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谈礼貌教学反思

2025/10/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谈礼貌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1

《谈礼貌》是一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的说理文。文中谈到的“礼貌”这个话题对于每个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为了让作者的观点能“深入人心”,让学生真正从情感上产生认同,教学中,我从三个小故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潜心会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第一个故事为例,我让学生先谈谈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比较牛皋和岳飞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悟、交流,学生意识到原来“礼貌”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的语言和态度上,至此,学生对“礼貌”的认识变得逐渐具体了。“如果有人像牛皋一样对待你,你会怎样?”学生立即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迅速而坚决的回答,“我会骂他!”“我会不理他!”…不知不觉中,“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的观点便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朗读始终是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读出课文应有的情趣和理趣,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就一直思考的问题。抓住关键词,是我们常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感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奏效,果然在指导朗读描写牛皋一段话时,多数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然而朗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牛皋说话时的动作!”这一恰当的点拨,学生们似恍然大悟,一男生迫不及待的举手。逼真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将牛皋无礼的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其他学生也纷纷争着要读,整个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那么本节课的“训练点”放在哪里呢?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进行整合?结合文本的特点,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选择

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说,再写下来。我将这一环节穿插在第二个小故事之后。“故事中的小朋友不小心踩脏了阿姨的长裙,像这样的小事,也会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紧接着,我创设了几个生活场景:1、上操的路上,后面的同学不小心踩掉了我的鞋——————————————————。2、早读课上,同桌不小心把墨水弄在了我新买的羽绒服上——————————————————……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一女生这样写到:一天早上,我不小心将墨水弄在了坐在我前排的王婷身上,我赶忙对她说:“对不起,我把你的衣服弄脏了。你脱下来让我妈妈帮你洗干净吧!”**笑着说:“没关系。反正这衣服旧了,以后也不会经常穿了。”刚读完,学生们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知道,这掌声一半是因为她写的精彩,一半是因为这两个同学的谦让,看来无须多说,学生已经明白: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而这正是第二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三个故事和最后的总结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衔接不够紧凑。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2

谈礼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礼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3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层次清晰明了,用了三个具体的事例来阐述礼貌的重要性。叶圣陶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这个“例子”教给学生什么呢?

上课时,我紧紧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筛选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作者是如何“谈”礼貌的?对于“礼貌”,课文会给我们什么新的认识?

抓住这两个问题,开启了精读课文之旅。

让学生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大意。首先走进第一个故事,让学生读牛皋的话,并说说从牛皋的`话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感悟到了牛皋的粗俗鲁莽和傲慢无礼。再读岳飞的话,并让学生上台表演“离镫下马”和“上前施礼”,体会岳飞的彬彬有礼。从两个正反事例的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让学生说说对这句俗语的理解时,由于有了事例的铺垫,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对于第二个故事“小学生踩了女青年的裙子主动道歉”的事例,授课中的点拨,只是用两个问题做导引,你读出了一个什么的样的小学生?对于女青年,你想对她说什么?在学生的作答中,体会出了小学生的礼貌待人和女青年的宽容。对于第三个故事,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周总理哪些可贵的品质?有的学生用了课文中的 “文雅、和气、宽容”回答,有的学生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来总结。

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首尾段,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学生说出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那么,文章呼应的内容是什么呢?经过探究,找出了“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十个字来。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情感的目标,在体会写作方法时水到渠成达成。

作者是如何“谈”礼貌的呢?这个“谈”字,就涉及到写作内容和构段方式的层面了。引领学生说出三个事例的排列顺序,以及第一个事例中正反例子的巧妙运用,再说说这三个事例能否调换顺序。在分析文本的巧妙安排材料的过程中,本篇课文是说理的方法,也就是作者是如何“谈”礼貌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4

当秒针在钟面上滴滴答答不停行走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秒一秒地驶过昨天,迎来今天。针转了一圈又一圈,而我们,又究竟留下了什么?弹指一挥间,再忆及上次的赛课,已经是前年的事了。我一直坚信,每一次赛课都是难得的体检,总能在别人善意的评价与自己的内省中得到成长。我迫切等待着新一轮赛课活动的到来。

20xx年3月24日中午,迎来课题,我的心却猛地一紧:一篇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议论文——《谈礼貌》。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无疑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但是,怎样才能上成纯粹的语文课,而不是思品课呢?指导老师宁老师给我的意见是:紧扣三维目标,静下心来研读课本。是啊,语文离不开字、词、句、段的'掌握和运用,字词的学习以及课文内容的熟悉才应该是第一课时首要解决的问题。

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开始钻研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但文中还是有些字词不好认读、难于理解。于是我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把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并分了类。例如:呔、牛皋、离镫下马、纠纷、和谐等是这课的生字,学生以前没见过。《说岳全传》、小校场等里面有多音字,不好辨音。咳嗽、师傅词语连在一起读,后一个字应读轻声音。(后来我把这些词归为第一组)。文中还有:彬彬有礼、礼貌待人、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等这样难理解的词句(我把这些词归为第二组)。因此我决定把字词认读、词句理解作为教学的第一部分。但为了避免枯燥,在学生提出第二组词语中有不理解词句时,我要求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进入课文,在练读岳飞与牛皋不同的问话后,我问学生,你能不能试着用第二组词语告诉老师,牛皋和岳飞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们回答:岳飞是彬彬有礼,礼貌待人;牛皋是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一下子,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而且还学会了运用,我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孩子们个个兴奋起来,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我乘机指导:像牛皋这样态度粗暴就叫“失色于人”,出言不逊就叫“失口于人”,那你们说“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怎么理解呢?立刻小手如林般高高举起,他们大声地说:像岳飞一样,礼貌待人,彬彬有礼,就是“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在上到牛皋与岳飞不同的问路方式,得到了老者不同回答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老者,牛皋向你问路,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岳飞向你问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继而逐步明确:像牛皋这样没有礼貌,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只会让人生气,让人讨厌,这就叫:“无礼讨人嫌”。而像岳飞这样彬彬有礼,别人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岳飞得到老者非常耐心的指路,这就叫:“礼到人心暖”。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因为是第一课时,在课文内容上,我只选择文中第一个事例即问路部分,重点评讲。但课文是一个整体,问路这一事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在这之前,我带领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让学生两次朗读全文,第一次是在看了题目,提出问题之后,带着问题去读;第二次是学习字词之后,让学生再一次更准确更流畅的朗读课文。通过两次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致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发现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介绍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都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中间部分是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带学生提炼课文的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再进入第一个事例“问路”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反应很好。最后,我由问路艺术引向指路艺术,为学生设置情境,联系中博会,练习说话,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些回答非常精彩。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5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谈礼貌》的第一、二课时,现将两节课一起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结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总结构,都是“故事+总结句”,这三件事例是从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学生该如何正确的礼貌待人。所以,在教学“问路”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读+画+找+读。即:读自然段→画总结句→(根据总结句中的关键词)找出故事中表现关键词的词句→(借助所画词句)有感情读。然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踩裙”、“刮脸”。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所以,我在平时就很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在这两节课中,我从这些方面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解读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选择课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这些我都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2)一读书就动笔。在解读文本时,我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文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书上画画关键词句、写写句式置换,写写近反义词。这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项教学方法。

3、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苏教版课本中有些课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结构相同,或情感路线相同,或体裁相同。《谈礼貌》和《说勤奋》体裁相似,课题也相似。所以,一开始,我将两篇课文的题材和课题进行了比较,既复习了旧知,又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是说理性的课文。

二、不足之处:

1、应该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恰当”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怎样才是“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其实课文中的“刮脸”事例,周总理对朱师傅说的一番话,不正是对“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的最好解读吗?我应该回到课文,让学生读读周总理的话,这样理解“恰当使用礼貌语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让学习文本有一个整体回顾。

2、有些教学环节过于急躁。在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后,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

3、我上的这两节课是第一、二课时。扫清生字读音,应该是一上课在初读时完成。可我却在教学事例“问路”时,才来强调“校场”“校”的音、“离镫”“镫”的音和义。

4、细节上应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我没有让学生背诵这一段。这一段既是课文的中心段,又对古训进行了清晰地解释,我应该在学习后马上叫学生试背诵,马上将所理解的巩固下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

5、学会“偷懒”。有时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地学会偷懒(这是我的指导老师伍校长教的)。比如板书课题之类的。课题中的“貌”,我在书写中强调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写写或在书上写写,效果会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效。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6

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交流的氛围很重要,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谈礼貌》时,感觉自己是和学生交谈着、讨论着、商量着来学习的。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时,我们谈到了“宽容”,正是总理的宽容才使朱师傅由“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动”,正是总理的宽容简单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矛盾。谈到宽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学生和我表演。

师:同学们,当别人无意中伤害你的.时候,你会怎样呢?

生:要对别人很宽容。

师:(笑着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有三种态度,得理不饶人、沉默不语、宽容安慰。我请一个同学来配合一下。

(学生上台,假装踩老师的脚。)

生:哦,对不起,对不起。

师:(蛮不讲理叉腰),对不起,对不起多少钱?这是我昨天才刷的鞋,你长眼睛了吗?给我擦干净!

(学生笑,学生又假装踩老师的脚,老师白了学生一眼,扬扬手示意对方走吧。)

(第三次,学生假装踩老师的脚。)

师:(搂住学生)到底是好朋友,你太了解我了,我今天正好刷鞋,踩得好!

(学生大笑。)

师:老师要给大家出题了,当一个同学喝水时不小心溅到你桌子上了,你会怎么说?

生:(踊跃举手)我会说,这么巧,我的桌子脏了正要洗澡。

师:当你回到家感到很饿时,妈妈的饭还没有做好,你会怎么说?

生:妈妈我一点都不饿。

生:妈妈我正好在减肥。(学生笑)

我为什么要安排这个环节?也许有人说这岂不是上成思品课了,我认为语文学习本身就渗透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这里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

1教材的把握还有很大的依赖性。

虽然课上得还不错,把握教材也可以,但是我发现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对教学参考书有很大的依赖。有的老师说:“当然要看教参,不然,印教参干啥?”但是过于的依赖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钻研能力低的表现。我在这一点上的确欠缺,需要好好改进。

2课上“灌”得多。

感觉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给学生一个陷阱让学生跳,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发挥出来,思维的训练要加强。

3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努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