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1
看完这本书,会让你觉得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真的,很沉重。 书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尤其是为人母的你、为人师的你感慨万分。到底,我们都对孩子做了什么!我们真的是在爱孩子吗?或许,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更爱的是我们自己?
说到爱孩子,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或许都会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问给孩子自由了吗?很多爸爸妈妈们都不敢出声了。我们老师呢?对孩子,我们又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吗?答案是:没有。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纵,就是不闻不问。所以,我们挂着“爱”的旗号,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们始终牵着他们的手不肯放开;怕孩子弄脏,嫌他们慢,我们坚持喂饭、帮他们穿衣、穿鞋袜;为了孩子“好”,我们帮他们做好了所有的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玩什么,而且还帮他们安排好了时间。孩子们什么都不用考虑,按着我们为他们安排好的路线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离了这条路线,就是不听话……
天啊!多么可怕,这就是我们给孩子的爱么?
我非常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因为我从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来就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
那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你对孩子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乐无比。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让孩子从爱走向独立。因为孩子是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走向充满幸福的人生。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所以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成人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
是的,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想我们会更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成长得更好,但我们却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童年大都成长得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作为潜意识积淀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这些东西对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爱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能寻找到一个爱你的人,先让自己长大、独立,让自己内心充满爱!
让我们期待:孩子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2
继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在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孙瑞雪的又一力作——《爱和自由》。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书中所讲,既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脉相承,又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得更加系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意义是什么?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自是不必说的。但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还只能算是人的低级需求。孩子长大后,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否有能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因此感到快乐?让她觉得她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父母的意义应该是帮助和见证一个人完整地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之前读过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介绍了“儿童成长敏感期”这一概念,教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快乐成长。《爱和自由》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成长”的概念,也就是让孩子能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儿童成为这些主人的过程中完成“完整成长”。书中介绍儿童因抽象思维未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的各种感观来实现的,在儿童不断掌控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成长过程。要完成儿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长”,就必须给予儿童自由,并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让儿童完整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有个性的人。
当今社会“内卷”十分严重,在育儿方面,各种“鸡娃”方法也层出不穷,许多儿童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了,这是父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表现出的焦虑。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给孩子报班,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保护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早苛责她的学习?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书中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即我们在听讲座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我们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我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样,不需要成人那种“灌输”(这种“灌输”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心观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让孩子的感观与概念相契合,调动儿童的兴趣,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学习。
最后,非常感谢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必定会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3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4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5
读了《爱和自由》我还是有一些感触的,也有一些困惑:
一 触动:
书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关于父亲的爱对女儿的影响这一段,“如果女孩子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奖的话,她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这一段虽然这不是这本书的主流思想,但的确对我的触动很深。我小的时候爸爸从来不夸我的,他不是不爱我,也不是不喜欢我,但他们那一代人似乎不懂得怎么去爱孩子。当家里有客人来我家,客人夸我哪里哪里很好的时候,爸爸都会说:“好什么呀”这让我很灰心。
前段时间和老公有些问题,那天我们半夜跑到小区的草地上谈心。
老公问我问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那么需要他的肯定,我说:“我那么尽力地去做一件事,都得不到你的肯定,我当然不舒服。以前工作的时候有老板和同事的肯定,现在不工作了,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能得到谁的肯定呢?当然是你。”老公说:“你为我和为我们这个家做的所有的事情我都放在心里,我知道你为我们也牺牲很多,但我觉得没必要总是挂在嘴上啊?如果你真的这么在乎,我以后每天都夸你好了。”
看了《爱和自由》后我明白了,原来是我在小的时候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夸奖。
二:困惑
关于配对,对于一个小BB,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我们说的和他感觉的配上对呢?就如书中的例子,一个孩子咬一下梳子,再咬一下毛巾。如果这个孩子在咬毛巾,我们是该说“柔软”还是该说“毛巾”?
我弄不明白,我们怎么能知道孩子这时候的注意力是在这个东西本身,还是他对这个东西的感觉?
还是这个东西的颜色?蒙氏要求简洁,要求将一个概念和其他事务隔离开,而在实际操作中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比如教具色板,举起来,说:“红色”,但孩子可能注意的是这个木板的形状哦。
三:疑问
蒙氏的`孩子走到社会上真的能完全适应吗?书里有谈到这个问题,但她说的是纪律,这个我没有疑问,我有疑问的是其他方面的适应。就比如尊重这个问题。蒙氏的孩子在院里是受到尊重的,可是到了社会里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那么对别人没有理由的不尊重孩子会如何应对?书里有谈到一件事情,
讲作者的朋友把她的儿子逗哭了,她说她们院里的孩子是没有人逗的。但孩子不能总生活在幼儿院里呀,他要出来呀。出来以后的环境完全是不同于院里的,孩子怎么适应?目前社会的大环境还不是蒙氏,那么怎么解决蒙氏和非蒙氏接口的问题?
四:感慨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