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声音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奇妙的声音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知道自然界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
3、乐意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如:饮料瓶豆子尺子乐器
活动过程:
1、导课
师幼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生活中体验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小朋友,刚才儿歌中的各种声音好听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幼儿讨论声音的产生。
(3)幼儿自主玩耍为他们提供的器材,感知声音的产生。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发出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
3、师幼一起听声音,感知声音的多种多样。
(1)他们是什么声音呢?好听吗?
(2)小朋友喜欢哪种声音?
小结:自然界的声音各种各样,有些声音听起来很好听,也很美妙,它会使我们心情舒畅精神好。但有些声音听起来不好听,会使人烦躁,那就是噪音,我们小朋友应少听噪音,更不要去制造噪音。
4、幼儿用能发音的器材为歌曲打节奏。
师:好听的声音能为我们的歌曲伴奏,我们来试试吧。
奇妙的声音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发现并记录物体通过振动会发出声音。
2、体验用不同方式感受振动现象的有趣过程。
活动准备:
1、新年敲钟视频,一段优美的钢琴声,一段吵杂的声音、goldwave软件
2、操作材料:
(1)鼓6只、雪花片若干,放置在鼓上
(2)橡皮筋绑在长方形一次性塑料碗上 6份
(3)盛有水的小碗、勺子6份
3、记录表18份、笔18支
4、汉字:声音、振动活动过程:
一、视频“敲钟”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进入探索声音的话题。(材料准备:敲钟视频、汉字“声音”)
1、看看说说视频内容
2、小结:对了人们一敲,钟就会——发出声音,不敲,钟就没有声音。
二、探索
1:初步了解声音因振动而产生。(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及记录纸、笔)
1、交流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会发出声音
2、设疑猜想:为什么这么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3、探索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2)操作前设想:怎样让以上材料发出声音?
(3)提出操作要求及记录要求:
a.每种材料都要试一试
b.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卡上
(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a.大鼓:雪花片怎么样了?
b.橡皮筋发什么了变化?
c.放了水的小碗、勺子:用勺子敲一敲,你会发现什么呢?(碗里的`水怎么样了?)。
4、交流讨论:让哪些材料发出了声音?发现了什么?
5、进一步感受振动后发出声音的状态:两两幼儿边打招呼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不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并交流感受。
6、小结:原来生活中的物体因为“振动”发出了声音,出示汉字“振动”。 当我们不让它们动时,声音就停止了。
三、听生活中的声音,辨乐音和噪音(材料准备:钢琴声+吵杂声的音乐,goldwave软件)
1、交流讨论怎样的声音好听?
2、欣赏准备音乐,观察软件画面,说说看到的现象及感受。
3、小结延伸:那些听上去舒服,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而有的声音太响了,听上去很刺耳,这样的声音叫噪音。回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悦音,哪些是噪音?
奇妙的声音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幼儿园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增强自我观察能力和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声音现象属于大班科学教育目标之一,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我设计了这节活动《奇妙的声音》,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展其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增强对声音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3、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已熟悉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如:电话声、钟声等。
2、纸折的小青蛙、电光纸、塑料袋、盘子、豆子、易拉罐及各种乐器等。
3、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感知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五、活动过程:
1、猜一猜,感知声音。
师: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声音,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声音吗?
放课件,自然界的一些声音,灰太狼。
(分层播放,第一次放一种声音,第二次可以放几种,可以逐个增加)师:小朋友你们的耳朵好灵呦,都猜到了,那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引出问题)2、玩一玩,探索声音。
(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乐器、第二组:废旧材料、第三组:盘子、豆子)①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放了一样东西,这些东西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们拿出,玩一玩,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②请个别幼儿大胆说己的发现。:物体进行碰撞振动而产生了声音。
③让幼儿把手放在喉部,进一步体验振动产生声音。
④师:刚才,大家都玩了玩,让这些物体都发出了声音,那这些声音一样吗?再次玩这些物体。进一步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和声音不同。
3、找一找,制造声音。
师:刚才。大家玩弄了各种物品,让他们了出了不同的声音,现在,我们什么也不拿,在自己身上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呢?
如:拍手、拍腿、踏脚,尖叫等。
(提醒幼儿避免发出尖叫的噪音,影响到其他人。)4、听一听,欣赏声音。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发出了尖叫的噪音,那什么样的声音属于好听的声音呢?
(引导幼儿分辨音乐的`不同,懂得要多听乐音,避免噪音,保护我们的耳朵不受伤害。5、活动延伸:
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我们今天所玩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我相信我们班的宝宝们还能发现更多,更好听的声音认真观察,细心聆听,把你们发现的,听到的,带回来,讲听,好吗?
奇妙的声音教案 篇4
教案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及感知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2、愿意大胆表达,有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
一、辨别声音:
1、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呢,现在请你们用小耳朵听一听,猜猜是什么声音?
2、幼儿猜声音
二、初步感知声音
1、这么多好听的声音,施老师带来的好多瓶宝宝,他们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不能发出声音,你们能不能找到呢?你能把有声音的瓶宝宝找出来吗?
2、幼儿操作
3、找到了吗?请把有声音的瓶子举起来,摇一摇。你们听见了什么?
4、为什么会有声音?
5、你们怎么知道这些瓶宝宝是有声音的?为什么不找后面的那些瓶子呢?
6、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来轻轻地摇3下,摇得快,摇得慢。
7、师小结:原来瓶子里有东西大多就能发出声音来。
三、让空瓶宝宝发声音
1、有声音的瓶宝宝被我们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声音的瓶宝宝也想发出声音来?想请你们帮忙。
*幼儿操作*交流:
1)我们来猜猜他的瓶子里放了什么?它发出什么声音?
2)摇一摇,听一听,验证
3)你们的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2、小结:原来不一样的材料放在瓶中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东西放得多、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施老师也放了一样东西在瓶子里,你们猜瓶子会发出声音来吗?
4、打开验证并追问:明明里面是放东西的,怎么会没有声音的呢?"
5、总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里都有声音的,有些软软的、轻轻的东西会发出很轻很轻的声音,所以我们听不见。
四、延伸活动:
老师把瓶宝宝和材料放在区角里,宝宝在游戏的时候去玩,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秘密。
反思:
活动一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具,把幼儿带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一下子把幼儿各种感官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环节二中是给幼儿初步感知声音的环节,孩子们摇一摇、听一听,寻找有声音的瓶子的举动和我预料中的一样,幼儿非常积极主动,孩子在自主探索和游戏中也得出了结论,瓶子里有东西才会有声音;没有东西就不会有声音。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
环节三中是幼儿再次感知声音的环节,幼儿想办法"给空瓶子发出声音"。然而幼儿在完成后,把原先的瓶子也拿出来摇一摇,因此在介绍自己"想了什么方法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时候,比较混淆。如果采用试教时候"给有声音及没有声音的瓶子贴上不同颜色标签"这样的环节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会清楚的知道哪个是自己制作的有声音的瓶宝宝了,就能更加理解"不同的东西放在瓶子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提升的环节中,猜"放入了棉花的瓶子是否有声音"再次让幼儿兴奋不已,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并得出结论。
奇妙的声音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
2.不同自径的.螺丝;
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
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
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都能扣紧……)
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奇妙的声音教案 篇6
奇妙的声音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声音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