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画杨桃》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画杨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习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2)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①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②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③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画杨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会认“靠”等14个生字,会写“图”等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三、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审”(shěn)、“晌”(shǎng)、视(shì)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ǐ),注意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同桌交流)
4.扩展训练。
近义词:
教诲──教导 审视──审察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反义词:
准确──错误 难忘──淡忘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四、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图、交、摆、嘻、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4.难字书写指导:
“图”:最后一笔写横封口。
“摆、抢”:左右结构,都是“扌”字旁,注意“仓”与“仑”的区别。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6.学生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l.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读最后一段,激发思维。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
理解“难忘”是什么意思,“终身难忘”呢?
(难忘:无法忘记,永远留在脑海里。终身难忘:即一生都难以忘怀。常形容对他人的恩情或教诲铭记于心,也可形容对某一段时光难以割舍。)
(2)能使作者“终身难忘”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的话。)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导语:作者是怎样画画的?你怎么知道的?
抓住:“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按照看到的去画画的。
(2)学习第2至第16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错误。)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7自然段:老师的话。
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 “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④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
⑤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⑥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画杨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倒”。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语气。
3、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用自己的话说出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的不同做法。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工作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罒去,注意左窄右宽,“罒”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参照达标检测第2题)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同学们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课文最后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指导朗读时,读出嘲笑的语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强调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②强调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
3、指导书写课后生字。
[教学板书]
13画杨桃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做好了“读”的铺垫后,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地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来说,本堂课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
课文讲解快要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的话是否只适用于画画?学生参与讨论十分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画杨桃》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
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画杨桃》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不像……而像” “不要……要……”写句子。
3、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忆字形。
3、 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 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
2、 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 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
2、 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 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
4、 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5、 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 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
三、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让学生来介绍。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教学心得:
《画杨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习学习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