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延安》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延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延、昔”7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重点)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重点)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重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背景导入。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一旦、明媚
(重点指导生字:
笋:是平舌音“sǔn”,避免读成“shǔn”;
延:“延”和“廷”是同音字,不能读“tíng”;
媚:不要读一半,不能读“méi”;
炕:“炕”和“抗”是形近字,都读“kàng”;
茅:“茅”和“矛”是形近字,都读“má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韵母易读错:笋(sǔn)、
声母易读错:炕(kàng)。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目琳琅以前,往日。
昔日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灿烂辉煌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明媚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顶天立地鲜明可爱;明亮美好。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歌,思考:我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诗歌主要讲了哪几点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我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继承发扬它。)
4、主要讲了三点意思:第一、二节写人们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节写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五、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燕子和春光”、“小树和雨露阳光”是什么关系?
(南方归来的燕子离不开明媚的春光,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学习第二节。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1)自读第二节,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板书: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分组讨论、交流。
(3)师点拨。
(第二小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样事物。“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党中央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六、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改变,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承和发扬。)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板书: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力求上进……)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七、扩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八、课堂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九、当堂检测(选做)
1、诗歌中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中追寻延安的四个事物,分别是。
板书设计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寻枣园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南泥湾力求上进……)
杨家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的难度。
《延安》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课前了解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翻译书目:《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初读文章尝试解答老师疑问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适当拓展顾及全文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
《延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出示课件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出示课件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课件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出示课件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九、作业
1、感情朗读全文
2、课外找找延安的资料
《延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教案# 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教案# 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教案# 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延安》教案 篇5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并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并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延安》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丰衣足食”、“不朽”的含义,并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延安这一革命圣地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及其风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情谊和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点和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教学用具:PPT课件、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每幅图片上都配有关键词,大家看了以后,猜猜这是哪里?(播放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杜鹏程走进延安。
二、检查自学
1、教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字词)
毛主席、河畔、率领、铃铛、沟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讯、捻毛线、飞窜、不朽、丰衣足食
指名让学生读。
2、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学生交流)
注意关注学生对“丰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评价或补充。
三、出示自学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1、文章介绍了哪些内容?
2、结合收集到得资料说说毛主席为什么深受爱戴?
3、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来描写延安的美好风光?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围绕自学题目,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1、文章主要讲了(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2)延安人民与领袖之间的亲密关系。(3)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三方面的内容。
2、毛主席带领人民为民主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依靠群众、扎根群众,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所以深受人民爱戴。
3、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雾、红艳艳的太阳、宝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树林、延河、窑洞、灯光……来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按时间顺序来写)
重点词语有:早晨、红艳艳的太阳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候、太阳落山的时候、夜里
4、作者对延安的美好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同学们有没有觉得特别优美、特别喜欢的`句子?有的话,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谁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朗读谈感受)
六、回顾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刚才的读与体会都很到位,那么综合课文的3方面内容,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毛主席的爱戴,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歌颂。
七、学完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可以是写作顺序,可以是对延安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是对毛主席的认识,积累的字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