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5/10/0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9页统计表和统计图、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

练一练第2题的两张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统计的意义。

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里,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问题,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高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的能力,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作用,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二、复习统计表

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

2、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第1题。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学生填表后集体校正。

现在请同学们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数据,把结果填在( )里。

指名口答分析结果。

提问:从表里还可以看出哪些问题?

3、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习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1题。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果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三、复习统计图

1、说明: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

说明:为了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形象具体,便于比较和研究,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从题里可以知道,这两个不同的统计图都表示了某厂两个车间全年产值的统计数量。

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提问: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什么?折线统计图除了看出数量多少,还可以看出什么?

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4)提问: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比,它们的特点、作用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追问:统计时只要求看出数量的多少,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既要看出数量多少,又要看出数量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好?

3、做练习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3)让学生口答第4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认为要怎样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

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7题。

教学后记: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2

综合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长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桌式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为了使数学复习的更有效,为此建议数学复习利用该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小组合作,看书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强化练习,拓展延伸”。这个模式的实施程序包括五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知识的结果。

2.有序展开汇报交流活动。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四、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五、强化练习,拓展延伸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1.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3.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4.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一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3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4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

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例2如图2,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B·AC=AD·AE,求证:AD⊥BC。

3、保留条件,引申结论。在保留原题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可利用相关的知识导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例3如图3,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S△ABC=AD·AEsin∠BAC。

4、变更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将例题、习题的条件减弱(或增强)或进行等价代换,使问题变得较为灵活,使结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4如图4,已知AD是△ABC的高,MN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D·MN。

5、推广变式

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引申,实施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从而获得新命题。

例5如图5,△ABC内接于⊙OD在BC边上,点E在

6、将图形背景复杂化

上,且∠BAE=∠CAD。求证:AB·AC=AE·AD。

通过图形背景的变化,可将原型题中基本条件隐藏起来,也是一种变式手段。

例6如图6,△ABC内接于⊙O1,以AC为直径作⊙O2交BC于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证:AB:AD=R1:R2。

三、思路方法要注意“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思路。要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提炼出最佳解法,以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四、习题设计要注意“类化”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三年所学内容有效地复习一遍,一定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归类不仅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建议第一轮复习使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中考数学试题汇编。

五、思想方法要注意“点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又是万千实例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点化,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初中数学复习专辑,进行专题讲座。

六、重点内容要注意“强化”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运动量的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强化训练,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习出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七、数学应用要注意“转化”

“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把“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写入数学目的,并指出“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考命题开始做了有益的尝试。倡导探索,鼓励研究,实现转化。试题无论从素材的选择、文字的表达、到题型的设计、题意的开掘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创意,格调新颖的趋势,在教学中要注意化归的思想,结合《中学数学研究》初中数学复习专辑、中考试题汇编加强训练和总结。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了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三、复习立体图形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8页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