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025/09/2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思想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2、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3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

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理解“仰慕、傲慢、光临、辅佐”等词语的意思。

2、能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分辨课文的详略,并认识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要点:

整体了解课文,找出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起迄,并学习这一段落。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刘备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群雄纷争,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揭题《三顾茅庐》并齐读课题。

(三)、大家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

2、读通课文。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读后检查: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

A、课文记叙了刘备(),()请()出山,()的.故事。

B、解释“顾”C、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物。古人很有趣,除了他的姓和名,你还知道他的字吗?

4、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A、指名回答。

B、齐读课文第一句话。

(五)、再次读课文,课文的哪能几自然段写三顾茅庐。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六)学习第三——六自然段。

1、师:时间过得很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第三次拜访孔明,说明什么?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划出表示刘备有诚意的句子。

3、学习汇报:

出示: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3)刘备大声自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我一起去。”

(4)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4、齐读上述几句话。

5、师:刘备此时就直愣愣地站着呢?当时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

(1)刘备会想,待会儿见面该怎么说呢?

(2)我怎么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3)他在想,我以第三次来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4)为了诸葛亮,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地感动了。

小结: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过渡:刘备站在门外,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醒,他怎么样做?

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问: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

(1)大将军。

(2)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回答:

(1)读书人。

(2)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足可以感动——天地。

过渡:刘备冒着春寒,三顾茅庐,还有半夜里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学生回答:

(1)刘备对我可是一片诚意!

(2)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要比我现在有趣。

提问:

(1)这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刘备。

(2)既然写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课文几处写到张飞呢?请把课文写张飞的语句划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或诚心)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分角色朗读:刘备、张飞、诸葛亮、作者

表演:刘备、张飞、诸葛亮

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诚恳、有毅力、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

七、作业:

刘备与诸葛亮边喝茶边谈些什么?把它写出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6

一、解题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三顾茅庐》,生齐读。

师:谁能解释“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能举手说的同学提出表扬,说错的同学也表扬,表扬的是他的勇气,那不说的没表扬。{此处用激励语言希望学生在课上积极踊跃发言}

生1:三次去一个地方拜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诚心诚意邀请。

生2:三次拜访茅房。{同学们有笑声}

师:你说的茅房,应该说是茅草的房子,这里不能省略,要不然大家都该理解偏了。那么是谁三次拜访茅草房子呢?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启发学生把话说完整,为高年级的说话、写话衔接奠定基础}

生3: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评价是表扬话说得非常完整}

师:板书刘备、诸葛亮。问:“诸”什么旁,右边呢?“葛”什么头?指出“诸葛”是复姓。谁能说说你知道的复姓还有哪些?{课堂知识延展,为培养学生在衔接年段打下能够独立学习的能力}

师: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4: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生5:为什么要三次拜访,一次不行吗?{师评价问题问的有深度,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大声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二、读课文释词语。

师:愿意读书的请举手。检查读书情况。{师用激励语言强调喜欢举手乐于发言的人,是勇敢自信的人,将来才能做事成功,时刻要相信自己}{此处这样说可以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信心,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育人场所,既为学生中小学知识衔接埋下了独立思考的伏笔,也启发学生对待事情或问题,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6:读文。

师:这一段中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先生,他见到了吗?师叙述(过渡语):刘备听人举荐说诸葛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只有诸葛亮的辅佐,自己的大业才可成功。所以秋天的一天,刘备带领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没有见到。隆冬腊月,又第二次拜访,仍未见到,冬去春来,课文写的就是这第三次拜访诸葛先生,这次见到了吗?是怎么拜访的呢?指生读课文。什么是“结拜”?

生7:就是互相成为生死兄弟。

生8: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单叙述。

师:卧龙岗景色的部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一名学生读。{师评价嗓音好,长大能当播音员,但有读错的地方,谁能再读一读。}

师:全班读读。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师:什么样的山冈?蜿蜒是什么意思?

生9:读书中描写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样弯弯曲曲的。

师:中国汉字有表意功能,它的形旁可以帮助我们释义,谁像它?{设计意图挖掘汉字的表意功能,培养学生能根据汉字的形旁独立理解词语的本领,为中小学语文知识衔接奠定基础}

生11:诸葛亮。

师:诸葛亮称自己是卧龙先生。竹林怎样描写的?“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12:翠绿的颜色马上要滴落下来了。

师: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秀丽”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13:美丽。

师:再次齐读这部分景色描写的内容。

师:刘备怎样拜访的.呢?指生读第四段。

师:板书“群雄纷争、茅塞顿开”。雄指的是乱世英雄,东汉末年,还有哪些这样的英雄呢?

生14:曹操、孙权。

师:群雄纷纷争斗,战火纷飞,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国家统一了,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呀。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读下一段。

师:为什么说…。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能用哪个词概括一下?

生15:如鱼得水。

师: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师:群雄也许都来请过诸葛亮,那为什么刘备来请他,诸葛亮就决定出山了呢?

三、自学指导。

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出示自学指导要求,让学生通过重点的词语或句子来体会和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为由小学过渡到中学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衔接学习的目的就是逐步把小学生依赖老师的习惯慢慢地改变成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上尝试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生16:就是四个字,诚心诚意。{师评价你真了不得呀,老师为了奖励你,这四个字我用红笔写在黑板上}

师: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或词语,把它们画出来,看谁找得多,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交流划句子或词语的结果如何,边巡视边检查,对于画的准的学生及时评价,老师是近视眼,同学们可都有一双慧眼啊,都是“英雄”,因为慧眼识英雄嘛,你们画得都很准确。}

师:指学生复述课文。

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5、评析学生的写话。

四、小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