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1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觉得自己应该充实一下自己,在组内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闲暇时翻看着这本书,与这位母亲一起分享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
从龙应台与两个孩子的交流相处,我觉得她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她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都会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这就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有的时候却忘记了,谁是孩子命运的主导,谁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看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其实都能深刻地感悟到,也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坚持,更需要温柔的坚持。
想起文中龙应台在买花时,遇到帮她包花非常吃力的5岁男孩,她这样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的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班里的孩子时,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面对班里的孩子们不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是否有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呢?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而我们有时候有,有时候却没有,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每天都保持为同一种心态,也不可能脱离纷杂事物的干扰,但我们如果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的内心充盈起来,会不会让我们的心情快乐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耐心可以换来感动,急躁易有抱怨。
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成绩提高上来,让自己内心有一种学生问候与念及的满足,让自己有一种学生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幸。这就是耐心的老师吧。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母亲需要静静陪伴,教师也是这样。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2
在这个每天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我们被一只无形地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我们不再享受美食,而只关注一顿饭能否填饱肚子。我们不再欣赏风景,而只关注何时能抵达目的地。甚至,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却少了许多深情的等待,不再愿意用一颗柔软的心,静静地守候着一颗幼小的“种子”发芽成长。我们似乎都忘记了:爱,需要慢慢来。
读着《孩子,你慢慢来》,我感受到了龙应台望子成龙的心愿,在字里行间,更多的是透露出她不急,希望孩子慢慢来,心慢下来,在慢慢的环境中,慢慢地成长。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篇母爱日记,记录作者两个女儿——华安和华飞成长的故事。但最触动我心的,是字里行间的款款深情。力透纸背的,是一位深情母亲殷切的爱意。是这位温柔的母亲愿意同孩子一起蹲下来,保持同等高度去看待世界的耐心与关怀。一天一天,她陪伴着孩子慢慢成长,所以在常人眼中,令人生恶的老鼠也瞬间因为孩子的兴趣盎然,而变得俏皮可爱起来。所以一个看似无趣的话题——触电的小牛,居然成了母子之间能够反复交谈的有趣谈资。所以,绿林好汉谱写的《水浒》传奇,只成了孩子口中咿咿呀呀学习语言的学前练习。一个一个温情的片段,一句一句动人的文字,使我仿若退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的爱意所温柔地笼罩。
深情的语言,像一股清泉静静地流入我的心田。我逐渐体会到,我的妈妈对我的那份深切的爱意。以前我不懂,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渴望得到妈妈的“救助”,每次她在一旁像个朋友一样,和我一起为困难烦恼时,我总是埋怨,为什么不能帮我一次解决?现在我才知道,这份等待与陪伴包裹的是浓浓的关爱。当一位母亲,愿意同孩子一起重新认识世界,给予孩子跌倒的机会,却一直默默地守候在她的身边时,其中需要付出的是多么强烈的爱。
孩子,你慢慢来!我想,我懂得了文字背后的那份用心良苦!爱,需要慢慢来。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3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有时候一页反复读几遍,特别感动于书里面生活的瞬间,孩子对于母亲的意义,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一个温柔的世界对孩子有多重要.开篇讲了王爱莲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老师打个半死,最后带着三个弟妹投河自杀了,水很脏很脏.....接着又写了一个五岁孩子在系蝴蝶结,我愿意等上一辈子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看到这句话我挺心虚的,想到儿子自己脱衣服脱不下来,穿袜子穿反,我总是不耐烦地说他这么大了还不会,想起儿子当时无助的表情,心里觉得好对不起儿子,其实他都能做,只是做的慢,因为平时都是奶奶给他穿了,所以自己穿的时候就特别费力,不熟练,以后一定多鼓励儿子,不能一大早给他发脾气。
安安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小孩,学说话的安安,听故事的安安,调皮的安安,会说四种语言的安安......其实孩子的内心是特别敏感又特别柔弱的,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欢喜的又是充满无助的。记得儿子之前想学街舞,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学,因为爷爷和他爸爸都不太喜欢让他学,就没有继续。孩子也没有再提这件事情,我也忘记了。一年级寒假之前,爸爸给儿子说去学跆拳道吧,说怎么怎么好,比街舞好什么的,儿子突然就爆发了,我也特别意外,给爸爸发脾气说:“好什么好,为什么我喜欢的东西你就觉得不好不让我学,让我学我不喜欢的东西呢”哇的大声哭了起来,哭的特别伤心,我当时都蒙圈了,我不知道儿子内心是这样的,我抱住了儿子。爸爸也给儿子道了歉,我也给孩子报上了街舞班。因为自己这两年来回奔波于医院公司,对孩子的内心了解太少了,觉得挺自责的。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外出几个小时后妈妈回来了,问孩子“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孩子平静的回答“我在想事情”’妈妈忍不住笑着问他“在想什么呢”“恩,我想没有妈妈我该怎么办?”这句话太深有感触了,因为儿子也同样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记得儿子说“妈妈如果没有你了,我也活不下去了”记得那天给儿子说了好多话,突然觉得孩子是这样的需要我,需要我慢慢陪他长大.....
看了这本书 突然觉得孩子的世界真的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以后一定当儿子合格的聆听者,不去磨灭他的好奇心,耐心,对儿子更多的陪伴与关心。有时候快快放手也是必要的,就像儿子穿衣服这件事,如果不是嫌他拖拉不让他自己做,他不会现在也穿不好,快快放手更是给我们家长的任务!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4
先前我对龙应台这个名字一无所知,更没有读过她的书。后来在李镇西老师的博客中多次出现此人(开始还以为这作家是个男的,呵呵),一时来潮网上搜索,发现此人的影响力还不小(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
读了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以后,她那颗母爱的心便永远的停留在了我——一个父亲的心中!“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龙应台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说出了父母亲的心声。想想自己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宝贝女儿,疲惫,烦恼都没了;即便晚上10点回到家看到宝贝甜甜的进入梦乡,心中泛起涟漪。想起书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仅仅是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就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叩问心灵,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吗?有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的耐心吗?作为父亲,至爱自己的女儿,但有些时候在教育孩子时却会失去耐心而对她恼凶成怒。(也有些时候看着她要掉泪时,禁不住要笑,女儿太可爱太善良了,真不忍心骂她)。的确,自己潜意识里把对生活的期许,梦想的实现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她将来怎样怎样,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
看过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善良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生命善良的本性。爱需要艺术,爱需要学习,更需要有一颗慢慢等待的心。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孩子是上帝派来指引成人生活的天使,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作为教师,也爱着班上61名学生,但很多时候有些孩子爱不起来却恨之有加。我总希望学生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横加指责。静校晚自习的时候,期望学生个个不随便讲话,高效的学习;做作业考试的时侯,希望学生个个独立完成得高分……看着班上学习上不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们阳光,他们自信,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们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
其实,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允许孩子犯错。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在学习上更多宽容和耐心,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只想对学生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坚强地向前方走去!在其儿子华安写的《放手》中,他回忆母亲是一个“集责任于一身的严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满温暖……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她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慢”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已开始被我们遗忘的教育真谛。一切都以“快”字当头,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吧。但是,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功利让我渐渐地疏远了这份耐心,渐渐地不再习惯于等待。“孩子,你慢慢来”,这样的慢慢与速度无关,却是真实而真诚的态度。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诲、在“慢”中践行我们爱的教育,“慢”的过程就是信任和责任,是孕育惊喜的历程。做父母的做教师的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多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般的父亲和教师!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篇5
时光在飞,连同自己的记忆力也随着掌中时间的流逝变得健忘起来。喜欢看书却不喜欢写读后感,我觉得自己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看书更多地享受看这个过程,看完之后书中情节啥的都会一并遗忘。那一天,班里的小记者们从晋江机场采风回来,怕孩子们对观后感产生畏难情绪,我这样开导他们,凡走过就需要留下痕迹。今晚,没想到我也是用这样的话来对自己说。
很快地又把龙先生《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留在脑袋瓜里的东西很少,却也足以让我细细回味。故事的帷幕是这样拉开的:“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绳子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不仅仅是这个细节,文章中的好多个章节都彰显龙应台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慢”的节奏,她会不厌其烦地跟孩子对话,会用很有趣味性地答案解答孩子在听故事时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天生急性子的我,做事风风火火。我爱我们班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对待他们,我更多的是简单粗暴,缺乏耐心。今天《跳水》语文课堂上,当我抛出跳水一文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时,孩子们个个脑袋一个低得比一个低时,我更多地气愤大于谅解,更多地缺乏耐心地引导。当孩子们因为纠纷而前来打小报告的时候,我常常很少能静下心来听他们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因为我觉得这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面对学生的反复提问,面对学生的重复错误,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我想我在龙先生的身上获益许多。还记得在街道教育随笔交流活动中,何萍娥老师的《牵着蜗牛慢慢走》一文,她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各种赶,对于自己儿子放学后慢吞吞地收东西各种赶。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也许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那该怎么办呢?别急,慢慢来,不要为了去追赶别人,就不顾脚的疼痛,就不顾自己心的劳累。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需要地是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