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2025/10/2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篇1

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但理论性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而通过模拟探究与实例分析这两个内容,则可以使原本学生很难理解的“自然选择学说”变得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并积极对模拟探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通过活动,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把一个比较枯燥的、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留于形式。

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在学习自然选择学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通过互相交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进而形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的进化原因。例如: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提问:过度繁殖带来的问题?生存斗争的原因?生存斗争的后果?等等。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足之处是:新课的导入环节还不够新颖、突出。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篇2

本节内容是在探究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规律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物种会灭绝,而又有些新的物种在不断产生,由此展开新课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二是重点通过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因此本节课是一节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难度都较大的实验课。

我对本节课的处理分三大步进行,首先借助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然后用图片、标本等让学生感受保护色的动物如变色龙、竹节虫、枯叶蝶等与环境的相适应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由自然生存法则最终上升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把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通过事例分析、图片标本、模拟实验等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由英国100多年前桦尺蠖的体色进化联系我们枝城地区的工业污染,让学生对自制的本地菜粉蝶进行未来的进化推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3、收集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标本等,由保护色、变色逐渐向高级的拟态,以及对警戒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保护色的动物:不同环境中的青蛙、北极熊、绿色蚱蜢

变色的动物:变色龙、雷鸟

拟态:枯叶蝶节虫、叶蝉、兰花螳螂

警戒色: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3、对教材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改进,降低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可操作性,实验结果较理想。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四是对表格进行了如下修改,使实验结果更清楚。附学生实验数据见后面

4、将14组的实验结果由小组长汇报填写在黑板上,另选一组较理想的将完整的实验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即可,最后由自然生存法则引升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影响,圆满结束新课。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篇3

目标与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质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呈现课前收集或准备的资料,提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环境中桦尺蠖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生活习性和结构上的特点。

2.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环节:曼彻斯特区环保局首席执行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你会怎么做?并预测桦尺蠖的体色会发生什么变化?突出环保概念。观察、设想、讨论、交流与作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知识链结点质疑:

1.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引出物种概念。

2.同一物种有没有不能结合的情况?引出地理隔离概念

3.不同物种有没有可以结合的情况?引出生殖隔离概念。

讨论,交流作答,归纳。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气氛空前高涨。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

2.质疑: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分组讨论,组内、组间交流、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自行归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篇4

本节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知道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进化实例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篇5

由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类型的变化,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在影响着生物的性状。因而在回答生物是怎样进化这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说是环境在改变着生物,以至于会认为环境如何变化生物就朝着个这方向变化。学生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印证着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这种温和的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竞争的残酷,也否定生物的多样性,否定的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这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致命的错误,让我们再一次领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会更加佩服达尔文的眼光与智慧。

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篇6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