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第4、5页,例3、例4;第7、8页,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生2:1.2生3:1.2
×0.8×0.8
9.60.96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②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①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②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2.基本练习:教材第4页做一做。
6.7×0.32.4×6.2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0.56
特别是计算0.56×0.04时,学生可能出现如右错误×0.04
0.224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3.7×4.60.29×0.07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重点是第3小题。
6.5
×8.4
260
520
54.60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②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部分有几位。
47×0.05()6.9×0.38()
4.2×1.8()4.08×0.08()
0.9×0.7()6×0.07()
3.独立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
《作业本》第2页。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算理,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评析:口算练习应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加强口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这里的基本练习,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估算。
师: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的估计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试算。
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
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思考。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积的小数位数。
4、明理。
师:谁愿意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释: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两个因数分别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积是10、08。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P66页例8,“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4、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
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根据第一栏的积,写出其他各栏的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例8。
出示例8。
(1)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2)学生试做。
0.28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小数乘整数获取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掌握小数乘整数算理的基础上,通过估算和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而学习总结算法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
2、 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
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准备:
一、复习铺垫,趣味探究
你能根据“32×15=480”快速口算除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32×150= 320×15= 3.2×15= 32×1.5=
观察式子,说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请小组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归纳板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先将小数化成整数,算出积。再按照“趣味探究”中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得出结果)
观察25.6×0.9=23.04式子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有什么猜想?
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计算“7.2×0.3、3.14×0.8、3.48×0.61”,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对吗?
请学生自己说一说的猜想,教师引导总结(积的小数位数 等于 因数的小数位数 的和)
请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说一下小数乘小数的算法,教师归纳总结:
① 将小数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算出积。
② 看因数中 一共 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练习拓展:按上述算法计算下列小题
(1)10.8×0.3= (2)5.4×0.3=
(2)小鸟回家。
2、独立解决问题二:买鱼要花多少钱?
学生列式解答。
教师强调:先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化简。总结概括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① 将小数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算出积。
② 看因数中 一共 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确定小数点位置后,若小数末尾有零,把零划去。
【设计意图: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注意从整数乘小数的计算入手,更是为了给接下来探索小数乘小数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技术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对整数乘小数笔算方法和转化思想的借鉴,从而确定相应正确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课本第87页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课本第88页第3题)
3.综合练习。
(课本第88页第4题)
4、拓展练习:
需要加油吗?
【设计意图:及时的练习巩固了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注重了学生思考过程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习题1和2,重点落实“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决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知识点,习题3、4主要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三、回顾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渗透并启示学生要学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自主地开展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用数学,更喜欢数学。]
附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买肉要花多少钱?
25.6×0.9=23.04(元)
答:买肉要花23.04元。
买鱼要花多少钱?
14.8×1.5= 22.2(元)
答:买鱼要花22.2元。
《小数乘小数》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并能熟练计算整数乘法。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小数乘整数的学习经验,会对本课的学习能起到正迁移作用。但如果将活生生的学习场景呈现给学生,部分学生完全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探究学习并掌握这一新知识,但他们的这种掌握通常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部分学生甚至会以以往的旧知相混淆——如小数加、减法竖式中和、差的小数位数的确定与小数乘整数竖式中的小数位数的确定。学生的思维以真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理解算理上还是有难度的。同时,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尚不完全,学生用数学语言准备的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在上课以前我们进行了学情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集体课前小测:2.56×5 2.3×12
参与前测的40名学生,只有3位学生在乘法计算时出现了错误,小数点的位置没有出错。
我们又随机抽取了10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2.56×5的乘积中有几位小数?为什么?2.3×12呢?有3位同学回答乘积中的小数点与因数中的小数点位置对齐;有5位同学回答因数共有两位小数,乘积就有两位小数;还有2位同学回答在计算时是转化为整数来计算的。
从学情调查中可以看出,对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学生掌握得较理想,但是对于算理的描述个别同学还不够清晰,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同时,相较于小数乘整数而言,小数乘小数在计算方法上更为抽象,同时积的小数点与因数小数点不对齐、乘积有可能比因数小等,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而本节课也将是学生乘法学习中的一次小转折,是一个“破旧立新”点。
本节课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小数乘整数的`已有认知,引导合理迁移,同时又要及时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借助具体情境理解乘积比因数小的合理性,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数乘小数》这部分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细心程度。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更要有换位意识,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表现和发展。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对思维很低要求的问题,一旦遇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一类需要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引导概括出计算规律、方法。这样整节课的学习就是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又好。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是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同时还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细心程度。
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小组合作。学生在计算25.6×0.9时,有一部分孩子有困难,但还有一部分优秀的孩子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采取小组合作完场的方法为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小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在引入环节,通过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较好的运用了迁移规律;
2、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给了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中理解了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了算法,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作业练习情况反馈来看,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是列竖式时,将小数乘小数的竖式列成小数点对齐。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很难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
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三十五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交流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4、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新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
5、 列竖式细化。强调:①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②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的位数点上小数点。
因此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数乘小数》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中的信 息窗2 “小数乘小数”。这是属于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整数乘整数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小数四则运算打下扎实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节课教材首先从现实出发,通过现实中的一些例子:以超市购物问题引入小数乘法学习。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这充分的向学生展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主动探索、研究中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练习,整合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计算,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材简析]
本课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1、复习旧知:小明搬了新家,这是他家的建筑平面图。你能计算每个房间的占地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书房的面积:3×3=9平方米
厨房的面积:2.7×2=5.4平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2.7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一位小数。
客厅的面积:3.21×5=16.05平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因为3.21中有两位小数,所以积中也有两位小数。
2、提出问题:有没有同学能计算卧室的面积?
列出算式:3.6×2.8(学生苦于无法计算,面露难色)
指导观察:“3.6×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引入,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在推理中实现转化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4×3=12平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
方法二:3×3=9平方米,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平方米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竖式计算之前先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方法很快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同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能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正确结果的大致范围。)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3.6
×2.8×2.8
288288
7272
100.810.08
(a)(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可能出现两种解释方法。方法一:把3.6米和2.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方法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3.6和2.8分别看作36和28,把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008除以100。
引导推理: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2.8
288
72
100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
(设计意图: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借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乘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处。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思考虚线框里的箭头图及提示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
(二)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5
×2.8
920
23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独立经历推理的过程,看图填数,依着箭头图的.提示进行完整的思考。通过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着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转化策略,同时对“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也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72.916.5
×0.9×0.04×0.6
783291699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探索之后应是发现与提升。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然发现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148×2.3=14.8×2.3=1.48×2.3=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拉油
饼干
大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0.48
(设计意图:这里既有突出重点方法的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又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更有拓展思维的挑战性练习,希望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四、在“交流”中提升经验
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设计意图:反思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提升转化这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体验。)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6
(推荐)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