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
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猜出“我”就是水,但是对水的各种形态的变化认识的还不够。特别是“云”,有的同学不明白云是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太少,很多学生都见过水的变化但是说不出来,应教育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2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这篇文章中明白水循环的规律并不是重点,学生通过读课文就能猜到“我”是水,那么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读好课文,读出水的变化,读出趣味来。觉得今天在教学时有几个环节引导比较好。
朗读课文第一节时,学生对云的变化并没有很好的体会,只是了解了由水到云的变化过程。在指名读和齐读不尽人意时,我觉得我应该范读引领一下了。读了以后,我让他们说说听出了些什么?他们就纷纷举手,有的说“老师,你读出了云的变化,特别是云一会儿穿黑衣服,一会儿穿白衣服,一会儿穿红衣服,变化很多。”有的说,“老师,你读得很有趣,很可爱。”……于是我让他们就照着我的方法再练练,看他们摇头晃脑读了几遍后,一听,呵呵,比原来好多了,看来有时候理解到位感觉不到位的时候范读可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还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再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我先用课件出示各种水的图片,从平静的湖水到汹涌海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说了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哦,原来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而有了比较后,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3
1.认识“晒、极”等14个生字和多音字“没”,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冰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由水变化形成的,感受水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3.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四字短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理解文中的动词“落、打、飘”,并能说句子。
4.初步感受科普童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童话的兴趣。
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难点
1.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四字短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2.理解文中的动词“落、打、飘”,并能说句子。
1.识写生字
认读生字“滴”和“溪”,宜采用部首归类法认读。通过观察字形,明确部首中带有“氵”的字都是表示与水有关的事物。认读“极”和“越”,宜借助比较的方式认读。认读“晒、傍、坏、屋”时,宜用组词法认读。认读“毁、奔、猜”这类与动作有关的生字时,宜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在具体表达中识字。
对汉字间架结构进行简单归纳是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在10个会写字中,“极、傍、海、洋、作、坏、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左窄右宽。“变、带”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应关注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重心要稳。“片”是独体字,应写好关键笔画“竖撇”。
2.朗读课文
本文的朗读重点主要有两个。第一,长句朗读的重音把握。学生通过辨析的方式,发现句子中需要读重音的词语,并通过模仿读等方式学习把握重音的朗读。第二,短句连缀时朗读语气和语调的把握。例如,第3自然段中:“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句话由4个短句连缀而成,在朗读时语调由慢到快,要注意到音调轻与重的变化,读出句子的节奏。
3.迁移运用
《我是什么》用拟人的手法,以“我会变”为话题,用“有时候……有时候……”的句式表述了水的形态变化以及水与人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发现身边人或事物的变化,学会借用“有时候……有时候……”的句式表达。
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落、打、飘”的比较,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设置语境,让学生学习运用“落、打、飘”;设置语境,引导学生拓展运用其他表示下落的动词。例如,一阵大风吹来,把一件衣服刮了下来。
1.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文中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
(3)思考:“我”是谁?“我”会变成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晒、极、傍”等14个生字和多音字“没”。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四字短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理解文中的'动词“落、打、飘”,并能说句子。
一、猜谜导入,激趣入文。
1.同学们,你们会猜谜语吗?说说你平时是怎样猜谜语的。
2.聊天引出谜语,说说猜谜的方法。
总结:猜谜要看完整的谜面。如果看到一半便猜到答案,可以从下文去寻找证据,不急着说。
3.我们一起来猜猜下面两则谜语。
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答案,随着谜面的逐行出示,排除错误答案,直到得到正确的谜底。最后把答案代入到谜语中念一念。
课件出示:
一
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无花叶,朵朵都从天上来。
二
我是一颗小硬球,握在手里冷飕飕,
有大有小从天降,动物庄稼都害怕。
4.师生分别将“雪花”“冰雹”这两个答案代入到两则谜语中,逐行验证。
设计意图:
用猜谜语导入,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课既是科普童话,同时也是一则谜语。从两则简短的谜语入手,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猜谜方法,迁移到课文学习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我是什么》也是一则谜语,只不过它的谜面比较长。看到长谜面不用害怕,刚才我们是逐行猜,现在我们可以逐段猜测。
2.课件逐段出示课文,学生初读课文,逐步排除错误答案,最终得出谜底“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学生虽然读过课文,但不一定能猜对答案,所以教师和学生一起逐段排除,那就好比教师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地掌握方法,而这种猜谜方法无疑会迁移到孩子以后的猜谜活动中。
三、链接预习单,检测字词。
预习单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文中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
1.请大家打开课本第5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链接预习单,检测字词。
(1)预习单反馈: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标自然段序号的情况。
①可爱的水宝宝出生在池子里,它很想去小溪里散步(出示小溪的画面),你们能帮帮它吗?
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链接预习单,解决难点。出示孩子们圈的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预设:“灌溉田地”“淹没庄稼”)
灌溉田地、淹没庄稼
(3)寻找规律,猜猜词意。找一找: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三点水)
(4)偏旁归类识字:出示文中带有三点水的词语:水滴、小溪、池子、海洋。(正音)
水滴、小溪、池子、海洋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自己预习课文的能力,利用“课前预习单”及时了解预习情况,基于学习起点进行字词教学,精抓难点,提高效率。
四、指导朗读,感悟水之变化。
1.朗读体验,感受水变化之丰富。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水的变化。
水娃娃会变,它变成了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第1自然段,读完后把变化后的名字圈出来。
①生朗读并圈画。
②交流反馈。(师在黑板上简笔画“汽”“云”)
(2)结合板书,了解水变成“汽”“云”的过程。
①师随机教学生字“晒”。(师出示“晒”生字卡,正音——组词——想办法记住)
②生结合板书,说说水变成“云”的过程。
③师随机出示词卡“极小极小”,教学生字“极”。(读准字音;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意;并通过“小、极小、极小极小”的大小排列识记“极”字;还有哪些极小极小的东西;读出小的感觉。)
(3)结合生活经验,积累词语。
①读句子,提取信息。(了解水变成云的过程)
②随机教学生字“傍”。(读准字音——结合字理识字——理解“傍晚”词意)
③联系生活,积累词语。(穿上白衣服的“我”叫——“白云”,穿上黑衣服的“我”叫——“乌云”,早晨披红袍的“我”叫——“朝霞”,傍晚披红袍的“我”叫——“晚霞”。)
(4)指导朗读,感受水变化之丰富。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云的名字。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人们叫我(白云);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人们叫我(乌云);早晨我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朝霞);傍晚我又披上红袍,人们叫我(晚霞)。
①师生合作读。
②男女生配乐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等方面的影响。这一板块设计了随文识字,“晒”结合太阳图片识字;“极”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傍”结合字理识字,字理采用微课形式呈现,多种方法识字,有趣且有效。
2.朗读体验,感受水变化之奇妙。
学习第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提取信息。
(1)创设情境,出示动画:“我”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你听,风伯伯来了,“我”越来越冷,“我”又要变啦!
学生练习用“越____越____”说话。师相机出示“变”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淘气可爱的水娃娃又变成了什么呢?(读课文并圈画)
(3)交流反馈。(师板书:“雨、冰雹、雪”)
水珠,水珠,你叫什么名字?
小硬球,小硬球,你叫什么名字?
小花朵,小花朵,你叫什么名字?
作者用这种写法,把冰雹、雪花的样子写得多生动呀!
(4)播放微课,了解“冰雹”。
(5)指导朗读,感受“落、打、飘”用词的准确。
1.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2.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3.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6)想象画面,体会“落、打、飘”用词的精妙。
师:老师读到第1句的时候仿佛看到小水珠撑着降落伞从天而降。你们读读第2、3句话,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打”的速度最快,“飘”的速度最慢)
雨点宝宝、冰雹大哥、雪花妹妹是怎样落下来的呢?请把“落、打、飘”对号入座。
飘落打
1.小水滴聚在一起()下来,人们叫我“雨”。
2.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3.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①口头填空,说说理由。
②多种形式地读,体会水变化之奇妙。(指名读——加动作表演读——配图朗读)
借助情境体验、趣味填空、表演朗读等环节,引导学生重点感受水变化中的不同形态,在交流、游戏中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标。
五、小结巩固,趣味延伸。
1.同桌合作朗读第1、2自然段。
2.谁能完整地说说“我”的变化?
3.用“我是水,我会变……有时候,我……有时候,我……”连起来说一说。
4.其实,“我”还有很多本领呢!“我”还会变成什么呢?
5.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交流。
水娃娃真神奇,真是千变万化!
(音乐律动起)师生在律动操的趣味问答中,体会水变化之奇妙。
小水滴,落下来,人们叫我雨;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叫我冰雹;
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叫我雪;小薄纱,罩下来,人们叫我雾;
小盐花,洒下来,人们叫我霜;小彩桥,架起来,人们叫我彩虹。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学习和探究新知,才能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此环节既是对第1、2自然段的回顾梳理,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延伸。
第2课时
1.会写“变、极”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会给人们带来灾害。
一、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1.正确朗读长句子。
水娃娃就这样循环变化着,多么有趣呀!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想想“我”的家在哪里。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2)师生交流。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2.读出长句子的节奏。
(1)指导读出节奏、轻重。
提示:词组和词组之间要注意停顿;“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些词语重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语速放慢;“在江河里奔跑”语调激昂;“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语调轻快。
(2)学生自己试读、点读、个别展示读、全班齐读。
3.读出长句子的画面。
平常我
在池子里睡觉,
在小溪里散步,
在江河里奔跑,
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1)观察句子,水有什么变化?
(2)说说“我”在不同的家里,都会做些什么。
(3)联想画面,语言表达。
(池子)(小溪)
(江河)(海洋)
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指导读出不同的场景,男生读、女生读、男女合作读。
指导读连缀式语句是本课朗读教学的重点,通过正确朗读长句子——读出长句子的节奏——读出长句子的画面,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深入文本。将长句转化为诗歌,便于学生掌握朗读节奏。
二、品读课文,积累运用。
1.出示第4自然段,水宝宝到底有什么脾气?
温和灌溉田地发动机器
暴躁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2.检查学生能否将整个词连起来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温和”“暴躁”。
(1)看“灌溉田地”的图片,说说庄稼会对水宝宝说些什么。
预设:庄稼会对水宝宝说:“水宝宝,谢谢你让我喝饱了水,让我快快长大。”
(2)课件出示水发电的情景,说说水发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3)“我”脾气温和时还会做哪些事情?
(4)“我”脾气暴躁时会怎样?指名读句子。
(5)课件出示洪水暴发的情景。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6)师生合作读。
有时候我很温和,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做过许多好事。
有时候我很暴躁,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做过许多坏事。
4.句子训练,进一步感受水的“温和”和“暴躁”。
水宝宝脾气温和的时候,它会__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__。
水宝宝脾气暴躁的时候,它会__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__。
因为水宝宝会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所以人们说它脾气很温和。
因为水宝宝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人们说它脾气很暴躁。
5.指导朗读,感悟水的双面性。
(1)男女生合作读第4自然段。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合作读:学生读水温和的部分,教师读水暴躁的部分。
(4)教师小结:朗读的时候,如果能把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完全不同的特点,用声音表现出来,你就是出色的朗读家啦!
6.为了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了哪些办法管住“我”?
提示:教师可先自己列举出一个人们管住水的办法,引导学生回答。同时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只有管住水,保护好水,才能好好地利用水,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成为人类的好朋友。
预设一:修筑水电站大坝,既可以蓄水、防洪,还可以利用水力发电。
预设二:修河道、河堤,可以用于防洪,也可以用于运输。
水电站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让学生对水的双面性格更加了解,增强了朗读的效果。在读中积累句子,在积累语言中内化文本,锻炼表达,凸显语言训练的梯度。
三、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比较结构,发现相同点。
(1)生自主观察生字“极”“傍”,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归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极”字,学生当小老师评价。
(3)归纳书写要点。
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穿插。
(4)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描红,练习写字,师巡回指导。
2.展示评价,二次修改。
(1)师选取典型作业进行展示。出示“写字评价卡”,生对照进行评价。
(2)生生互评,二次修改。
3.呈现儿歌,生字复现。
水娃娃
水娃娃,变戏法,变成蒸汽上天耍。
春天变细雨,染绿小春芽;
夏天变露水,荷叶珍珠挂;
秋天变白霜,地上撒盐花;
冬天变飞雪,小树穿白褂。
变来又变去,还是水娃娃。
读儿歌,巩固生字“变”,再次了解水的变化。
二年级的写字更应关注字的间架结构。让学生自主观察、学会比较,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三要点”。注重二次修改,关注书写态度。最后出示儿歌《水娃娃》,既让学生复习了本课的生字,又让学生复习了水的部分变化。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基于以上考虑,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受科普童话语言的优美、准确的特点上,着力构建“关注语言特点,感受学习乐趣”的语文课。
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猜谜导入,整体感知。
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先教会学生猜谜语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急切想知道“我”是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式多样,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学得快、忘得快是低年级学生识字的特点,识字教学要增强复现巩固的意识,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认词,开小火车,找朋友,随文识字等,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识字,不亦乐乎,让识字灵动起来。
3.紧扣主线,理解朗读。
文章的主线是一个“变”字。全文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第3自然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验,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湍急;而海洋是汹涌澎湃。通过指导朗读,学生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4.多媒体辅助,提高课堂效益。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的科普短文,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十分缺乏,因此我将课件、微课、视频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4
《我是什么》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
1、水的不同形态:汽、云、雨、雹子、雪。
2、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
3、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课文以“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密切关系。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我以谜语导入:“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导入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其中,有的学生回答:“我”会变成汽、云;有的学生回答:“我”会变成雨、雪、雹子;还有的学生回答:“我”还会变成露珠、霜。面对学生们的回答,我及时表扬:你知道的真多!根据声画同步的教学方法,我很快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里的气氛更加活跃。
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与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于是,教室里一片热闹的场面。他们有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读;有的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愿意变成云,因为云在不同时候能够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特别奇妙!于是,我及时引导:那你们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么?配合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对云的形成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有的学生说想变成雪,因为下雪能够净化空气,景色很美。我就鼓励他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还有的学生说愿意变成雨,我又问:“那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有个学生说:“大概是好多云纠缠在一起产生的雨吧。”还有个学生说:“我想是云和冷风打架打输了,它哭了,这样就下雨了吧……”这样的答案,在教学改革中极富典型意义又极富挑战性。因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答案只能说幼稚甚至荒谬,但从文学角度而言,这样的答案又充满了想象力,甚至于,这种想象力还不限于文学,它又能回归到科学的灵感火花上去。曾经不止一位科学史上巨匠说过: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学发明的原动力。所以,它的挑战性就表现在这里:既要对学生指出他们在科学角度上的答案错误,又要充分鼓励他们答案中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的想法丰富多彩,还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认真观察。这里面,就有了教师本人全面专业素质的.问题:要懂一点自然科学(至少是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点文学,要懂一点儿童心理学,更要懂得当遇到类似的挑战时,如何在它们的交汇点上,破解这样的难题。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让他们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的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画面。面对这些画面,学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说可以修建大堤、水库,有的学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学生结合自身谈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5
课文《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脉络清晰,第一人称的写法令人倍感亲切,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在执教这一段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一)小组合作,读词组句。
在引导同学充沛朗读这段话之后,我布置同学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6个词语卡片(“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落”、“打”、“飘”),先指名小朋友们读一读这些词语,然后试着把这6个词语拼组成3个句子。并布置一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拼组。由于同学熟读了课文,对词句已有初步感知,小朋友们大都能准确地按上下排列的顺序排列出“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二)感知句意,调整句序。
同学组好句子之后,我掌握契机地问道:“这里面有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小朋友们不由地脱口而出:“落、打、飘。”我又接着问到:“那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问题一出小朋友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但不一会便有人跃跃欲试地嚷嚷道:“不能,不能。”并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自身的理由: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打下来;花朵很轻,当然是飘下来;而水珠自然是落下来了。
而这时我又故做疑惑状说道:“听大家这一说,仔细地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位置好像有点不妥,能不能重新调整一下顺序呢?讲出你的理由来。”小朋友们一下子又被难住了,但马上有又一个个喜形于色:“我知道了!”“我也看出来了!”接着开始动手调整三个句子的顺序。最后又一个个争着向我和同学们讲自身的发现,说调整的理由。一个小组汇报:“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时有的轻有的重,我们组是依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的:第一句是‘花朵飘下来’,第二句是‘小水珠落下来’,第三句是‘小硬球打下来’。”另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组是依照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最先落下来,小花朵最轻,当然是最后飘下来。”但大家都能通过对“落”、“打”、“飘”这三个动词不同意义的感知而作出判断的。
(二)朗读感悟,想象情境。
同学读词组句,又按自身地理解重新修改了课文,可这时我又出一招:“同学们已经重新排列了这些句子,且理由都非常充沛,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自身出色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快慢呢?”同学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思维又再次被激活,一个个又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并都在“飘”、“落”、“打”这三个字的读音处置上做文章,反复尝试,相互提示,如有的同学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促,我检查上也进一步提醒同学:“小花朵飘得还不够轻不够慢。”“小硬球还应该打得再重些。”最后,我又让同学把这些句子放回原文中去读整段话。同学们在交流朗读时的感受和互相评议时,有的说:“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眼前像是真的`有千千万万朵雪花在空中飘舞。”有的说:“我听ххх同学朗读这一句时,眼前也像在放电影:无数的雹子像子弹一样打在地面上和我们的脸上,硬硬的,凉凉的,蹦蹦跳跳的,真好玩!”……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身,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同学,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但同时也激活了同学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他人表达或展示出自身的感受。使同学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
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同学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我由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起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2,对于二年级教学,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比如:器。学生说一条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长在家门口。灾。火的头上戴帽子等字,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
3, 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有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接读等形式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同形态。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谁还能做什么事 在生活中水还有哪些变化 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
5,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 “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练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对比画面,加深理解。利用课件播放水“温和”时,为人们做好事,浇灌田地,饲养小金鱼,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三峡大坝发电站; “急躁”时,为人们做坏事,沉没庄稼,给人们交通带了不便,冲垮房屋,危害人们生活,给人们带了灾难。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