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美术教学反思

2025/10/0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美术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美术教学反思 篇1

小学生对美术课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不影响升学, 学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有天赋,自己将来不当画家,学不学无所谓;比较普遍的认为绘画比较难,因此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不浓……面对这些情况, 如果美术教师只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作些理论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临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很重要。

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

根据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好奇心强的特点,和从具象到抽象的教学规律,把绘画课设计成一系列手工制作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绘画教学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这学期,无论是三年级或是四年级,技能训练比较多,如布贴画、纸塑动物、剪纸、橡皮泥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如《纸塑动物》,小动物是小朋友最喜欢,废纸又是同学们最多的,再加上旧棉絮,用这些东西扎成所塑造的基本型,然后用废纸片一条一条地粘贴出小动物,最后进行彩绘美化。

既轻又美观。

同时,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技能业务学习外,还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美术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

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

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

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

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

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

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

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

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

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

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

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

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

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

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

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

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

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美术教学反思 篇2

我们班的小朋友对手工自制比较的感兴趣,为了把六一儿童节还给孩子,布置六一儿童节的环境,我也决定让幼儿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制作。在内容选择上,我选择了让幼儿自制彩链,这是为了让幼儿感知小朋友合作的力量。活动中我自制了一条彩链,让幼儿观察并说说:“你知道这条彩链怎么做吗?”能力强的几个幼儿就纷纷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尝试性的操作,几个幼儿操作下来发现和老师制作的不一样。

这时我趁机介入进行示范讲解彩链的制作过程,孩子们看的比较的.认真。活动中重叠黏贴是制作彩链的重点,我示范后还邀请了几个小朋友进行了个别示范制作。在孩子的操作中,在颜色搭配上我要求幼儿自己选择,提醒他们要颜色鲜艳、要间隔的制作一条长长的彩链。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自己动手自制彩链,也有个别能力弱的小朋友在彩链黏贴中不是重叠而是合并,这样显得彩链不是很圆滚了。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制作的一条条彩链挂在了展示板非常兴奋和开心,看到老师把自己和同伴的彩链串起来一起挂在教室里,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自己是节日主人的快乐。

美术教学反思 篇3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预备年级的《可爱的吉祥物》,刚开始两节课,他们贴贴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但是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要想很好的完成这幅画,需要三至四课时的时间完成,到后面他们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七年级欣赏课课,欣赏课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也是七年级《画当年》一课,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美术教学反思 篇4

本课通过欣赏中外表现快乐童年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了不同绘画表现形式的美感。课堂上也有部分学生能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画家的作品,并能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在感受美术作品中表现童年多种多样的快乐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回忆幸福、快乐的生活情感体验,起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美术课特征,增加了绘画环节,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较连贯,重点、难点做得比较到位,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堂课主要内容是添加快乐假日的场景。但是学生的作品与原本设计的教学结果有所差别。学生的作品中突显快乐假日这一场景不是很明确。教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也没有及时的、适当地指出这一点,这是整堂课的败笔!如果下次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要吸取这次教训,争取做到最好

美术教学反思 篇5

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改变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才算好?如何更好的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

我在二年级课程中,选取童话经典之作《童话屋》,引导学生观看童话视频,并复述这个故事,“白雪公主真可怜呀,被恶毒的王后赶出了王宫,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了。她现在又冷又饿,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她呀?”然后,设计一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准备怎样帮助她呀?是不是要帮她建一个家啊?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明确了参与的方向,又激励了学生参与的动机,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造房子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将白雪公主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所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有房子住、有爸爸妈妈老师的关怀是多么的幸福,进而产生对白雪公主的同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情感教育,由同情升华到主动帮助。孩子们都是有爱心的,大部分孩子马上就想到了在冬天,天气很冷,得马上给白雪公主造一幢房子。于是,我顺其自然,带领大家进入为白雪公主造房子的环节。

我先是创设问题:同学们,你们想送给白雪公主一栋什么样的房子呢?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用什么来造房子,用木头、用石头、用硬纸、用泡沫等等。然后,再问孩子造什么形状的房子好?是圆的、方的、三角型的?再激发孩子想象自己的小组要造什么样的房子。通过这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热情高涨,都在极力思索提出的问题。在看、思、听、说、做的过程中,自主性进一步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精彩生动。孩子们先是“看”一些关于小房子的模型,目的是打开思路,帮助他们做出更漂亮的房子。“看”后,是短暂的“思”,让学生们思考怎么去造房子。下一步就是“说”,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事先对“做”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互教互学,互帮互促,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得到了心理的满足。教师以倾听为主,适时适量提示,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或突破难点,将课堂引向深入。

最后,学生进入自己创作的阶段。我加强巡视,每走到一个组边,都给他们相应的指导,启发他们想象:花和树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房子的栏杆呢?很快,学生们就造出了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小屋。根据同学们造的房子,我再发问:大家设计的门和窗户都是方形的,还能不能设计其他形状的呢?于是学生们又广泛讨论,动手修改。然后,让学生欣赏每个小组建造的小屋,一边欣赏一边启发问:大家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房子呢?在大家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怎样欣赏他人的作品,怎样欣赏美术作品。最后,我放起了歌曲《小小世界》,和学生们一起唱唱跳跳,共同庆祝为白雪公主建好了房子。课程就在歌声和舞蹈中结束。

通过这堂课,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认为在低年级美术课中,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儿童身临其境进行独特的猜想、想象与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童话情境,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

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故事中的情景对他们来说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课堂导入中,我利用讲故事、看视频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这一浓厚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虽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些错误,但我认为,有主见的失败优于有依赖的.成功。后来,学生经过互相探讨观察到的房屋的形状、颜色、用什么材料建成的房屋等这些现象,都足以说明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证明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是正确和高效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合作互动”的学习

本课中,我以白雪公主为引线,以给白雪公主建房子为主线。提出以下问题:

(一)白雪公主被赶来了,没有房子住怎么办啊?我们一起为她建个家好不好

(二)你们要为白雪公主建一栋什么样的房子呢

通过这些问题,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合作互动”的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并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提高。小组合作进行剪裁,合作绘画,这些设计环环相扣,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兴致高昂,每个学生都真正动了起来,积极参与到为白雪公主造房子的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意识,效果非常好。

美术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美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以后,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

美术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人美版第一册第十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虽然现在的学生天天能接触到汽车,许多学生家中就有私家车,更多的孩子喜欢玩汽车,可以对汽车的结构、类型,甚至性能说得头头是道,有些可以说比老师了解得还要清楚。但作为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接触面毕竟有限,如果只是要求他们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出发,画一辆汽车,有可能大家画的汽车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所以在课的设计上,我费了些心思。

首先在课前,我考虑到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创设了猜图导入,激发兴趣,先展示一个桃子图片的局部,图片的.局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子,但答案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通过猜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图片上桃子—汽车这一视觉矛盾的冲击,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其次在画汽车之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或知道哪些汽车呢?(轿车、载重车、客车、翻斗车、消防车、警车……)接下来一个环节,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别致的汽车,学生的作业中,画出了苹果汽车、兔子汽车、西瓜车、长翅膀的车、鱼车……。

我觉得这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状或功能的汽车图片,会有更多的学生想象更加精彩。在最后的作业展评中,我在讲解学生作业时,还说的不够详细,如果再细致一点,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