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2025/10/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

这又是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男孩正太郎帮助老狐狸救助孩子,与狐狸一家建立了亲密的信任关系。在一次意外中老狐狸又救了小狐狸。

这篇略读课文,没有再把讲台放手交给学生,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上方的阅读提示学生学习的助手,根据这个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他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自学。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助,和睦相处。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美好的情感与品格,我引导学生紧扣文章最让自己感动的.情景来引发个性化阅读感悟,既能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又能揣摩真切具体的描写语句,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主旨。

不足之处:

1、朗读感悟点到了,没有落到实处。这是自己上课的一个顽症,由于引导不到位,情境不充分,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感情表达不深入。

2、自主学习不扎实,学生的交流像做问答题。

3、时间的分配不科学,前面的部分用时稍多,导致学生交流时关注面窄,只个别同学发言。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2

《金色的脚印》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又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又是一节放手自主的课堂,动起来的是学生,乐在一旁的是老师。

回顾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可圈可点。1.语言的魅力。为了激发兴趣,导入时我做两件事,课题之新趣,迁移之回忆《金色的草地》《金色的鱼钩》引发阅读之期待;字词之铺垫,读字音解词意,顺带说说学生易错之"高跟鞋"写法之辨析。课堂由此活络开。2.思维的品质。放手需先引路,我只是借助导语简单拟出关注正太郎的视角,心情的变化,关注老狐狸做的事,展开阅读,展开构图,可完善预习,可同桌互相,可上台板演,颇具挑战性,跃跃欲试者竟也不少。3导图的呈现。课堂的主要板块,自主,互助,板演同时展开,只见台上台下忙个不停,不仅要画好,还得说清。且看四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分段概括式,线条标注式,标题提炼式,主题突显式,好厉害!我的任务是拿着手机台上台下拍照留影,还有就是为他们的精彩表现点赞,成了那个鼓掌的人。4.难点的突破。其实基本已让学生解决完毕。我只是再次验证下关于课题,怎么理解,表面及深层意思分别是什么?也为作者点赞,鼓励学生要在关注内容的同时关注写法,感谢作者的.精心安排,精当表达,精彩故事,动人情感。5.故事的补充。当然还有延伸阅读。海龟救人的故事,学生感兴趣。进一步感受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感受动物对人类的友善。没有朗朗读书声,却有思维训练场。学生是存在的个体,课堂的主体,学习的收获就在自读,互助和创思中。

当然,我也在反思不足,要防止浅尝辄止,混水摸鱼的现象。对课文读得不够到位,思维跟不上,基础不扎实,方法不会用,笔记不及时,那只会越来越落后,谨防出现此类学生!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3

成功之处: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小男孩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传奇故事。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么,在寓言和童话故事里,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的狐狸又与人类发生了什么的故事?于是,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角色并且找出角色之间的关系。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班学生的弱项,但是这种关系链式的板书却大大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的难度,学生回答的比较到位。另外,学生也能够从文章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狐狸一家浓浓的亲情以及正太郎与狐狸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好。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不理解的课文内容不会质疑。

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质疑。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4

《金色的脚印》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课下,自己静静的坐在电脑前回想整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没有抓住学生。

一、教师情感的定位

多次试讲的过程中,总是感到自己的情感没有到位,所以上课前努力的使自己被文中的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所感动,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所感染。希望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并使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教室里每个人的心田。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学生角色的转换是否到位,学生是否走进了文本。所以整节课下来,总是感觉教师的情感高于学生,教师的情感没有和学生很好的融为一体。

分析其中的原因,人的情感变化总是由最初的认识,一点点地逐步升温,最终达到被感染,被感动。这种情感的变化是学生感知课文地基础,也应该是老师情感投入的脉络。

二、努力在常态课中磨练自己

从这节课的备课,试讲到最终的上课,整个过程的给我的感受是丰富的,但其中有一点让我自己找到了自己积累的不足。《金色的脚印》这节课,许多地方都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困难。提升学生的情感我想应是抓住学生思想上的火花进行引导,而这种引导需要老师的基本功,需要老师的机智,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深厚的文学根底,而这些对于我来说都太薄了。怎么办?只有在平时的常态课中不断的磨练自己,苦练自己的内功,抓住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每一个脚印都闪出金色的光芒!

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失去了提问的权利的同时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决定教学目标。当学生将他们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很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问题不但十分精辟,而且能够紧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思路来设计,与我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这说明一段时间来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

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心胸,学生才有提问的欲望。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地探讨知识。教师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也把民主还给了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培养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技能。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将面对为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不断地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充电”,增长着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学生“馈赠”给教师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5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课文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同时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叙事的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根据课前导读,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ABB和四字词)。(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湿漉漉、直勾勾、热乎乎;目不转睛、大摇大摆、莫名其妙、漫不经心、无影无踪、兴高采烈)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五年级以来的教学重点,借助这篇课内阅读,我让学生用学过的“抓住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准确概括,为了照顾不是很会组织语言的中下生,我用投影把我概括的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参考。现在反思,觉得应该再给一点时间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才能真正训练他们的表达。

我引导学生围绕课前导读的提示自读自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语句进行赏析。但发表见解的同学只有十个八个,面不够广,恐怕是我引导鼓励得不够,平日上课里也是那么几个孩子愿意发言,我不得不反思我平日的课堂当如何让改善?听说是因为有些孩子喜欢起哄嘲笑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些女生怕被嘲笑不敢举手。我得设法引导,改善这种局面。

我在正太郎被救后设计了小练笔,要求孩子们“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目的在于训练孩子们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本册教材的习作重点就是人物描写。

在升华主题这一重要环节我本来设计了孩子们讨论的,但看错了时间,课室的钟居然是慢了五分钟的,结果提升主题时草草收场,有点老师牵引的味道。这让我反思:“细节决定成败”!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学习《金色的脚印》,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不难,学生学起来不很费劲。本文最值得玩味、学习的地方是作者起“金色的脚印”这个题目的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发言的精彩,有几点令我颇为意外。文章学到最后的时候,我与学生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就是讲了小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起“狐狸的故事”、“正太郎与小狐狸的友情”这样题目?偏偏要起“金色的脚印”这个题目呢?

生:“狐狸的故事”起的比较直白,让人感觉没意思。而“金色的脚印”这个题目就比较吸引读者的目光。

师:是啊,那么“金色的脚印”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

生:原来我们学过“金色的鱼钩”,和那个题目用法一个样。

师:还记得“金色的鱼钩”那个题目好在哪里呢?

生:好在可以体现对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品质的赞美。

师:你的记忆力不错!那能说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好在哪里吗?

生:金色并不是指颜色是金色的,而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狐狸一家的亲情和他们对人类的友善之情。

师:说得对!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我认为一般来说金子是十分宝贵的,而作者把脚印说成“金色”,就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宝贵,表现了对人与动物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师:说的太精彩了!

生:老师,我觉得小狐狸一家在雪地踩出的脚印就代表着人与动物之间的桥梁。你想想,这串脚印的一头是大森林,是它们的家,象征着动物;这串脚印的另一头是送它们回家的正太郎,象征着人类。这串脚印就像纽带一样,把人与动物连了起来,成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桥梁。

师:你说的很深刻啊!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它们也和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宝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好架起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心灵桥梁。这串脚印既饱含着人们对动物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还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在教学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对学生的回答有两点,感到非常意外:

一是学生能联系旧知学习新知。学生们回忆了《金色的鱼钩》一课,调动了以往学习经验,恰当地进行了语文知识的迁移,使旧知与新知之间打开了关联的通道,学习的难度立刻就减半了。我以前教学的时候,和很多老师都有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觉教得太死、学生学得太死,一节课的学习仅仅就是这一节课的内容,洋洋洒洒的四十分钟就在这篇课文的这一亩三分地上转悠。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决定了学习视野的短浅、学习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就局限在当下的这个教学内容、当下的这篇课文上,即使教师教学设计多么用心,教学效果也只能是死水微澜、活力减半。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因为老师们的`关注点在教材上,而没有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如果真正把关注点从文本转向学生,唤醒学生的认知记忆,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所触动,在相似知识结构、知识模板能够再认的时候,给予充分的引导和迁移,就会很容易的找到对接学习经验桥梁,学习的难度必然就降低了。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对教材非常熟悉,对学科知识的体系有着清醒认识,教学某一部分能够举一反三、上挂下联地开展,形成“教一个——究一串”的教学格局,教学效率自然可以提高很多。

二是学生能积极动脑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关于题目的好处,学生们都能积极地从“金色”、“脚印”这两个信息点展开思考,首先认识到“金色”象征着宝贵、代表这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取向,然后从“脚印”形象的角度体会出其纽带、桥梁的作用,将文章的人文内涵领会到了极致。应该说,我班学生提到的对于“脚印是人与动物桥梁”的观点,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没有解读到的。这就说明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思维和看法,教师不能拿着现成的答案去往学生身上套。真实的课堂一定是动态生成的,一定是基于学生的,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