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说明
1、教学理念:
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只要识字,我们都可以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文学活动也就是人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
散文诗《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又是怎样的情感在驾驭着这些美丽的文字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二、教学预设
[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
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
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把握文章内容,欣赏美的雪景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静静地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穿插朗读。
三、分析文章写法,感受美的精神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文中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的雪。但是,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
(1)对故乡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学生如果不提到也无所谓,不刻意引导)
(2)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衬托朔方雪的战斗精神(如果出不来,就让女生读前三段,男生读后三段,思考:南北两种雪有什么不同?例如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本身的特点。)
A、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
江南的雪所处的环境是美丽热闹,充满生机的。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嗡嗡的蜜蜂,有快乐的孩子们甚至还有谁家的大人,他们陪伴着他,嬉戏、玩耍。
朔方的雪则是孤独寂寞的,所处的环境是冷清的,死寂的。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决不粘连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江南的雪越是快乐热闹,就越衬托出朔方雪的孤独寂寞。
B、衬托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
同样是在晴天之下,江南的雪变成不知道算什么,朔方的雪却蓬勃奋飞,灿灿生光,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它无所畏惧,毫不妥协。虽然孤独,但战斗不止。这种精神是作者所要赞美的。
2、是啊,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赞美和讴歌,但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仅仅是赞美雪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本文时作者自己的处境。
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自序》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大家还记不记得《风筝》,它就写于《雪》之后的一个星期,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那种寒威和冷气使鲁迅觉得非常的——
孤独。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
没有,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齐读)
为什么说雪是雨的精魂?
因为雪是雨经历了严寒之后变成的,是死掉的雨,但它的精神是不会死的,他的不屈的抗争的灵魂会永远闪耀在天际。
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前准备收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目的: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段落,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学森
新中国刚建立,在国外的一批爱国科学家纷纷归来,参加祖国建设。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钱学森。让我们亲切地呼喊他的名字
问:你为什么这样喊?
请学生介绍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段意。
2、请学生将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段意分段。
三、学习字词,朗读质疑
1、检查生字读音,理解词语。
2、自由选择读文。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解决。
4、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目的: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复述课文有关段落。
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主要讲了钱学森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试用“()的钱学森”填空。
二、讨论学习方法
1、读书——找出根据
2、交流——说出理由
3、讨论——补充见解
欢迎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料交流。
三、学生自学课文,思考上面问题
四、组织集体交流
1、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钱学森?为什么?
2、在这些优秀品质中,他最可贵的是什么?(思念祖国、报效祖国)
3、你是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的?把最能反映他思想的句子划出来。(语言)
4、试一试,怎样读好这几句话?
五、训练朗读
1、交流朗读体会,比较读,评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你能讲这只故事吗?以第三段为例,复述课文。
七、作业:
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完成课后填空。
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引导学生抓住可爱这条主线,从漂亮、有趣、勇敢三方面感受大白鹅是个可爱的小动物。
2、通过朗读中体会、抓重点词句、想象拓展等不同方式,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通过具体事例描写动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词语导入,初步感悟大白鹅的“可爱”
多种方法,深入品味大白鹅的“可爱”
拓展想象,对比前文,体悟大白鹅的勇敢
抓重点词,转换角色,体会大白鹅的有趣
指导朗读,感悟形象,
感受大白鹅的漂亮
整合全文,梳理大白鹅“可爱”的线索
比较感悟,明确用事例写动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词语导入,初步感悟大白鹅的“可爱”
周身洁白、昂首挺胸
(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白鹅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在深入阅读之前,谁愿意当当小老师,带领我们读读这些词语?
1、出示第一组词语,学生带读
回忆课文内容:谁能用这两个词语围绕大白鹅说一句话?从中感受到大白鹅的什么特点?
(预设:大白鹅周身洁白,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真是太漂亮了!)(教师板书:漂亮)
2、出示第二组词语,学生带读:东张西望、神色慌张;两眼圆瞪、引颈高叫(两组词语以不同颜色出示)
通过这两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你又感受到了大白鹅怎样的特点?(教师板书:有趣、勇敢)
二、多种方法,深入品味大白鹅的“可爱”
(一)指导朗读,感悟形象,感受大白鹅的漂亮
请你轻声读课文,说说从哪感受到大白鹅的漂亮可爱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处理以下两个重点句:
1、重点句1
我周身洁白,黄色的双脚和扁圆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样。
导学策略:
(1)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大白鹅的漂亮可爱?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洁白”“黄色”读出大白鹅颜色的漂亮;抓住“白玉”读出大白鹅的健康漂亮。)
(2)请大家想象着大白鹅的样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重点句2
它缓缓的步子从容、稳健。当它昂首挺胸、引颈高歌的时候,更显得昂扬雄健。
导学策略:
(1)指名多人朗读:通过他的朗读,你们听出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从容”“稳健”“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昂扬雄健”读出大白鹅姿态的漂亮。)
(2)请大家想象着大白鹅的姿态来读一读。
3、展示白鹅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鹅形象的美丽,教师配合视频解说,然后学生进行回读。
(二)抓重点词,转换角色,体会大白鹅的有趣
1、抓住大白鹅第一次下蛋的反常表现,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语句,理解小主人的心情。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抓住描写大白鹅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句1:
一天中午,鹅竟破例从水塘走回家来,腿里像灌满了铅,步子越发迟缓了。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灌满了铅”体会大白鹅的反常表现。)
重点句2:
(1)出示句子:大白鹅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你体会到了什么?
它东张西望,神色慌张,一会钻进鸡窝,一会儿又跑出来嘎嘎地叫,最后蹲在鸡窝旁的一堆稻草上,才平静下来。
(预设:通过大白鹅一系列的动作体会到大白鹅第一次下蛋的紧张、焦虑的心情。)
(2)想象练习:你能当一当这只大白鹅吗,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它东张西望,神情慌张,一会儿钻进鸡窝,可是转念一想:。一会儿又跑出来嘎嘎地叫,最后蹲在鸡窝旁的一堆稻草上,才平静下来。
(预设:学生通过想象出大白鹅第一次下蛋时紧张、焦虑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大白鹅的这种表现在小作者眼中十分有趣。)
2、抓住小作者心情,理解小作者对大白鹅的关爱之情
导学策略:
当学生抓住其他语句理解作者心情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体会,但不做重点引导;重点抓住以下语句引导学生理解:
啊!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这时,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我想: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下完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
(1)当学生抓住“啊!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谈理解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比我拳头还大”和“雪白”体会小作者的高兴之情。
(2)当学生抓住“这时,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谈理解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作者的心情:
①三伏天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②你在热天吃过凉西瓜吗?有什么感受?
③在这里,小主人看到大白鹅下蛋的心情?
教师小结:在这里,小作者用三伏天吃西瓜这个例子表现出了他第一次看到大白鹅下蛋的那种欣喜之情。
(3)当学生抓住“我想: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下完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
导学策略:
引导比较两句,体会“机灵鬼儿”的称谓表现出了在小作者心里大白鹅非常有趣:
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下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
这家伙真机灵,下蛋还用草盖上,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它的“宝宝”吧!
①这两句话哪不一样啊?
②你认为小主人为什么这样夸大白鹅?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双线交融的写法
引导学生体会到本段将大白鹅的表现与小作者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明确双线交融的写法:
(1)男女生分别读描写大白鹅和小主人的语句,渗透双线交融的写法。
(2)这段话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3)这两部分是怎么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男女生分别朗读描写大白鹅和小主人的语句,引导学生发现本段中大白鹅的行为牵着小作者的心,从而体会到本段将大白鹅的表现与小作者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明确双线交融的写法。
(三)拓展想象,对比前文,体悟大白鹅的勇敢
创设情景:那是个晴朗的夏夜,碧蓝的夜空中有满天的小星星,我们早已睡了,鹅照例睡在鸡窝旁,周围十分安静。突然,一阵鸡的叫声把我惊醒,我侧耳细听,沙沙沙,好像有什么在搏斗似的。我一骨碌爬起来冲向鸡窝。啊!
出示:
月光下,一只黄鼠狼趴在鸡窝上,两只贼眼闪着寒光,正对着大白鹅。
1、指导学生抓住“贼眼”“寒光”读出黄鼠狼凶狠的样子。
2、(出示黄鼠狼图片)面对如此凶恶的敌人,大白鹅是怎么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
大白鹅伸长脖子,喘着粗气,张嘴振翅,两眼圆瞪,威武极了!猛然间,它用嘴对准黄鼠狼猛啄过去。那家伙急忙向院外逃窜。鸡得救了!
导学策略:
引导学生抓住大白鹅的动作,从两个层面进行体会:
(1)抓住“伸长脖子”“喘着粗气”“张嘴振翅”“两眼圆瞪”等词语感受大白鹅的勇敢。
(2)抓住“猛然间”“猛啄”感受大白鹅不仅勇敢,而且懂得先发制胜,有勇有谋。
3、与第一自然段中大白鹅平时的表现进行比较:再来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
它缓缓的步子从容、稳健。当它昂首挺胸、引颈高歌的时候,更显得昂扬雄健。
(预设:通过与平时的对比,提升学生对大白鹅因勇敢而“更可爱”的理解。)
4、引导学生结合大白鹅“引颈高叫”进行拓展想象
出示:
大白鹅面对黄鼠狼逃走的方向,引颈高叫了两声,好像一位得胜的将军。
如果你是大白鹅,你在说什么?
(1)面对落荒而逃的黄鼠狼,你在说……
(2)面对看到你壮举的小主人,你会说……
(3)看着受到惊吓的鸡群,你想说……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想象,深化理解大白鹅因勇敢而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大白鹅勇斗黄鼠狼的表现与第一自然段大白鹅从容、稳健的姿态对比,深化学生对大白鹅“勇敢”的理解;通过拓展想象大白鹅可能对三个人物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大白鹅的“勇敢”]
5、师生配合朗读
三、整合全文,梳理大白鹅“可爱”的线索
出示:
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觉得大白鹅更可爱了。
抓住“更”字,引导学生体会到除了“勇敢”外,“漂亮”和“有趣”也写出了大白鹅的“可爱”:
1、大白鹅的勇敢使小作者觉得大白鹅更可爱了。还有哪也让你感受到了大白鹅的可爱?
学生接读(课件出示):
它周身洁白,黄色的双脚和扁圆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样。那突兀的额头是我和鸭的显著的区别。它缓缓的步子从容、稳健。当它昂首挺胸、引颈高歌的时候,更显得昂扬雄健。
2、的确,大白鹅因漂亮而可爱。它的可爱还表现在?
学生接读(课件出示):
它东张西望,神色慌张,一会儿钻进鸡窝,一会儿又跑出来嘎嘎地叫,最后蹲在鸡窝旁的一堆稻草上,才平静下来。它可能要下蛋了吧!过了一会儿,我去看它。它已经悄悄离开了。我欣喜地察看它蹲过的地方,随手拨开那些稻草。啊!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
3、最后,因大白鹅的勇敢,让我感到大白鹅更加可爱了。
学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光下,一只黄鼠狼趴在鸡窝上,两只贼眼闪着寒光,正对着大白鹅。大白鹅伸长脖子,喘着粗气,张嘴振翅,两眼圆瞪,威武极了!猛然间,它用嘴对准黄鼠狼猛啄过去。那家伙急忙向院外逃窜。鸡得救了!大白鹅面对黄鼠狼逃走的方向,引颈高叫了几声,好像一位得胜的将军。
4、漂亮、有趣、勇敢的大白鹅在小作者眼中十分可爱。为了写出大白鹅的漂亮,主要描写了大白鹅的(外形);然后通过写大白鹅(第一次下蛋)写出了它的有趣;最后通过写大白鹅(勇斗黄鼠狼)写出了它的勇敢。
(教师板书:外形、第一次下蛋、勇斗黄鼠狼)
四、比较感悟,点明用事例写动物的写法
1、在上学期,我们也学过很多描写动物的文章,你还记得有什么吗?
学生列举:《遥远的恐龙世界》、《鼠狐猴》、《国宝金丝猴》
2、比异发现不同:(与《遥远的恐龙世界》描写翼龙的自然段对比)
(1)ppt展示两段内容
(2)大白鹅是拯救鸡群的英雄,翼龙是天空中的英雄。作者对二者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3)看来,我们在描写一种动物的特点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描写。
3、比同体会作用
(1)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是采取具体事例来写的?
(2)你觉得使用这种方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3)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什么去写?
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第三课时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朗读课文,及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名篇。
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
礁盘的有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 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小组交流讨论。
3. 班内交流讨论。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 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 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优秀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