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目送》读后感

2025/09/3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目送》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外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了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 - 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 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别离,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 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 有些必要之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伸张的`人。”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到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只是,不约而同的,他们的嘴角都有一抹欢欣的笑意,轻浅却如此清晰。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 篇2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目送》中扉页上的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

难道真的要经历作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那一幕,我们才能顿悟吗?我们无法医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们也无法阻止生命进程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孩子们固然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

联系到老师教育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是有道理。孩子终会长大,他们终是要独立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后感 篇3

龙应台在这本书中说过一段话:“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看着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龙应台不禁感叹道:时光飞逝如河;当她希望孩子能在离别前能回头一瞥,但现实中孩子坚决离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龙应台目送父亲从大学离开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及悲怜油然而生,当她目送父亲的棺材进入火葬场的炉门前,更多地让她明白生与死的课程。

孩子的成长,对于作者而言,更多带来的是无奈与孤单,犹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当她去机场接孩子回家时,她递给孩子的伞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语拒绝;当她与孩子在英国街头散步时,孩子的“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震撼、刺伤了她,她也感叹道:“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面对生死,她感叹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面对寂寞,她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面对友谊,她说:“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面对家庭,她说:“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龙应台不仅在表达亲情、友情方面细腻,她的古朴的笔风在刻画细节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车子骑到沙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能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反抢滩的尖锐木桩仍旧倒插在沙上,像狰狞的铁丝网一样罩着美丽的沙滩。”表面上看,这是对沙滩的环境描写,但实际上,它反讽了当今这个时代的祸乱与危险。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海滩却不能过?因为海滩上布满了隐藏着的地雷。为什么尖锐的木桩要倒插在海滩上?因为那是一国与另一国的土地纷争……她在这篇文章末写道:“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目送》,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绘了亲情,友情,用幽静的笔调写尽了世态沧桑。她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这是一本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死笔记,深邃、美丽。

《目送》读后感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父亲。一个战士,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战士。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目送》读后感 篇5

喜春夏之新阳,感秋冬之凉寒,亲情冷暖,汇聚于心。娓娓道来的往事,诉说着有对父亲逝去,母亲老去的伤怀,也有对“用眼睛看得见得坏去量时间”的无奈;有对兄弟远去,儿子离去的不舍,也有对距离跨越的质疑;有对生命如草芥的悲凉与同情,也有对时代残酷的不忍与愤懑……

龙先生的描述好似近日黄昏,也好似昙花一现,温暖,美丽,却也包裹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有许多感同却不身受的文字,也让二十多岁的.我融入不了这个氛围,我缺少的仍是经历,却不是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大抵是我也尝了些悲欢离合的滋味,很多描述的场景竟也能历历在目,主角是我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高中舍友曾经问过我:“度过人生十八年,你最害怕见到什么场景?”

“鬼啊,梦里见到鬼”我不假思索的回了她,还扮了个鬼脸。

“你呢?”我接着问她。

“回家,不,不是回家,是离家,离家时我爸妈目送我离开,一路望着我直到我看不见他们,我害怕,甚至不敢看他们,可是忍不住回头,一回头眼泪就唰的一下涌出来,无法控制”当时宿舍的空气都安静了,因为那个中秋节,宿舍只有我俩,我们都想家了。

重温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眼泪郁结于心,大概都长大了吧,学着珍藏这种温馨的泪水。无论是龙应台,还是朱自清,他们文人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是在高二吧,寒假特别的短,开学在即还特别的冷,整个牧场已经白雪覆盖。我想着请假吧,估计也就一两天路上的雪就能化的差不多,到时候就能开那辆农用车送我上公路坐班车,可妈妈一个劲的念叨请假耽误课程,叫爸爸骑摩托送我,爸爸没做声,点了点头。第二天依旧冷,我和爸爸各自披了件羊皮大衣上路了,爸爸坐的直直的,肩膀子也阔开,我怕他脖子灌进冷风把我的围脖给他围上了,爸爸呛着风大声喊着我“你自己围好,我不冷,围脖给你,你就躲在我后面,不要探出脑袋”我抱紧了爸爸,就这样走了将近一个小时。

到公路边停了车以后,爸爸抱着我躲在被风处,爸爸睫毛上落着厚厚的霜,整个帽子延边都是厚厚的霜,是军用的那种帽子,眼角有冰碴子,估计是风吹的眼泪已经飞出去了,只剩下点水珠结冰了。

班车来了,我把围脖递给他就赶紧上车了,回过头来,爸爸已经缩写脖子开始发动摩托车了,我才发现爸爸的大黑靴已经全白了,可是他还得走一个小时。

我回想起曾经家里还没有农用车的时候,父亲不一直都是这样接送我们的吗?为什么我直到高二心才开始疼。

《目送》七十三篇,读毕回味无穷。

对于目送离别,我想着还是陪伴最好吧。

《目送》读后感 篇6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已为人母的感受到当看到这一句感伤无奈却充满深情的话语时,我那颗有些叛逆、不理解父母的心得到了抚慰,决定将人生三书之三——《目送》读完,想深入了解一个母亲的感受。

初为人母,难掩喜悦,却也忧心忡忡。龙应台三十四岁才当上母亲,当看到还睁不开眼睛的宝宝,她是激动的;当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能和他手牵手,穿过街道到达学校,她是喜悦的;但当儿子才十六岁就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深情的拥抱住已经比她高一个头的儿子,她是不舍的;知道儿子在国外遭遇挫折时,她是担忧的……和多数母亲一样,龙应台也要经历孩子从无知到叛逆,再到成熟的过程,她也试着不与孩子产生隔阂,但代沟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父母逼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以至于隔阂加深。又或者对孩子过度顺从、溺爱,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上大学时连衣服都不会洗。对待早恋问题,有些父母不是找孩子好好谈谈,而且采取极端的方式勒令禁止,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导致这种矛盾加深的原因,大多是缺少交流,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像龙应台一样细心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理解对方的心情,也许我们不能逾越代沟,但我们能尽量减小代沟。

身为女儿,感受母爱,却也操碎了心。龙应台虽已为人母,但在她的母亲面前,她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当看到龙应台写自己的母亲时,能看到她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也看到龙应台对母亲的孝道。“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那就是我。’”每每看到这,我的内心是被触动的。每天打电话给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讲几句话她又问“你是哪一位”,龙应台却毫不厌烦,每天如此,又有几个子女能做到这样?

现今当“啃老族”的年轻人不少,还有父母把不赡养自己的子女给给告上法庭,竟还有因为父母不给钱而把父母给刺杀的`新闻。如此触目惊心,“孝”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即使不能像龙应台那样每天都关心自己的母亲,也不能如此不孝啊!父母不能给予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也每天累死累活的努力着。就像龙应台的母亲一样,她患了老年痴呆而不记得很多事,但她永远记得女儿的名字。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床下”这是龙应台对幸福的诠释,简简单单便是幸福,有家便是幸福,家人都健康便是幸福……是啊,我们不奢求什么,有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读《目送》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还有对人生深刻的理解。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如此细腻,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