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诫子书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诫子书读后感 篇1
《诫子书》这篇文章清新淡雅,虽不过百字,但却以一个慈父的口吻清晰的描写刻画出诸葛亮对儿子殷切的期望与谆谆教诲。文章中我了解到了宁静专一才能修养身心,保持节俭的作风才能培养美好的'品德。
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也要宁静专一,保持节俭,做一个有才德的人;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坚定志向,不是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告诫了我们做事要有明确的志向,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才干必须静心,从学习中积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是的,学习、才干与明确志向,它们是互相贯通的;同时最后一句话也告诉我们,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在少年时代就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把自己的梦想同祖国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诫子书》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做人与学习的经验,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诲,努力去落实在每一天的中具体行动中,做更好的自己。
诫子书读后感 篇2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诫子书读后感 篇3
诸葛亮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的养成,要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培养品德修养的高尚。”
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下的一封信,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小小的一封信里 ,我读出了: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说心里只有静,才是学习的真正态度,端正好态度,才能学好习,读好书。
“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长,就必须学习,要想有所得,就必须付出
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的含义,心中有梦,信念不灭,只有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听老师讲《诫子书》,看到老师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这书那么好吗?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来读,你就会领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的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读后感 篇4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读来给我们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得不说《诫子书》,令我们受益匪浅。
古言今象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独生子女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处在溺爱的环境中。在家庭中,子女们大多被溺爱,这就使得他们越来越肆无忌惮。渐渐得欲望愈来愈大,相比对于学习的热情愈来愈少,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其他孩子与之竞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任何的学习紧张感。最终当他们的成绩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就会丧失信心,自此一蹶不振,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下坡路”。此乃“淫慢则不能励精”也。
而下一句则更符合如今的一部分独生子女,那就是“险躁则不能治性。”即轻率和浮躁的行为会让人无法陶冶性情而失去自己高尚的气节和品性。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想一想几年前的一个新闻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因为母亲不给他买心爱的东西,于是就用力地撕扯母亲的头发,对母亲发泄心中的不满,而这时一位善良的女路人过来劝解,也被这名孩子恶语相加赶走。这难道不是因为轻率浮躁的行为失去了中国应传承至今的“百事孝为先”的品性吗?是啊,品性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反观现在不少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让玩游戏,不给买一些东西就对父母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挑战自己
难道这些孩子只得像文中所说的一样“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吗?不,我相信这是不会的.。只要我们仍有一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心。就仍会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正人君子,而不会最终悲伤困守自己贫穷破旧的家,而是变成一位有着光明前途的志士。在当代,《诫子书》仍然可以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是我们的人生信条,为我们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诫子书》不愧为一篇流传至今的古文,它的价值,对后人的警醒,都是值得我们为之深思的。
诫子书读后感 篇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诫子书读后感 篇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