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物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设计 篇1
物理教学是科学过程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如何在建构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改变传统物理课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局面,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按学生主动性程度划分,物理教学的开展有三种形式: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示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种形式中,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形式,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看客观条件(如时间、实验设备)情况。但是不管哪一种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设计工作。
1设计好认知措施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对接、整合,实现有效的同化和有准备的顺应,达到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适应情况作全面调研。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那么,究竟作哪些调研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识可以通过同化进行认知,要调研学生新旧知识间的差距或台阶,是否具有表象基础、是否学过类似的方法,数学知识是否具备等方面。如由速度概念来建立对加速度的理解,前者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后者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这里方法相同,容易迁移,但后者物理意义更难以理解;磁场概念可以运用电场的表象同化来建立,但要注意它们有区别。二是哪些知识必须运用顺应,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难点。一般地,新旧知识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无法被同化时,则要通过顺应让学生接受,如电磁感应现象,初中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高中描述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两种表述差别较大,需要顺应学习。除了新知识的认知调查外,问题解决方面的情况也应作好相应准备。
2设计好教学环境及素材
教学环境设计包括内外环境设计,内环境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的设计已经又很多这方面的成果,这里不再多谈。人际环境中要特别设计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创建民主氛围的'措施设计。比如一堂课中哪些环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哪些环节设计为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是否设计交流探究成果的环节,等等。这些环节都是基于人际环境来开展的。对于民主氛围设计的措施,可以从总体上安排,如教师控制提问几个问题和多长时间,教师引导探究为多长时间,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多长时间,在课前都应做好设计,临场可以有所调整,但不应超过上限时间。对于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如明确新知识的重要性及对于后续学习甚至个人理想实现的意义,可以介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人文等,也通过插播课堂录像片段或课件来实现。
3设计好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题的内容具有的教育教学功能,二是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内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标设计的主体要求。就某一课题而言,这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达到的认知、技能与能力、态度等的最近发展水平都应该成为课题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应该根据物理知识特点和学习条件,分辨出课题内容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目标的实现是该课题教学的主要任务,次目标可以考虑在完成主目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延展任务来完成。例如,在课题的探究教学中,要探究的知识的结论获得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两个目标一般都是主目标,而培养兴趣等目标可以在引入课题和结果的运用等环节通过激发好奇心和动机来达成,通过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首创精神来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标等等。实际上,也有很多情况是完成主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次目标,例如科学态度的养成与发展。
4设计好教学模块、环节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主目标指导下的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具有特定活动和完成特定功能。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须设计每一环节活动及其措施。有些环节是物理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变化不大,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把这样的环节称为模块较合适;还有些环节是根据需要课堂上教师临时增加的,可以称为临时环节。因此,教学设计可以分为模块设计和临时环节设计。模块设计主要考虑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难点及措施等,临时环节着重考虑其功能。物理教学中,模块通常有课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临时环节如知识铺垫性环节。在某一堂课中,该组合哪些模块和环节,各自占用时间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断定。一般地,模块可以主要在课前设计,临时环节可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次数不宜多,时间不宜长。如高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实验,及以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的实验”可设计为模块,教师上课时发现“初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学生忘了,可以临时复习这个实验内容和结果,这就是临时环节。
5设计好教学思维
总体上讲,课堂教学思维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类。教学主线一般由教师来驾御,以某一问题作为立足点,启发学生思维发散,同样以某一结论的得出作为归宿,使学生思维辐合。思维散而不收,则显得凌乱,缺乏目的性;思维收而不散,则显呆板,缺乏灵活性,这些都影响物理知识的有效构建。思维发散与辐合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存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应予以重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分析思维(逻辑推理)和直觉思维的成分,设计时也应该关注。
在求异中思维发散,在目标指引中思维辐合,这是教学思维设计的基本原则。物理教学思维设计,应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内部思维与外部行为自然地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识记、领会物理现象;通过理性思考和数据分析,把握物理客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同时,还让学生在迷惑或困境中不断地发现、提出问题,触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及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历程。
物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
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对学生学习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和课前预习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
1、电压概念的形成: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干电池:
(2)发电机:
(3)学生电源:干电池 学生电源
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4、总结结论
(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2)单位换算关系1 kV=10 V 1V=103 mV
(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只有不高于36V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5、思考: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表用途、符号
2、认识电压表
(1)、电压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接线柱上标着的符号或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电压表有几个量程?对应不同量程刻度盘上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总结出电压表使用方法(对比电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调零)
实验时:
①、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进电源的负极。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试触)
(5)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附练习 1、电压表读数。2、连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3、用电压表测电压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注意师生互动)
实验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四、教学拓展
1、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串联在电路中可以吗?
串联时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
电压表等效为断路
2、中考链接: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老师提醒他电压表的接法有错误,那么,他接错的地方可能有:
①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当
③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五、课堂小结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2.电压表测电压:(1)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2)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4)电压表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压。
六、板书设计
1.电压:(板书)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 1v=1×103v
2、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作用:测量电压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近正极极;③量程。
(4)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3、练习使用电压表
物理教学设计 篇3
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
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
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
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表面看来双锥体由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实际上仍是从重心高处向重心低处滚下来。
3.用一个手指支持铅笔的一端使铅笔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铅笔换成一根教鞭,小头立在手指上,就比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去查一查有关资料。
五、说明
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经学过,从知识上讲,本节内容很容易掌握,属于复习性质的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2.重心概念的建立,渗透了“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对于以后学习“力的合成、分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注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并加以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如何阅读教材,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介绍“欹器”,增加“双锥体”和“模拟铁锹”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查找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体会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物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估测人做功的功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高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2、经历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具:每组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米尺一根、机械停表一块。
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漫画:小华和小明同时从一楼到三楼。
讨论:对他们的做功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学:功率。
自学提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认知:一些功率值。
3、 活动:估测人将物体从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讨论:
(1)实验原理。
(2)猜测: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
(3)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设计方案:估测人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电器及其他机器的功率,并对它们进行排序。
物理教学设计 篇5
一、课题引入:
请同学们将双手伸出来,手心朝下,摸桌子面(有什么感觉?);然后将手收回口袋(有什么感觉?)——冷(暧)热现象是常见的物理现象,然而人类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感觉是不准确、不可靠的,为了准确地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需要——温度计。
二、课题学习
1、示标、明题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三个问题:
(1)你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与“转化法”)
(2)你会读这些温度:1℃、0.1℃、-5℃吗?其中的“℃”或“C”表示什么含义?你能介绍一下它们的来历吗?(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和记忆常见温度值)
(3)你能测量一下桌上杯中水的温度吗?温度计使用前应注意什么?(温度计的使用)
2、问题准备
自读课本,查找或讨论以下概念:温度、热胀冷缩、量程、分度值。并指出它们在课本中的位置。
抽查提问,
3、问题解决
出示“自学指导”
学生解决、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拓展。
4、动动手
让学生动手测量杯中水的温度
5、拓一拓
温度计外了这种实验室用温度计外,还有体温计和寒暑表。尤其是体温计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来探讨和学习。
三、当堂训练
完成“当堂作业纸”
板书设计
(一)温度计
1、你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与“转化法”)
2、你会读这些温度:1℃、0.1℃、-5℃吗?(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和记忆常见温度值)
3、你能测量一下桌上杯中水的温度吗?(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使用中)
物理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揭示并解读力的概念。
明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a、产生力的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并且物体与物体之间要发生作用;
b、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明确“力的作用”概念。(物体之间发生的推、拉、提、压等现象。)
3、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4、力的作用效果:
a、让物体发生形变: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b、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快慢的改变。
5、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6、“力的三要素”概念的形成。
7、检查练习:
a、说出下列现象中产生的力。(略)
b、说出下列现象中产生的力及其受力物体。(略)
从上述流程看,执教者充分考虑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有顺理成章之感;从教学内容看,执教者做到了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点: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准确、清析、简洁而相对正确的认识;不给学生形成模糊的“坑”。从整个课堂的架构看,“力”的学习,是物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环节。作用方式的探究,为学生认识“磁场”有很大的帮助。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解剖,为学生今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揭示力与力的关系奠定基础。形变与状态变化的深入分析,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形成清晰的认识。检查练习的设置,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为后面学习“力的作用特点:相互的”具有渗透性启示。同时,整个课堂的交流学习过程,还注重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们如果要实现课堂的“务实”,就必须要抓住、抓准“双基”目标,关注学生认识的清晰与准确,让前后学习相互照应、相互渗透。(X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