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花瓣飘香》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读懂对话,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较好地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我送花时的心情,练习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悟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的泪花中包含的复杂情感。
2、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受到敬爱父母的教育。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文本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闪动的泪花中包含的情感。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小女孩浓浓的孝心,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2、学生虽然每天包围在母爱之中,但母爱是什么,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他们却没有明确的想法和做法。对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情感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置身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感受,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2、教法设计:学生在体验、理解、感悟文章字、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共同发展。
五、教学媒体设计
一束月季花、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时利用月季花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本课的情境之中。朗读课文时用录音带配乐朗读。多媒体课件适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最喜欢什么花,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月季花,请同学观察:请同学们轻轻地闻一闻、摸一摸,然后用一、二句话说说你观花的感受。(学生观察并交流)
3、谈话引出课题: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瓣,还引出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4、学生齐读课题并交流: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组词语,学生认读的同时,用这些词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谈感受,初知人物形象: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读后交流)师板书:“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4、师小结并过渡:这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不过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懂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细细地去读书。
三、理解、感悟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1、老师做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书: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在那些让你心动的词句间多停留一会儿,比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神态,因为这些词句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板书关注语言、动作一词一句)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书,感受,看看从哪些字里行间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用笔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如果能写下自己的感受更好。
2、学生轻声阅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3、师引导学生交流:从课文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小女孩的懂事呢?请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内容,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师随着学生的交流,逐段运用课件出示小女孩说的三段话)
第一段话: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学生读句子并谈感受:从“低着头”“不好意思”“舍不得”等描写小女孩动作、神态的词语感受她的内心及她的懂事,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2)想象:她还说了什么,你能补充省略号中的话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的懂事。
(3)师小结: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二段话: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1)学生读句子并谈感受,适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板书送花瓣)
(2)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的花瓣,闻着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呢?
(3)学生交流,师提问:小女孩把清香的花瓣送给妈妈,是想送给妈妈什么呢?
(高兴关心快乐健康……)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5)师小结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那么美丽的月季花,但还是忍不住摘下了带露珠的月季花瓣,为的是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快点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呀!(板书爱妈妈)难怪作者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引读句子——“真实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三段话:“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你从小女孩闪动的泪花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联系前文交流体会,并感情朗读此段落。
(这是思念的泪花孤独的泪花骄傲的泪花愧疚的泪花激动的泪花……)(板书爱爸爸)
(4)师小结这个幼小的肩膀担负了多少家庭的重任,在她闪动的泪花背后写着的是两个大大的字——“懂事”,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引读句子——“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5)齐读小女孩的三段话,再次感受她的懂事
4、师小结阅读方法:读书就要这样读,不但能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能读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
四、总结文章,揭示“飘香”的象征意义
1、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课件出示带露珠的月季花和成片的月季花)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交流(小女孩就是那片花瓣,又漂亮又可爱;小女孩对妈妈、爸爸的爱就是花瓣散发的清香……)
3、师小结是的,这可爱的小女孩不就是那美丽的月季花瓣吗?她对父母的爱就像月季花淡淡的清香,让我们每一个人陶醉着,感动着。请大家分组再次朗读课题,让爱的芳香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
4、指名读3——10自然段,让我们记住这个懂事、可爱的小女孩。
五、写一写升华情感
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懂事的小女孩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感染,于是“第二天早晨,我——(学生读)
2、出示写话内容:为了不打扰小女孩,不打扰母亲,我在花盆里分别为她们送上了一张祝福卡,你会在卡上写些什么呢?
3、学生书写并交流。
4、师讲述自己小时侯的故事结束全文,并为同学们送上一句话:让我们好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吧!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设计思路)
观察花瓣,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并为学生营造出美的情境。(多媒体应用分析)
1、悠扬、轻快又略带忧郁的钢琴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而美的意境,容易激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2、读词语,既帮助学生准确认读,又为学生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材料,降低了训练难度。
3、课文图片与文章中心句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结合,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像花一样美丽的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设计思路)
充分地感知文本,阅读文本,才能为后面理解人物内心情感做好铺垫。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方法。
(多媒体应用分析)
三页课件分别展现了文章的重点段落,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在朗读、理解中,使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月季花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始终出现在画面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美的氛围,利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设计思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往往流于表面,不够深入。教师及时的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文章,同时倾听同伴的交流,能把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向深入,并获得语言的发展。
注重情感的渗透,不仅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体会更加深刻。在与文中的小女孩产生共鸣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多媒体应用分析)
月季花图把学生带入像月季花一样美的意境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周围时时有绒布一样美丽的月季花瓣,有月季花淡淡的清香。
两朵带露珠的月季花此刻正是可爱的小女孩的写照,回顾她的形象与此图片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
(设计思路)
入情入境的阅读体会,使学生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此时水到渠成,一吐为快,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读写结合既深化了理解,又内化了语言。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篇2
一、引入情境,初读课文。
1、出示一束月季花,展示在讲台上。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说说月季花怎么样?你们喜欢吗?(启发学生看看样子,闻闻香味)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展示实物给学生直观感受,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愿意来读给大家听的请举手。看看课文,该请几位同学来读比较好呢?提示学生:课文写了哪几个时间段中发生的事?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出示:一天清晨(2)、几天后的一个清晨(3—10)、第二天早晨(11)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较难,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有分段的能力,通过出示时间词语,教师恰当提示,这就降低了难度,体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3、读后学生评价,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
4、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说。(小女孩摘花瓣送妈妈)
结合进行板书:摘花瓣
(设计意图: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线索,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三、引导自学,读中感悟。
1、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哪些?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提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学习的习惯,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相机小黑板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后还要整体回顾)
⑴怎么摘花瓣的?
⑵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⑶摘花瓣做什么?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下面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行吗?就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两人还可以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自学,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很好的方式,同时也很有效的方法)
3、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这三个问题都读懂了吗?指名回答。
4、这篇课文描绘的情境美,展现的人物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想不想再去细细地读读。
(一)探究问题1,学习第2段。
1、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
投影出示第二节。指名读。
你觉得小女孩摘花瓣时怎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体会:俯在、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
2、表演动作。
同桌互相模拟表演。
指名上台实物表演。
(设计意图:这一节学生不难理解,让学生在表演中促进读书,并理解体会文章内容。如果能表演出来就说明学生能理解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动动手,也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3、学生评价。
4、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5、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或齐读。
(设计意图: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学生读好课文应该是水到渠成,所以这部分读的训练不需要花大力气就行了。)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俺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俺”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俺”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俺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身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同学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培养同学从小具有敬爱家长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点:
通过充沛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质朴的亲情。
四、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说教、学法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俺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据图想象法:“图”是对内容的描绘,“内容”是语言文字对事件的记载。可以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同学体会小女孩质朴的亲情。
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身解答,充沛动脑。听他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同学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女孩在干什么?想一想小女孩手捧花瓣在想什么?谈话后揭示课题。并提出问题“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启发考虑:这篇课文是怎样围绕月季花展开叙述的?
讨论、交流让同学明确,教师出示板书:第一自然段写花开。第二自然段写摘花。
第三到十自然段写谈花。第十一自然段写送花。
(三)逐层理解,品位语言,推敲句意
1.考虑: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让俺们知道了什么?
2.考虑: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小心”与“飞快”两个字来描写小女孩摘花后的神态与动作?
俺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让同学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能让同学掌握一些写作知识。
3.精读第三段,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教学中启发同学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如“俺轻轻地问”)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同学边读边想,用心领会,从中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小朋友”。她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他人观赏的心理。
具体的方法是分角色朗读,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亲情。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让同学去发挥自身的想象。省略号省掉的会是什么?引导同学体会出小女孩不但懂事,而且还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她不光为了妈妈,还要想到他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启发同学考虑。作者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买了两盆月季花?为什么要摆放一盆在母亲的窗台上?让同学从中体会到小女孩的行动,给作者心灵上带来的极大震撼与感染。
5.最后总结,①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解答揭题时提出的疑问。这一点要注意,准确地进行点拨、引导。
②根据板书对全文进行概括性复习。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篇4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我”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法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据图想象法:“图”是对内容的描绘,“内容”是语言文字对事件的记载。本文可以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己解答,充分动脑。听别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说教学设计
我是抓住“小女孩”这个主要人物与“花”来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女孩在干什么?想一想小女孩手捧花瓣在想什么?谈话后揭示课题。并提出问题“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启发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围绕月季花展开叙述的?
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教师出示板书:
第一自然段写花开。第二自然段写摘花。
第三到十自然段写谈花。第十一自然段写送花。
三、逐层理解,品位语言,推敲句意
1、思考: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2、思考: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小心”与“飞快”两个字来描写小女孩摘花后的神态与动作?
我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
3、精读第三段,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如“我轻轻地问”)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从中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具体的方法是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亲情。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省略号省掉的会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小女孩不但懂事,而且还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她不光为了妈妈,还要想到别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买了两盆月季花?为什么要摆放一盆在母亲的窗台上?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女孩的行动,给作者心灵上带来的极大震撼与感染。
5、最后总结:
①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解答揭题时提出的疑问。这一点要注意,准确地进行点拨、引导。
②根据板书对全文进行概括性复习。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篇5
一、引入情境,课前导入
1、小朋友,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想听听吗?(课件出示滚动的文字——《母爱》: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听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妈妈的爱是感人的,我爱妈妈。)是啊,孩子们,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不知操了多少心!那么你有没有关心过妈妈呢?
点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其求知欲。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谁来说说,她为妈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相机板书:小女孩摘花瓣)
3、好,大家学得真好!不过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她做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上,我们要通过仔细读书来走近她,感受她。
二、读悟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一段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第二段)
2、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注意小女孩摘花时候的动作,用铅笔在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下面画上波浪线,并细细体会。(生自由读)(课件出示第二段)
3、指名说说找到了哪些词,有哪些体会。(课件出示“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跑……”)
4、谁能够上来像小女孩那样“摘一摘”?(生演)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在想什么?
师:一片花瓣很轻,很小,“你为什么不这样拿着呢?”——理解“双手捧着”,平时你拿什么东西的时候要用双手捧着?对呀,自己心爱的东西、珍贵的东西,才会用“双手捧着”。小朋友能从文字中读出情境、读出自己的感受来,真是会读书啊!
点评: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5、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放进课文,好好地读一读。把小女孩摘花的情境再现在我们面前。哪位小朋友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6、过渡:第二天,作者又遇到了这位小女孩,与她进行了一番交谈后,作者觉得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从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紧扣“懂事”,品位语言,推敲句意
1、出示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懂事”的语段,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点评:通过读书,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交流后再引导学生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体会“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汇报交流体会。你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指名谈体会)
3、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4、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指名读、齐读)
点评: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孩子们读得情真意切。
5、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齐读)
6、还从哪儿看出小女孩的懂事?(指名回答并谈体会)
(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演示课件)南沙就是南沙群岛,它位于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小女孩有着这样一个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爸爸是多么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指名回答)
7、小结: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祝福,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8、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同学们,当爸爸和你们手牵着手漫步在公园的时候,小女孩只能读着爸爸的来信。小女孩多想自己的爸爸呀!她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9、说得多动情呀!谁能读好小女孩的话?(指名读)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10、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孝心,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我们也来夸夸她——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点评:凭借初读时的整体印象,强调咀嚼词句,做到“入境始与亲”,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产生真切的.感受。
11、从哪些语句还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生汇报)(相机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不就是一朵月季花嘛?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因为花很美)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生说)
12、评价: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点评: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3、你们看——(相机出示课件)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爱花的孩子。(指名读)
14、小朋友,你发现没有,小女孩说的这句话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也许她还想说,但是没有说出来,你能猜一猜,她想说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15、小朋友真会读书,连课文中隐藏着的内容都能读出来,真不简单!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16、理解词义: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很尴尬——这就叫——(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心里害怕)
点评:这一片断中“不知所措、惶恐”两个词语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想象成为文中的小女孩,设身处地地体会她的心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7、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指导朗读)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师读旁白部分。)
点评:学生通过自由读书,画词、圈句、交流、感悟、朗读,从不同角度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小女孩的心灵美有了很深的认识,从而证实了小女孩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每交流完一个要点再让学生读一读。随着交流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这句话的感悟会逐渐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投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小女孩那种矛盾、难过的心理。
四、读悟最后一段,抓住题眼,加深理解
1、小女孩的所作所为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出示内容,引读最后一段。)
2、你们明白作者的用意吗?(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板书:“我” 送花)
3、明白了作者的心思,也就明白了全天下儿女对母亲那份深深的爱!(板书:爱)
4、学到这儿,你对题目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还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现在谁来读读题目——花瓣飘香。(花瓣飘香——花瓣飘香——)
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点评:回到本课题目,再次审视题目,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五、总结升华,体验感情
1、一片小小的花瓣,洋溢着浓浓的爱,传递着深深的情。老师和你们一样为小女孩和她的爱而感动着,我不禁为这对幸福的母女写了一首美丽的小诗(音乐声起,师深情范读):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
可爱的女孩,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小朋友,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好,就叫——“花瓣飘香”!
一起读——花瓣飘香——
2、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会给妈妈这样美丽的花瓣吗?
3、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位妈妈的心头!
点评:以一首小诗来赞美小女孩,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升华了主题,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感染,可谓“水到渠成”。整堂课,小女孩、作者、学生、教师的情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在片片飘飞的粉红色花瓣里静静地流淌着。
板书:
花瓣飘香
小女孩 摘花瓣
爱
“我” 送 花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简析: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文本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本教学设计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以情感为线索,不仅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要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受到敬爱父母的教育;
能力目标:
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在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时较好地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有关语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体会小女孩对母亲的一片爱心,从而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课件、一束月季花
四、教学过程:
第一乐章:酿 情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
1、出示一束月季花,展示在讲台上。
围绕“你们喜欢月季花吗?”这一话题谈话。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说说课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摘花瓣 送给妈妈
[环节解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当课堂中出现了一束红艳艳的月季花时,学生与文本之间也出现了沟通情感的桥梁,鲜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也是贯穿整堂课的情感线索的维系点。]
第二乐章:入 情
二、精读词句品味情:
1、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学生质疑,写在黑板上。
⑴怎么摘花瓣的?
⑵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⑶摘花瓣做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开展讨论。
3、学生交流:
(一)品读“摘花瓣”(学习第2小节)
1、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课件显示词句)
2、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评价。
3、采访小演员:
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你摘下以后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4、再读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二)品读“只摘花瓣”的内容(学习第3—5小节)
1、课件显示,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2、再读小女孩的话。
3、“我”理解她吗?显示句子,比较:
(1)“为什么摘花瓣?”我问。
(2)“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4、分角色读好3—5小节
(三)品读“摘花瓣做什么”(学习6—9小节)
1、默读6—9小节,指名回答:摘花瓣做什么?(板书)
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月季花,谈心里的感觉。
2、再读读还有什么原因?
想一想:小女孩在给爸爸的回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3、说话训练(课件显示):这是一位( )的小女孩。
4、分角色读好6—9段。
5、显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学生齐读,小结。
[环节解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环节的设计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选择,体现了个性化阅读;而写一写,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读一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深化了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到了平淡文字下蕴藏的人物的美好情感。这些综合性活动,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主动发展意识得到了加强,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一次探索。]
第三乐章:动 情
三、以美传情突出情:
1、老师送给学生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小的花瓣,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轻轻放在xxx枕边。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表一份心愿, 小小的女孩,道一声祝福, 像露珠一样透亮,xxx脸上漾起了微笑。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你喜欢老师诗中的哪句话?说说理由。
2、那片片花瓣飘出的淡淡幽香,不正像敬爱父母的美德在人间传播、扩散吗?齐读第四段。
3、说一说:“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说?
4、演一演:“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我”又会怎么回答?小组表演,然后师生共演,再读课文。
5、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随机送出月季花。
6、分送花瓣 :愿你们就像那一片片带着清香的花瓣,怀着敬爱父母的一片深情,飘向各自的家。
[环节解析: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亲姐妹。”本环节中以美传情:老师的配乐诗朗诵使课堂的集体情感由淡而浓,生生、师生的互动表演使爱的旋律不断奏响,学生美好的心灵使爱的情感溢满课堂,而片片花瓣的清香已飘进了学生的心田,也定会撒向整个人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之情已成心中之情,本环节正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