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秋思》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秋思》教学反思 篇1
拿到《天净沙秋思》这首小曲的时候,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上好这节课。这首小曲短小精悍,特色鲜明。但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而又不显空洞,就成了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却终不能得。眼看离讲课就剩一天的时间了,我却一点思路也没有。没办法,我想,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吧。只要我对教材吃透,就能应对自如。所以,我把这首曲反复研读,直到烂熟于心。
虽然没想好如何去上这节课,但我心里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习得。有了这个信念,下一步的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后也证实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
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就好办了,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一是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在设计朗读者一环节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如果学生读的还需要提高,就让学生听课文的范读去感受。充分的准备总能带来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展示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有个别展示,有两位同学的展示,有小组展示,同学们声情并茂,十分投入。
有了读这个基础,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为了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我又设计了“写、画、读、唱”《天净沙秋思》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也是热情高涨的完成了任务。
唯一的一点遗憾就是在拓展白朴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时间紧张,完成的有些仓促。但我深深地知道。是因为学生前面参与热情高和参与度高造成的。我于是把它化为作业,让学生课下继续去品析。
整节课下来,听课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教师的素质到学生的活动……但我深知,我还差的很远。如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机智的运用,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
在这个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都很高的学校里,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沧海一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秋思》教学反思 篇2
诵读(熟读成诵),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讲授诗歌应该紧紧抓住朗读这个关键点。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我意识到在讲课过程中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课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我深深意识到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
《秋思》教学反思 篇3
《秋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教学反思 篇4
一、反思教案设计
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文以情而发,”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我先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却为世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在萧瑟苍凉的秋景中,叙述出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读来,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泪下……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二、反思文本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
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三、反思课堂教学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将课堂处理为七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三、互动交流,四、拓展训练,五、当堂训练,六、归纳总结,七、作业。
尽管诸如课堂主线、“瘦”“夕阳”的点化等多处得到认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改进,尤其是以下四点:1、要避免学生思维重复,腾出有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2、“老”、“昏”、“古”等字仅停留在表面字义理解上,仍需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品赏,感受其荒凉的氛围。3、“断肠人”的情感体验仍不够深入。当学生首次提出“断肠人”让其感受到悲伤时,可顺势追寻,让学生思索“断肠人”在悲伤什么?尝试换位思考,假如你远在异地他乡,会有何感受?从而深化主旨,提示主题。4、可在教学中纳入比较手法,如:白朴的《天净沙秋》,从而彰显出本文“秋思之祖”的文学地位。
也许是初二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今后指导学生在习作的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在这节课上,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练,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秋思》教学反思 篇5
为配合市县教育教学工作,应学校要求,我们年轻人争取每人录课一节,上传至“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面对这次机会与挑战,许多人因为诸多原因选择了放弃。而我也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上?放弃了是多么可惜,但坚持,是否又能如己所愿驾驭好整节课?说实话,对于我,录课,是平生第一次,我真的没底!所以心里一直纠结着。
如果不是学校大会小会三令五声地提,妹妹隔三差五地催促,我此时可能也与其他许多人一样,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放弃了。所以我很庆幸有学校的坚持和亲人的适时提醒,深深地感谢他们,当然,同时也得感谢市县局给我们提供这次难得的机会!
既然决定上了,就不可以再退缩!所以只得积极地筹备教案、课件,练习等,说起来容易的事,可真正做了,才知道每次总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之所以选择元曲,是因为它简短,相对来说好记忆,学生接触的也少,学起来感觉新鲜。可其实准备起来,一点都不省事。自己觉得可以的教案,拿到老教师那一审核,总会有诸多不妥之处,这也就是所谓的“姜还是老的辣”吧,他们走过的桥比我们看过的路都多,我们是不得不折服的,所以每次我就很自觉地再去琢磨了。即使这次的设计也未必十分好,但他们总是不好太打击我们的,只要环节齐全,目标达成,时间靠谱就好了,他们是不好再多说什么的,所以教案就这么诞生了!
本来我是想在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时候就让学生做同步练习中1、2两小题并及时对答案的`,在读后想请个别学生来展示一下,试唱这首小令的,但通过我的调查,他们无一敢临场发挥的,总不能我来唱独角戏,所以也取消了。合作探究意境(即画面展示时),本想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说、写、画等方式来呈现都可以,但考虑写与画相对时间较长,所以也未提及。还有结尾处想加一个《常回家看看》的歌曲的(要四五分钟),可他们说估计时间来不了,最终实践证明,他们说得是对的!所以练习我放到最后给他们写了,而歌曲等就直接裁掉了。对于完美的设想来说,有时间保障才是更重要的!
对于课件,文字相对集中的是在分析梳理,合作探究(文意、意象、情感)板块,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有的题目我把所有能想到的答案都呈现给了学生,为的是让他们对文意有更好的理解,为体会情感打基础。根据课堂反应来说,多呈现些并未对他们的思绪造成干扰。相反有利于他们对本曲的学习了,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事。
练习的选择,分为填空和选择,共七小题,1—4为填空,5—7为选择。我觉得题目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所以大多应该在五六分钟能完成。不足是,未能在课堂上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如果前面的环节时间能再更紧凑点,当堂讲解那就更好了。
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我本人觉得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无论是个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时间的分配,重难点的点拨呈现程度,还是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我想通过这次深刻的反思,之后会有很大长进的。
这节课,无论好坏,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积极配合的,这一点我很欣慰,即使有个别学生不时地明显地不在状态。但我是不能抹煞其他孩子的辛勤付出的,这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能体会得到。有的学生即使每次都举手,哪怕我一次也没提他起来回答问题,但他们还是能以大局为重,即使他们课后告诉我,好累!但他们课堂上却多数时候仍是精神抖擞的,我觉得他们是多么值得表扬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实践学习,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与教学中,我会以此为鉴,更加努力!
《秋思》教学反思 篇6
《秋思》是一首表达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古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这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细节,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时可见一斑。
在教这首诗时,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讲给孩子们,而是先把学习要求出示出来,让孩子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进诗中,走进作者的心中。在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时,我说:“从哪些词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有的孩子说:“意万重。”有的孩子说:“说不尽。”这时于浩洋说:“我从‘见’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之后问:“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看见了金色的田野。”“看见了硕果累累的果园。”……此时我见我班的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苏明阳同学,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我明白他肯定有话要说,只是心里害怕,不敢说。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举手的机会,立刻指名让他来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我的家人,看到了自我家乡的.秋天。”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是啊,多么深切的体会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不是秋风、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能够说,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任何一种事物都能引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苏明阳同学是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午托部里,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一次,所以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境。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吧,仅有这样,我们的感情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从此以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更会思考问题了。苏明阳同学呢,他也变得爱说了,上课时,也爱举手发言了,当然,学习也在一步步提高。看到他的提高,我心里除了高兴之外,还在想: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他们的性格不一样,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你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