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和带生字的词要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词语。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4、检查自学生词情况:(1)指名朗读词语、(2)齐读、(3)联系前后文内容解释带点词语、(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摘录课文的首尾句。课件出示: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师小结:开头结尾互相照应,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结构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
师:景色表现了颐和园美丽?
生: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三处景观都突出了《颐和园》的大、美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能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
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师: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先领略一下长廊的美。
师:播放课件,师范读。
师: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4)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
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师: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
生:佛香阁、排云殿。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
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师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
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师总结: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以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六、作业链接:
1、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相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设情景,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你想和老师一起去游玩颐和园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2、简介颐和园
二、学习词语、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 “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作者接下来来到了昆明湖,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长廊、横槛,画舫”等词语,并能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2. 能理清作者游览路线,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通过抓重点字词的方法感悟长廊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长廊的美,并能有所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游览一下几处名胜风景,请你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猜一猜这是哪里?出示学过的课文图片,如西沙群岛,长城等表现我国名胜风景的图片,回顾旧知。
引入课文,师: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做“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里面是一个口。(描红口字)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出示图片理解什么是横槛
2.快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题,齐读
3.师:现在难度升级了哦,看看你能否填正确呢?出示作业本第5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充分,那你是怎么知道作者先去了长廊再去了其他的几个地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找找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览顺序
师:作者先去的地方是长廊,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师:你是从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发现的,真不错。那么接下去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出示四句话,师:作
者先去了___,再去了___,接着去了_____,最后去了_____。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就是作者游览颐和园的(生说:顺序)也就是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的,这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在书上做一下批注。如果刚刚的题目有错误的,也请你马上把它订正好。
2.整体感知
师:刚刚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那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师:哦,这是在夸赞颐和园,还有哪句话也在夸赞颐和园呢?(1.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话一句在课文开头,一句在课文结尾,两句话又都是在夸赞颐和园,我们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写法啊?(首尾呼应)
四.品读课文,游览长廊
师:作者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先跟随作者去游览长廊吧。板书长廊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长廊美在哪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呢? ① “绿漆”、“红漆”,有红的有绿的,颜色很鲜艳,很分明是吧,那就请你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
② 一眼望不到头。这说明了什么?(长廊很长)师:是啊,长廊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长之美。你们有没有过一眼望不到头的这种感受?(大海)。当你远眺大海,一眼望去,也是??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多叫几个朗读)
③ 作者又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下文去理解。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自己阅读。请你再圈圈有关词语,作者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用上了数字之后就把长廊写得(跟具体了 ),这就是我
们经常在说明文中见到的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
出示长廊图片,看,这就是长廊,师:我刚刚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声,赞叹声,那就请你们再带着惊叹,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B、预设二:你还感受从哪里到了长廊的美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预设1.画数量多。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多。
每一间 都有 几千幅画 师:是啊,画的数量真多,你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多叫几个读读)
②预设2.画内容丰富
你从哪儿读懂了画的内容丰富呢?(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师:是啊,内容这么多,而且每一幅画都是各不相同的。想不想看看横槛上的画呢?
③出示图片,看着这些多姿多彩的画,你想说些什么呢?当想到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在小小的横槛上画出了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④小练笔,假如你是颐和园内的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讲解长廊上的画呢?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长廊上的画吧,大家请看,这一幅幅画___________,你们看,特别是这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出来) 小结: 这些彩画没有文字说明,但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每一幅画都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工匠们的鲜血与智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预设三:
周围环境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长廊两旁花木很多)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呀? (栽满,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是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写花
的歌谣,正月梅花??
师:长廊不仅很长,画很美,连他周围的(环境)也很美。
闭上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环境之美吧。炎炎夏日,你漫步于长廊,忽然一阵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风中还夹杂着一丝丝甜甜的荷花香,用力深呼吸一下,立刻冲去了身上的暑热,你有什么感受啊?这就是神清气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荷花还没凋零,雪白的栀子花又静静地开放了,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酝酿,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下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五.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走在长廊上,向前望去,生读___________,向上看,生读___________,环顾左右,生读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把长廊的美写了出来。 师:当走在长廊上,手抚摸着五彩的柱子,想到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此时你又有怎样的心情?(骄傲,自豪)那就请你骄傲地读一读。配乐齐读。师:读了整段话,你发现了吗第一句话和其他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总分)你观察地真仔细。希望同学们也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多用用这种写法。好吗
六.小结:仅仅一段长廊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相信园中的其他景色也一定会让我们更加流连忘返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
⑴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教师板书:
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交流资料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文的游览顺序,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四句过渡句去点明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昨晚老师要求你们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我们的学校”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小作文展示给大家听?
(要求:请学生先说清楚将学校景点分为几部分,然后再读过渡句。)
(点评:层次分明,运用词语准确的同学。)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老师跟随着你们的游览路线也重新游玩了一下我们的学校。
师:课文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学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当我们走完长廊后,就来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这是什么呢?(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4——6自然段,品读文本中的语言美。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登上万寿山。
师: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使人神清气爽。)
2、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个人读、男女读、齐读)
(用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过也不留痕迹。)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朗读时故意把“滑”读成“划”。)
师: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划“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讨论。
师:作者就是这样准确地运用了这个“滑”生动描绘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师: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滑过的情景表现出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1、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
(请学生出来扮演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个景点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去描写?)
通过她的介绍,你感受到她主要抓住哪几个景色去介绍呢?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画线的段落,描写出景点。(1——2学生介绍,板书: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美景。(出示图片)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面对这样美的景,清朝乾隆皇帝诗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你想说什么?
感情升华。
三、拓展作业: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中层生选做题)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把《美丽的校园》写完整。(后进生选做题)
3、记一次难忘的游览活动。(优生选做题)
板书:
18、颐和园
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长堤
小岛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喜爱之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