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近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平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平: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平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近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 “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5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

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

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课前)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

出示全词:

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

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

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

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

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

(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强调停顿,齐读)

(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

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

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送给他哪个词?”

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又能送他一个词么?体会自在,认真,理解“无赖”。读

相媚图,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师: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师:我们一起读。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重点感受卧剥图,相媚图,感情练读)

(四)师: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师: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交流,引导“醉”——谁醉了?为什么醉?(老夫妇,诗人,我们)

师: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播放,感情朗诵。)

三、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一)介绍辛弃疾生平,了解其心境——安居乐业。

(二)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