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赤壁之战》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点,决定实施火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教案 篇2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学后小结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赤壁之战》学案4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 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作者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 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梳理积累 一、字音掌握 殷富( ) 枭雄( )鲁缟( )卒合( )恐慑( )王室之胄( )奄有( )旌麾( )芟夷大难( )刘琮( )百舸( )燥荻(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顷之,烟炎张天 5.雷鼓大震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致殷勤之意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4. 鼎足之形成矣
5.刘琮束手 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7.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8.权起更衣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0.地方数千里
11.当横行天下 12.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3.邂逅不如意 14.初一交战
15.北面而事之 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7.引次江北 18.兼仗父兄之烈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16.甚失孤望
五.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以共济世业
11.行将为人所并 1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13.今操芟夷大难 14.苟如君言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16.近者奉辞伐罪
17.权以示群下 1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9.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20.向察众人之意不复料其虚实
2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2.并力逆操
23.上建旌旗 24.余船以次渐进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6.北军大坏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第二课时
互动探究:1.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
2.在孙刘联军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巩固训练:
一、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交游士林
田横,齐之壮士耳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岂足托乎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
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兵精足用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
13、略: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五万兵难卒合
今操芟夷大难
二、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操后患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第三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①,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清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 一:全、都
B、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易:改变、更改
C、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行:查问
D、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祚:赐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 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与公异道会于潼关 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形势。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对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喝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通过描写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终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 阙:空缺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
《赤壁之战》复习学案3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05——《赤壁之战》主备人:赵海燕贺会会审核人:赵宗生【教学目标】 1.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致殷勤之意()3.当横行天下()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邂逅不如意()6.地方数千里()7.北面而事之()8.初一交战()9.鼎足之形成矣()10.刘琮束手()11. 宜别图之()12.此帝王之资也()13. 与曹有隙()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16.必蹶上将军。()17.近者奉辞伐罪()()18.动以朝廷为辞()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二、一词多义:足 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4.鼎足之行成矣。()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事 1.亦别图之, 以济大事()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4.北而事之()方 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2.操军方连船舰()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挟天子以征四方()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卒 1.鲁肃闻刘表卒()2.五万兵难卒合()次 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2.余船以次俱进()3.次第岂无风雨?()乃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乃罢会。()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09天津)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11安徽)三、翻译句子:(20分钟)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4.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5.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6.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7.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8.定语从句翻译。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④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四、拓展阅读:翻译划横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克谐:能够成功2、致殷勤:表达,恳切慰问3、横行:称霸天下4、会猎:会战的委婉说法。5、邂逅:一旦,万一6、地方:土地方圆7、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拜。8、初一:刚开始9、形成:形势形成10、束手:投降11、别:另外12、资:凭借13、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14、咸:皆,都15、比:等到16、蹶:使动用法,使 ……受挫折17、辞伐:命令,讨伐18、辞:名义,借口,理由19迎:投降20、逆:迎击二、一次多义足 1、充足 2、值得 3、足够 4、器物的脚 5、值得 6、值得事 1、事业 2、用事者,掌权的人 3、大事 4、侍奉方 1、方圆 2、正,正在 3、策略,方法 4、将要 5、方向,方位 6、正,正在卒 1、死 2、通“猝”次 1、驻扎 2、次序,顺序 3、次第:转眼乃 1、是 2、于是,就 3、才 4、甚至 5、竟然,却 6、于是,就 7、才 8、竟然,却三、翻译句子。1、荆州跟我国相邻接,江山险要牢固,肥沃的田野广阔,人民众多而富裕,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2、孙权聪明仁爱,敬重礼遇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有六个州郡,兵器精良,粮食充裕,足够用来创立大事。3、何况刘备是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才超越当世,众人思慕敬仰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这是天意啊,怎么能够再处于他之下呢!4、孙权愤激的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注意已经定了。”5、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射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所以兵法很忌讳这种情况,说:“这种情况下一定会使主帅受到挫折。”6、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英雄才干,同时又凭借着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方方圆几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足,英雄们乐意为您效劳,您应当雄霸天下,替汉朝除去坏人。7、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应当把我交给乡里,评定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着牛车,使兵士跟从着,同士大夫们交往,逐步升官,仍然少不了个州郡的长官。8、定语从句翻译。①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②霎时间,烟和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很多。③现在归队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④荆州的归附曹操的老百姓,是被军队的武力所逼,不是真心降服。四、文段翻译。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骄傲地对待我,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赤壁之战》教案 篇3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黄盖诈降
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赤壁之战》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读准“率”、“遣”、“惯”、“渡”、“策”、“盔”等字,认清它们的字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调兵遣将”、“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板书:3万 80万 ,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师述: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3万”不仅不小于80万,甚至还大于“80”万,你们信吗?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的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②边读边体会,自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出示几幅有关“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立体感受。(听觉、视觉、心理的角度等)
②出示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认读:
率领、夺取、调兵遣将、相持、计策、定惊、兵营、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③出示几个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④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受?
(三)研读课文,体悟“火攻”之妙。
1、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打败了曹军80万,原因何在呢?不要说我们,就连东吴的许多士兵在战争胜利以后还迷惑不解?为此,周瑜打算让黄盖在庆功会上来点破迷津,假如你就是黄盖,你会怎样在庆功会上摆事实、讲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仔细研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依据。
(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对话。)
2、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
例:
黄盖看准了敌人的强与弱,也分析了自己的强与弱,从而攻敌之弱,扬己之长。
引导学生读悟相关语段,重点是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达到读悟浑然一体——
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就下令渡江。”
2、“曹军80万,我军才3万,……像逃也逃不了。”
3、“东汉末年,……周瑜的兵在南岸。”
△从“隔江相对”的形势联系后文周瑜趁东南风向北火攻曹营体会火攻的可能性;
△从“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体会火攻的必要性;
△从“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想逃也逃不了。”体会“火攻”的合理性。
(四)存疑结课,保持研读热情。
东吴这方面在开庆功会,总结胜利的经验,曹军其实也在总结,你认为他们会总结什么?(失败的教训)他们又会怎样联系实际总结这次惨痛的教训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随课堂动态生成)
《赤壁之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