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 篇1
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一切大号生命都在萌芽阶段。3月12日下午我班开展了一次以“呵护环境,奉献绿色”为主题植树的活动,此次活动开展的地点在钟坡山,钟坡山地势较高,不仅能让大家从植树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而且还能亲近大自然,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当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宣布在3月12日开展植树活动时,同学们都反应热烈,积极响应,并有很多同学不断询问这次植树活动的相关信息及具体的安排,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表达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但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呵护环境,奉献绿色”,希望通过这次植树的活动,使大家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关注环境的问题,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为美化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动由材料5班的主要班干负责。活动开展的很成功。3月12日中午十二点半点全体同学在学校大门口集合,集体乘车出发,于十二点半点四十到达预定地点。到达目的地之后,同学们都表现很积极,而且很偶秩序,按照先前的分组,很快就开始了植树,有的挖坑,有的植树苗,大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但对待小树苗却时小心翼翼。在整个植树过程中,大家充分享受着植树活动带来的乐趣。虽然在培土,浇水过程中有很多同学被泥土弄花了脸,但大家都毫不在意,依然干劲十足,同心协力,半小时不到,一棵棵树苗就直立起来了!最后,看着春风吹拂着树叶,阳光洒下点点光斑,面对大家自己种下的小树,大家都感到无比开心和成就感,虽然植树有点累,但在大家的脸上看到的都是喜悦。
这次植树由于大家高昂的激情,和一致的团结协作,很快就将所带的树苗植完了,随后在主持人的带动下,开展了《杯水一战》,《你心中的他(她)》等娱乐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的娱乐性很高,让大家都乐翻了天。四点钟集体乘车返校。
对于这次植树活动,同学们都觉得意义非常。不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而且加强了班级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植树及对环境问题和植树知识的宣传,使得大家更加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切实投身“呵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奉献绿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 篇2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老师说:“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用品。植树造林不但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植树造林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听老师这么一说,我们都想有机会自己去栽树。
老师说:“那我们明天就去植树,为‘植树造林’添一份力。”
为了明天的植树活动,我特地和妈妈去超市买了小铲子,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水桶。回家后,我跟爸爸一说,爸爸立即帮我找到了一只多日不用的水桶,不过就是太脏了,爸爸为了让我早点写完作业睡觉,说帮我洗。不到十分钟,一只光洁如新的水桶就出现了。
第二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拎着干净的水桶,带着崭新的小铲子,开开心心地上路了。
同学们会合后,就向种植区走去。我和xx被分到了一组,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棵小树苗。我小心翼翼的护着树苗,xx则提着桶拿着小铲子。我们选了一块空地,挖起坑来。不一会儿,我就汗流浃背了,xx让我休息一下,我感谢地摇摇头,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挖土,我还将挖出的土尽量捣碎。终于挖好了,我轻轻地将小树苗的根栽到坑里,扶着树苗,xx迅速盖上泥土。
我们又按照老师的要求给树苗浇上水。随后我给小树苗挂上了我精心制作的“身份证”,我们相约明年的这天还来看望我们亲手栽植的树苗,我们祝愿小树苗跟我们一起快快长大,茁壮成长。
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 篇3
3月12日植树节的日子,每逢到这一天,我都会想起植树造林的意义。其实人生也像小树苗那样从幼小的枝干慢慢成长,经过风霜雨雪,阻挡风沙,抗拒暴风冰雹的洗礼,依然慢慢茁壮成长,叶茂枝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一棵大树,绿化了地球村,还可以造福人类,共建美好家园。
一颗小树真的很了不起,经过年轮的周转,变得更坚强,叶子更宽厚,可以遮风挡雨。义务当护林员,是人们友好的绿色天使。一颗小草,有一天也会变成苍天大树。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营造绿色家园。在祖国的边疆,有许多像树林般坚强的卫士,为我们保家为国。他们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他们用青春捍卫祖国。我们感谢他们,我们只有通过种一棵小树的行动,来支持他们。
植树造林,为大自然增添氧气吧。在四季变化的季节里,我们能看到小树在春季的温暖阳光下,萌发出小芽,并逐渐到夏季变得枝繁叶茂,再到秋季的落叶归根,冬季的坚强,我们能感想到人生好比这样。
我们坚决制止滥伐滥砍林业的不法行为。为大自然当好造林员,环保宣传员。相信树林将会变成最美好的生命常青树。
植树节你行我动,将环保进行到底!
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 篇4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树,它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是城市的忠诚卫士,它用它特有的颜色为城市披上绿色的新装。这个忠诚的城市卫士,为了美化城市,还真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比如绿树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它还是吸收氮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天然净化物,并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吸粉尘、噪音等功能。这些,都使人们高度重视绿树的作用。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
今年春季,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支队组织各系青年志愿者到明阳天下植树基地植树,由于是春意昂然,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已经群情激昂,兴奋不已,如春天飞回大自然的侯鸟,享受一片绿色的春意。还可以一览沿途的美好风景,愉悦自我,陶冶情操。在大地上留下自己亲自种植的小树,也是埋下了一棵希望的种子,伴随着青春释放绿色的生机,为大地增光添色,在岁月延绵中诠释生命的意义。当然在种树的时候我也不忘保护。我用一些小工具做各种环保牌,写上保护树木花草的言语,并一个个小心翼翼的给它们挂上,让全校同学们都能行动起来!
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年年植树,成活率有多少?听说几年前曾搞过一次万人植树活动,但几个月过后,成活的只有数棵,结果令人痛心,前期栽树,后期放弃,后期的管理工作没有到位,结果等同没有植树,汗水付诸东流。
我曾听过有这样一个习俗:婴儿出生要栽一棵"理想树",上学时栽一棵"求知树",18岁时栽一棵"青春树",大学毕业栽一棵"成才树",结婚时栽一棵"同心树",一个人一生中平均栽活6棵树。这样,人人栽,年年栽,代代栽,栽出点点新绿,栽出片片生机。那无所不在的森林,也将染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染绿它的历史,染绿它的风俗。
社会实践植树心得体会 篇5
前一天赵老师通知的时候,碰巧我值班(这边就我们三个人,每个人值一周),这项活动我是很想参加的,但是又赶上我值班,鱼与熊掌怎么兼得呢,最后还是领导让去了,这是一项全室的集体活动,要求每个员工都得去,正中我意,万分高兴。
这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各局委都去了,路不算远,可走的却很艰辛。我们只知道什么村,大概的方向,单位的车里挤的满满的,司老师的车、俊民的车也坐满了,路上还有一些不知去什么地方的车跟着,可谁也不清楚具体在什么位置,就这样跑呀跑呀,费了好大劲才到目的地。如果事先各单位派一个人先来看看目的地,也不至于跑那么多冤枉路。到的时候具体任务也不明确,只告诉树坑的大小是80见方,至于栽在什么位置,株距行距如何却都不清楚,如果事先在要挖的坑上用石灰画一个十字不就省事多了吗。为什么这几个细节问题都没考虑到呢,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细节决定成败,并举了上海一号地铁与二号地铁,一个是德国人设计的,一个是中国人设计的,但中国人设计的许多细节问题都没有考虑到,有许多败笔之处,损失也很大。
上面给我们单位分的任务是48个树坑,而实际上却仅仅有12个,那多余的几个去哪里了,不得而知,是不是其他单位也有这样的情况呢,难道又那些领导们在玩一些数字游戏还是为了自己不可告的利益?树坑挖完之后,又通知先不让栽树,等领导验收了合格后再栽,为什么不能马上就验收一下呢,难道真的有必要再跑来一趟吗?干吗要那么多形式?
这次植树节正好赶上星期天,有些老师没有联系上,有些老师联系上了却因私事而不能前往,而那天天气也比较冷,领导对这次临时性出勤不太满意,说什么有些人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考虑集体利益,回来后又给前去挖树坑的老师每人补助50元。我在想,谁会没有个私事呢,况且这是星期天,又是个临时性的活动,至于放到那个高度吗,没有去的员工也决不会有什么私心而不愿去植树,实在是有些事情。
植树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如果我们每个公民都能够在这个季节栽上一棵树,过不了多久,我们生活的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改善,将会变得生机盎然,如果每个人在离开生活的环境时,用一棵树来代替占去的那片耕地,生命将会画上更完美的句号。
早想亲自去栽一些树了,不是单位组织的,而是自己自发的、自愿的,同时也要领着自己的女儿栽一些树(如果按阴历算的话,今年的植树节正好是女儿的生日),每年去几次,培育它,让她感悟生命的意义,去感悟生命是如何在自己精心培育下延续的,去懂得关爱,更要懂得生命的珍贵。
昨天植树节,我们办里去了5个人参加市里组织的植树。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但心里还是有种在市内呆久了,到郊区吸吸新鲜空气的激动。一路上,车外的人和事确实给了我们不少的议论话题目。一会儿就到了植树地,一路排开的大大小小的车子,大概有100来辆,车旁的司机也是一字排开。来到山上,那横幅,那人群,那工具,真是人山人海、工程浩大。据说,参加劳动的人,回到单位都是有20—50元不等的补助的,有的单位,中午还要在外面吃一顿,可见,这不是种树,这是在造秀啊!我想,领导要的不是要种多少树,也不是要去多少人,关键是要电视上那几分钟的新闻报道,关键是要总结报告里那个种树的数据。植树节,变了味的植树节,这是种政治树哦!把这一天所有单位的开销加在一起,再去请人种树,不知道要多种多少树啊!这样的植树节不知道还要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