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家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家的读书心得 篇1
母亲出生农民家庭,但在子女众多的情况下,外公外婆仍然让她读到了高中毕业,在同龄人当中,可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成家后,她教过书、务过农、经过商,可谓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造就了母亲睿智、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
小时候,家里雇佣了三名工人,经营着一间小油坊。母亲对人极好,有时雇工瞌睡打盹,蒸油胚时火候掌握不好,导致菜油产量低。父亲每有怨言,母亲都会说"算了,都是下苦的,下次注意就行了"。
逢年过节,母亲总是会提前准备好菜油、猪肉等,送给雇工,以表示感谢之情。所以在我们家,从未发生过招不到人的情况,好多村民都是主动上我家找活干。有时恰好碰上吃饭,村民来家里售卖油菜籽,母亲都会诚心邀请他们进屋吃个便饭,随后再谈买卖,年幼的`我多有抱怨。母亲却说:"镇上经营油坊的有四家,为什么十里八乡的村民不怕道远,都跑咱们家来?还不是他们觉得咱家东西好,信得过咱家。你爸每次外出收购油菜籽,每到饭点,人家也会拉着你爸进屋吃饭啊!咱们要记别人的好呢"。
母亲常说:"人活着,要知足"。因为母亲的通情达理、善良淳朴、乐于助人,街坊邻居们都很喜欢和她交往。上大学后,每次返校时,母亲都会给我的行李箱塞满家乡特产:"这些东西,拿到宿舍给同学们分着吃,不要吃独食"。走上工作岗位后,每次因为琐事打电话向母亲诉苦抱怨时,母亲都会说道:"责人先责己"、"你长大了,要学会包容"。
每次和母亲聊完天,阴霾的心情瞬间就被她的善良熔化。母亲为人处事的哲学里透着淳朴真诚的家风,我要学的还多着呢……
家的读书心得 篇2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其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百多年来一向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纯朴美丽的农村故娘苔丝来到贵族德伯维尔家当女佣,被恶棍少爷亚雷克诱骗失身怀孕,因而受到邻里的耻笑和指责,从此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之后苔丝遇到了出身富裕牧师家庭的克莱尔,两人真心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告诉了克莱尔,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克莱尔的无情离去。苔丝吃尽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苦头,却没有得到克莱尔的原谅和任何消息。为潦困的生活所迫,绝望中的苔丝再次落入亚雷克手中。此后醒悟了的克莱尔重新找到了苔丝,苔丝追悔莫及。为了与心上的爱人克莱尔生活在一齐,苔丝杀死了毁掉自己一生的亚雷克。几天后苔丝被捕,以杀人罪被判处绞刑,克莱尔则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她的妹妹丽莎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读过的外国小说中,《苔丝》大概是最具诗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对19世纪英国西南部农村自然景色的优美描述,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采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与人物的细腻感情结合起来描述:透过自然景色来揭示人的心境,又透过人的心境来使自然景象充满人的情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产生出诗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来真觉得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小说中哈代以生动的笔触,深挚的情感塑造出了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苔丝:宛若“一个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在气质和体貌两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尊贵的端庄,俨然是个皇后”,“她周身洋溢着诗意,一举一动都是诗,把诗人只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了”。虽然苔丝是个失贞的女人,甚至最后沦为了杀人犯,但作者还是大胆地摒弃了世俗的观念,赞扬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远远胜过别的处女的清新”。
苔丝是个杯具式的人物,究竟谁应当为这一杯具负责呢?恐怕许多读者都会认为,罪魁祸首是恶棍少爷亚雷克。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杯具起因的固然是亚雷克,但导致杯具结局的还有苔丝名义上的丈夫克莱尔。亚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剥夺了苔丝的贞洁,从肉体上揭开了杯具的序幕;克莱尔却在新婚之夜抛弃了苔丝,从精神上导致了杯具的发展,并最终使这场杯具落下了帏幕。倘若克莱尔没有抛弃苔丝,没有披着那层虚伪的道德面纱,也就不会有这场杯具的发展与结局。
家的读书心得 篇3
带着同情与伤感看完《何以为家》这部催人泪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战乱而流亡失所的灾民们苦难生活的同时,也对仁爱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挚的热爱。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恩赞一家,因叙利亚战争而逃亡到黎巴嫩后凄惨的生活境况。因为没有身份证明,父母只能做一些杂工维持生计,孩子们也要在街头叫卖赚些小钱。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挤住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即使这样,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个难题,父母无奈,只好把恩赞的妹妹——一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卖给别人。
恩赞知道后试图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后来没有成功,并遭到父母的`呵斥,打骂,最后妹妹被卖给了别人做妻子。恩赞为此离家出走,到处寻找,希望有人雇佣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后遇到了同为难民身份的单亲母亲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赞,白天自己去工作,把两岁的儿子交给恩赞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张假身份证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证她买不起,只好到处凑钱,在凑钱过程中被警方拘留并关进了监狱,恩赞带着这个年仅两岁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生计,度过了一段极端艰苦的日子,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这个孩子卖掉了。恩赞回到了原来的家,希望找到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出国逃离这个暗无天日,过着像蟑螂老鼠一样卑贱的生活!
才知道原来自己一家人都没有身份证明,同时得知妹妹因怀孕意外出血过量未能及时抢救而死。他愤怒地拿着一把刀冲出家门,把买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他控诉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生了他,却没有尽养育的责任,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并借此向所有难民呼吁,呐喊“希望你们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杂破旧拥挤的居住环境,以恩赞一家为代表的街头巷尾四处流浪蓬头垢面饥饿的眼神,以及没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维持生计地位卑微的难民。战争!罪恶的战争让无数无辜的平民流离失所!让无数个家庭陷入水深火热!
仁爱,和平,稳定,发展,繁荣!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战争!《何以为家》只是战后难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我们呼吁和平!只有仁爱,才能化解人类的矛盾纷争,只有仁爱,才能让社会稳定发展,只有仁爱,才能让民族繁荣昌盛!
家的读书心得 篇4
这天,我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篇小说,使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期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之后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感人的'就是苔丝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最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最后解脱的日子。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活。
家的读书心得 篇5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发展规律,注重个性多样化,关注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义,这个暑假无数教育家引领着我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让我们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起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一起为了快乐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