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先生,不知道您现在在另一个世界怎么样了,是否还有着之前那样炙热的赤子之心,是否还像之前那样在工作上努力,还像之前那样优秀。
傅雷先生,我是《傅雷家书》的忠实读者,您与您夫人朱梅馥的一封封家信,无不蕴含您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严格要求。而您近乎严苛的教子之道也造就了一位钢琴巨匠。您的《傅雷家书》又是多少人心中的经典,被称为“教子圣经”。
傅雷先生,您在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信中写道:“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这句话让我内心泛起阵阵波澜,它让我明白什么才是赤子,赤子是满腔热血的,赤子的心灵是纯洁像明镜一样的,赤子追求的是心灵相通,是灵魂之间的碰撞,是灵魂的交流,然后创造出一个赤诚的时代,乃至世界。
傅雷先生,读了您的几封信后,我对父亲的看法渐渐改变了。我的父亲曾是一名驰骋海疆的`军人,他的脸上刻画出坚毅与严格。父亲对我十分严格,他也像您一样望子成龙,但顽皮的我却时常让他失望。父亲严厉的训斥不仅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让青春期叛逆的我认为他是古板的,刻薄的,让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让我渐渐认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读到《傅雷家书》以后,里面的内容让我的内心慢慢发生了改变,父亲像您一样把爱藏于严厉的训斥中,他像您希望傅聪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一样,希望我能在学习上崭露头角,名列前茅。想明白这点以后,我慢慢理解了“中国式家长”矛盾却真挚的感情。“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您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可是您这么做,是为了孩子能够成材,能更优秀,能为祖国增光添彩,能为祖国复兴出一把力。
傅雷先生,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无法掩盖的,您曾在信中提到“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世界上仍然比较落后,您希望能见到新中国,见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中国不断进步,不断富强,变得强大起来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演讲之前,先问在座的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父母的?每当我听到身边的人抱怨父母,我都会觉得有些诧异——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感受,难道是我 “另类”?直到我读了《傅雷家书》,认识了傅雷夫妇后,我才知道我不是“另类”,我只是幸运地遇见了睿智的父母,而我的父母也幸运地遇见了我这样懂事的儿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傅雷家书》,细细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好家教可以成就孩子的好未来”。这本书整合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家信。12年,204封信——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字里行间,深刻又温暖,饱含为人父母的智慧以及对儿子的深情。
傅聪留学欧洲期间,学识渊博的父亲更是在他的'学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并且不吝夸奖之词,给予了儿子很多鼓励。
听了儿子的演奏录音,傅雷这样写到“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妙,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好。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时期你真是从低洼到半山腰了。希望你能坚持不懈,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一段,傅雷对儿子钢琴演奏的分析和赞赏,让我感触很深。傅雷夫妇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父母一样,严肃寡言,不懂鼓励,也不善于表扬。他们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脚步,热情地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处于低谷时,周全地建议和鼓励,使他振奋;孩子位于峰顶时,又饱含期待,让他更进一步。这样既树立了孩子的信心,又给孩子指明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这些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发现我的父母与傅雷夫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的父母同样严格又睿智,他们很少用责罚这个武器,当我犯错误时,他们耐心地劝导我;当我失败时,他们理性地给我建议;当我有进步时,他们真诚而热情地表扬我,他们出来都没有以“忙,没空”为借口对我不闻不问,而是会很耐心地陪伴我,耐心地回答我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就这样,小小的孩子长成了今天阳光自信的我!
有人戏言说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父亲常年出差无心管教孩子,母亲在家天天担心儿子的学习,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总是批评孩子,结果收效甚微,反而还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我更加庆幸和感恩我有这样的好父母,让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法国的作家、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傅聪就是因为有着好的家教,才成为了叱咤乐坛的“钢琴诗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家教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啊!好父母教养好子女,好家教成就好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于1908年4月7日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字怒安,号怒庵,著名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后著有《梦中》等,于19656年9月3日辞世。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由傅雷、朱梅馥、傅聪编写,傅敏编著的书籍。本书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体现了浓浓的父爱,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还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面的教育和发展。此书贯穿了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一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的确是为了傅雷的名声才去读的这本书,可越读越不忍放下,渐渐被傅雷的舐犊之情和赤子之心感动。他坐在书斋中,却无时无刻不跟随孩子万水千山的跋涉,苦口婆心的为他讲授学习方法,苦心孤诣地锻炼他的'思维,语重心长地劝他注意身体,呕心沥血地为他翻译艺术著作,寄给他书本,督促他写信,设身处地,凡事都能从他的角度着想,他仿佛比孩子更能认清国外的形式,更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能做到如此,支撑他的不是爱那是什么?
傅雷的教育,是真正的启发式教育,他尽其所能把自己的经验都教给孩子,却不曾用自己的思想去禁锢他。一封封长篇累牍的家书是从每天翻译日课中挤出来的,同时也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时时刻刻,随处给他做个警钟,不论从做人方面,生活细节还是艺术修养,演奏姿态方面,傅雷一直都是傅聪的一面“忠实的镜子”。
读傅雷的家书,时常让我有种聆听父母师长教导的感觉,或许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和问题,都需要开解和引导,于是傅雷家书便成了最好的洗礼,尽管时隔五十年依旧可以从中得到教诲,感悟,豁然开朗,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
手捧《傅雷家书》时而穿梭于文学长廊,欣赏到唐诗宋词的妙处,懂得李白苏轼的精神内涵;时而徘徊于音乐之都,听到贝多芬的抗争和莫扎特的恬静;时而游溯于历史之河,走过文艺复兴时人的觉醒,亦走过巴洛克时的浪漫;时而又来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下,饱览瑰丽的自然风光,不觉陶醉其中。傅雷让我们渐渐领悟到古典主义的真谛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文明共通。
在信中,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于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阅读了傅雷家书,我看出傅雷与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有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亲密无间的朋友。
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到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感情真挚,放下书,让人回味无穷:原来学识可以这样渊博,人格可以这样伟大,作风可以这样严谨,爱,可以这样深沉;惟愿那封封家书是薪火。
浓浓的且深沉的父爱,苦心孤诣地教导,无不体现傅雷对儿子的器重。“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这便是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上午看完《傅雷家书》,受益匪浅,觉得这是一本必读的书而且值得反复翻阅。随着年龄增长,体会也会不同,或许有些移步换景之感。好书也似一壶好酒,历久弥香,值得细细品尝。
没有刻意去记录书中的内容,但用笔把书从头到尾划了一遍,所以依稀也有些印象。觉得傅雷挺严肃却也挺有趣,孤高却也真性情。对治学或者应该准确说是对工作,态度极其诚恳、严肃、认真。六年翻译了一百多万字的巴尔扎克,我觉得简直是神乎其技,心里却也浮现不一样的念头,我能做的到吗?一百多万字,真的想想就觉得不可能呀,而且还是由外文翻译为中文,每日千余字,坚持六年,反复咀嚼,反复校验。傅雷次次写信督促傅聪要有安排,金钱的安排、时间的安排,要劳逸结合,不可过分投入伤了身体,也不可过分懒散迷了心志。把每天安排的井井有条是为了多腾出时间做自己爱做,想做,要做的事情。我读完也会有人生如白驹过隙之感,傅雷先生花了六年时间,只为了翻译巴尔扎克三部曲。那一百年呢?一辈子够翻译多少书呢?我一辈子有值得些什么呢?不过碌碌而为,虚度光阴罢了,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日日得过且过,天呐,这就是我的人生吗?青年当立高志,有志者事竟成!提起志向,却又感触颇多,一是想起司徒雷登,学生们在学校这样好的环境、气氛里待久了,待习惯了,才会对现实有所不满,才会有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冲动和欲望。二是想起亮剑里的赵刚,田雨有一次对李云龙讲理想,"老李,你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赵刚呢,是理想因为自己的奋斗而得以实现"前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者改变的确是整个国家和名族的命运。人最绝望的,莫过于心死,莫过于一辈子的奋斗成了泡影,敲开天堂的门却发现自己走进了地狱,而且还是带着那些信任自己的人一同踏入。刹那间,整个人都分成小小的碎块,如同细微的碎纸片飘荡在空中,纸片越分越小,透明,消失。与之一同消散的`还有模糊的信仰。
艺术也是门哲学,虽不懂钢琴,不懂音乐,却也感受到了其间的那份平和。五天来,每日阅读二三十页《傅雷家书》,睡眠不知为何很踏实,每日早早便睡,睡的也踏实,没有了之前那种骨子里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就是每天都睡得太多,中午睡,下午也要睡,而且次次都有梦,不同的梦,梦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许久没有过这样舒服的觉,可能高二高三有过吧。对未来没有那么害怕了,对将来要有路线,还要走下去。定下心,张开腿!山高水长。又写了一个多小时,快一点了,这习惯貌似得改,不过白天不知道心情能不能平静下来。
刚看了一遍,忘了讲傅雷先生有趣在哪了。一次,傅聪转道香港演出,给家里打了电话。傅雷先生在信里写到"美中不足的是五月四日、六月五日早上两次电话中你没有叫我,大概你太紧张,当然不是争规矩,而是少听见一声"爸爸"好像大有损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弥拉的书信,十几年前就曾粗略的读过本书,如今身为人母再次读来又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从最初几封家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对以往家庭教育中过于严格,过于苛刻,过于残酷而追悔莫及的父亲形象,他曾一度回忆说:“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严厉苛刻到不近人情,过后却又不停后悔。
慢慢的读下去,我又看到一位小心翼翼的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以及艺术造诣上的引领,处处彰显着伟大父爱。父亲可以充当很多角色,比起来我的父亲好像粗犷的多,他可能不会和风细雨的与我们侃侃而谈,始终是一副严肃的生人勿近的样子,但他对我们的爱,却一点也不少。依然记得母亲说过,2002年初去德州求学的我,第一次中秋节不能在家和父母团圆,父亲吃着水饺,眼泪悄悄的流下来,他对母亲说:“闺女,这个中秋节吃不到你包的水饺了。”听到母亲这么说,我也忍不住哭了,我从来都不知道那个粗犷严肃的父亲也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2003年非典疫情大半年没有回家,父亲专程开车来德州看我,看到父亲头上有了许多白发,第一次感觉父亲老了,在我心里他一直是大树一样的形象,大山一样的存在,我一直以为他不会变老,他会一直强大,看到这样的父亲,我的心中也有莫名的心疼,心疼他靠自己的努力撑起的这个家,心疼他把最好的都给我们,连一个苹果都舍不得买给自己吃。临走时看着父亲的背影真的是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那种感情,是的,父亲对我们的爱是严厉的,是无私的,更是不计回报的,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一封封家书中看出他对儿子从乐理知识的学习到弹琴技巧的引导,从诗词文学到生活起居,从恋爱婚姻到理财娱乐,人生中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指点、引导,以及像朋友似的的倾听,出谋划策。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代价的。”读了这本书,确实能够教我们学习做一个好父母,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相处。
傅雷先生在家书中对儿子的关心是点滴、细微的,像两人面对面闲聊一样。虽是闲聊。却也涉及极广,爱情、乐理、练琴、生活等等,这完全和一开始所说的严厉到苛刻的父亲形象截然不同,这分明就是一位心系儿子,关心入微,身体、心理都能给予指导的导师形象,又是一位充满伟大父爱的老父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