忙着答应我,先跟着优美的旋律哼一哼,怎么样?

师:好听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领大家唱。(如果有困难,老师可以做你的搭档,咱俩一起来试试)

过渡:同学们,这优美的歌谣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听觉的享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你们也听出来了吗?

(机动环节):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启发):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谁打开楼门洗衣裳?白天劳动,晚上还洗衣裳,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她唱歌谣给我听,是希望——

师:那第二首呢?母亲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启发:这首歌谣的内容比较深奥,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是我和母亲现在的生活吗?他们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吗?)

师:是的。他们非常向往这样的美好生活。母亲吟唱的这些淳朴的`歌谣,如月光一般无声地洒在我的心里,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当时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何等丰富,可是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三)黄河故道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那你不觉得奇怪吗?母亲这么勤劳,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清苦?

师:你刚才读的是这句话。(师点击)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字,第一个“长”,作什么讲呢?第二个“长”也作生长讲吗?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产生、创作、编、流传是谁编了这些歌谣呢?

师:是的,千古黄河,凄凄古道,这片贫瘠土地上勤劳的人们,总是充满希望地播种,于是生生不息的歌谣便从那片黄土地中孕育而出,像静静流淌的月光,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刚才我们一起吟唱了两首含蓄抒情的歌谣,让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文中的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吧!

(四)教学童谣部分

师:(出示三首童谣)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1:有趣。(师:能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那首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2:有节奏,清新,明快……

师:是的,我们学得诗歌也有这样的特点。你能不能选一首读读,让我们感受这种清新,明快的节奏。

师:还有谁能通过自己有创意的朗读,把童谣的幽默风趣的特点表现出来!(评价:你的朗读妙趣横生。你这么一读,嘿,节奏还真的出来了!)

师:刚才你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用手轻轻地打着节拍,我们不妨也来试试,有这个兴趣吗?

师:同学们,当你们在投入地读这几首童谣的时候,聪明的小脑袋里想到些什么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师:你们想得真妙!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这些民歌民谣,让我们联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有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一起读。

师:这句话,现在理解了吗?

(五)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师:多少年过去了,每当作者想起了故乡,就会想到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读着这些民歌民谣,他就仿佛飞到了洒满月色的小院,飞到了月色里玉石雕像般的母亲的身旁。

(1)大家想想看,母亲虽然不识字,在年幼的孙有田的眼里是怎样的?

(2)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师作举手状)

(六)延伸,凸显母爱的主线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该是多么快乐呀。然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在写这篇文章是,母亲已经不再谈自己的往事,也不记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孩儿泪流满面

师: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吗?(启发: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师评价:你想到母亲为我唱歌谣的内容,你联想到年轻聪慧的母亲,你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回家给妈妈倒杯水,捶捶背,好不好?你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的母亲虽然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会讲神秘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但是她们正在默默地用自己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师板书:爱)老师不禁又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衷心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收获慰藉。

月光启蒙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真听,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一弯新月静静斜挂在蓝色的夜幕上,几缕纤云在如钩的新月下悠游,月光悄悄穿透树梢摇曳出了一地的碎花,在如水的月辉下,那此起彼伏的天籁之音衬托出夜的恬静和安宁,在这样充满诗意的月光下,远山近水都隐约着一种朦胧的美。)交流感受。

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投影:“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二、体会“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读文,这美妙的夏夜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唱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在这美妙的夏夜,作者被母亲搂在怀中,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2、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这又时怎样的一种感觉?

3、投影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交流朗读,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

4、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5、母亲只是在我吟唱歌谣吗?她想要通过歌谣告诉我什么?(研读歌谣内容:勤劳)她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投影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讨论交流:对故乡的爱)

是呀,一首首如诗的歌谣,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所以作者说: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做简单的交流)

在作者的眼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出示)

过渡:这永远的美妙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讲故事

讲了哪些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

此时的母亲呢?理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提起玉石雕像使你想起了哪些词?)

唱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自由读,有什么感受?

指名朗读,读出有趣。

这种童谣如果我们合着节拍来读,你会觉得更有趣,我们一起来打节拍唱童谣。听着母亲那风趣的童谣,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交流)

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猜谜语

三、理解月光启蒙

每个夏夜,我沉醉在母亲动听的歌谣、幽默的童谣、美丽的神话和有趣的谜语中,渐渐进入了梦乡。母亲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给了我最初的启蒙。也许母亲并不知道这些对“我”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母亲凭借这些民歌民谣表达了她对儿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作者受到了最初的启蒙,使他爱上了生活,爱上了文学,正是这种爱,照亮了作者一生的道路。所以我们说,月光启蒙实则就是爱的启蒙。(板书:爱的启蒙)

难怪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四、延伸表达——升华母亲形象

1、在母亲的启蒙和影响下,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著名的民间文学的作家。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最难忘怀的会是什么呢?

2、是呀,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经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可是这一幕却宛如昨天。当作者再次回到乡下看望自己的母亲时,母亲却因患了老年痴呆症,完全失去了记忆。投影

看着母亲木然的神情,想起母亲给我的最初的启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不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3、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

月光启蒙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光启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真正读懂课题《月光启蒙》。

课前准备:

熟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过程:

一、读短语,想象月夜图。

1、出示词组: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时辰

动听的歌谣风趣的童谣浓郁的诗情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想象的翅膀民间文学的宝库诗歌的王国

2、读完这些词组,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默读15小节,感受这月夜的美妙之处。

2、指导学生朗读第四小节:母亲的声音是甜甜的,轻轻的,悦耳的。

(1)出示第四小节:(配乐范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般悦耳,可怎么会有香味呢?

(1)母亲的体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换上了干净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亲怀里,闻到了母亲熟悉的体香。

(2)母亲的嗓音格外甜润,格外深情,听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连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闻到了香味一般;

(3)虽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丰富,苦中有甜,甜得让我似乎闻得到香味。

(4)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民间文学的宝库中遨游,心情非常好,所以就觉得香了。师:就这样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着这些动听的歌谣,我会想些什么呢?(幸福、甜蜜、愉快、神驰千里)

3、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A、(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B、理解:豁然开朗混沌

指导朗读句子。

师:原来,这音韵之所以会有芳香,不仅来源于母亲甜甜的嗓音,更来源于母亲虽苦犹乐的精神,在这样清苦的日子里,她却仍能让我感受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啊!(出示:混沌豁然开朗)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歌谣,和作者一起再来享受享受母亲这轻柔、悦耳而又芳香的音韵吧!先指读第四小节,其余同学读歌谣。(指读,配乐)

三、学习课文613自然段。

1、自读6-13自然段,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可以和同桌两人合作。

学生朗读:童谣部分、故事部分、谜语部分。

2、师:这时候的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觉得妈妈的形象似乎特别高大起来,像什么呢?谁能和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呀?

此时的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出示句子)

(理解:纯洁、令人崇敬,柔美,圣洁、庄严,这是母爱的圣洁与庄严,使作者内心产生的一种感受。对母亲的爱戴、敬仰、崇拜)

3、指读、齐读这一句。

4、要知道母亲可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哪,为什么此时此刻她在作者的心中却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学习课文第14小节:

1、指读最后一节,联系前文谈谈你的感受。(出示)

(作者的母亲是充满智慧的、勤劳善良的,虽然生活那么清苦,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她凭着乐观的精神,伟大的母爱,成为儿子的启蒙老师,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他在月光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怎能不让如今已颇有成就的儿子感激呢!)

2、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

1、课文学完了,每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总会让读者流连忘返,总会给读者留以启迪。请你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也许我们的母亲不一定像孙友田的妈妈那样会唱歌谣,可我们的母亲不一样,但每一位母亲对我们的爱是同样地伟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珍惜它,好吗?

六、作业:把刚才说的话回家说给妈妈听,或者用自己的行动让妈妈知道你想对她说听话。

月光启蒙

明月初升唱童谣

月至中天唱歌谣混沌豁然开朗

夜很深了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 篇6

月光启蒙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启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