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

2025/09/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关于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有一个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传说,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打开课文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读一读这美丽的传说,想一想,月光曲的谱成与一般的曲子的谱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

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五、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竟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亲自弹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之前,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四、一场感人肺腑的交谈,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呢,此时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内心激动,他走进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作为音乐家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声宣泄。他会弹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或在鸿合资源中下载

(生)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