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2025/10/2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相遇问题》优秀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会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通过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明确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用简便方法解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5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8天正好修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45+55)×5=500(千米);

(2)(200+350)×8=4400(米);

(3)(50+40)×3=270(米)。

重点讲解第3题的解题思考:

两人每分共走一个速度和,即50+40=90(米),经过3分相遇,就走了3个速度和。

(二)学习新课

1.将复习题3改为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2)分析思考:

①小东、小英要走多少米,两人才能相遇?

②两人每分共走多少米?

③两人几分才能走270米?

(3)学生列式计算: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4)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两人相遇时共走了270米,而他们每分共走50+40=90(米)。看270米中包含多少个90米,就需要几分?

数量关系式: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将复习题1和2,也改编为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

(1)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几时相遇?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4400米长的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修完这条路需要几天?学生解答后,同桌互讲解题思路,订正。

①500÷(45+55)=5(时);②4400÷(200+350)=8(天)。

(三)巩固反馈

1.P60“做一做”。

(1)独生解答。(6400÷(600+200)=8(分)。)

(2)补充第2问:

相遇时,两人各行了多少米?

600×8=4800(米), 200×8=1600(米)。

2.甲乙两组电工,要架设一条6000米的电话线。他们同时从两端架线,甲组每天架设660米,乙组每天架设540米。完成任务时,两组各架设了多少米?

3.选择下列各题的正确算式,并说明理由。

(1)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38千米的两地相向行走,甲每时行3千米,乙每时行5千米,经过几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

正确算式是( )。

①(38+6)÷(5+3);

②(38-6)÷(5+3);

③6-38÷(5+3)。

(2)甲乙两个内河港口相距240千米,拖船顺水每时航行10千米,逆水每时航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正确算式是( )。

①240÷(10+8);

②240÷10+240÷8。

讨论:

第(2)小题是不是相遇问题?为什么?(不是相遇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物体,而不是两个物体,不可能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也不存在相遇情况,所以不是相遇问题。)

4.课后作业:P61:5;P62:6,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求相遇时间的相遇问题是以求路程的.相遇问题为基础的,在充分复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改编提出新的问题、画图思考和讲解题思路,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通过补充问题,选择判断等练习,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一些变化,并通过讨论区别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的不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70÷(50+4)

=270÷90

=3(分)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头列式并计算:

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2.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1)学生打开书,看线段图填表。

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

(2)同桌二人用一把尺子、两块橡皮合作演示张华与李诚的行走过程,并说出每过1分后,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现在两人的距离。

(3)思考: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

说明3分后,两人相遇了。

②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两家的距离。当3分后,两人相遇时,即两人之间的距离为零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与两家的距离相等。)

小结: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

3.学习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此题是不是相遇问题?怎么看出来的?

(2)学生用学具演示小强和小丽的行走过程。

思考并讨论:

①校门口是否在两家的中点?为什么?(小强的速度比小丽的慢,相遇时离小强家较近。)

②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③两人4分后在校门口相遇,说明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什么?(4分后相遇,说明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等于4分所走的路程的和。)

(3)怎样求两人4分走的路程和呢?

学生列式计算,并讲解。

解法1: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解法2:

重点理解第二种解法。

①两人同时走1分,他们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学生演示学具,缩短了65+70=135(米)。)

1分后缩短的135米,叫什么呢?(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速度和)

②2分后缩短了几个速度和?(学生演示学具)

③3分后缩短了几个速度和?

④4分后缩短了几个速度和?

小结:速度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4)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种解法简单?为什么?

讨论得出:

区别: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以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求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所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先求“速度和”,再乘以时间。

联系: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第二种解法比较简便,它是第一种解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反馈

1.P59“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分析解题思路,订正。

解法1:54×5+52×5=270+260=530(米)。

解法2:(54+52)×5=106×5=530(米)。

(2)用哪种方法解答?((44+52)×2.5=96×2.5=240(千米)。)

2.研究 P61:2。

(1)思考:这题是不是相遇问题?它与相遇问题有什么不同?(相遇问题:相对而行;而此题:相背而行。)

(2)怎样解答?((44.5+38.5)×3=83×3=249(千米)。)

为什么解答方法与相遇问题相同?(相遇问题:两车之间距离在缩短;相背问题:两车之间距离在扩大。所求路程都是两车在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的和,所以解答方法相同。)

3.将例题改编成:

(1)如果同时行5分,会出现什么情况?此时两人相距多少米?

(65+70)×(5-4)=130(米)。)

(2)如果4分后两人还相距150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65+70)×40+150=690(米)。)

(3)如果小强先走2分后小丽才出发,经过4分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

(①(65+70)×4+65×2=670(米);②65×(4+2)+70×4=670(米)。)

4.课后作业;P61:1,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多种多样的'。相遇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情况。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因此在复习了行程问题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后,通过两名同学的表演,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又多次通过用学具演示及同桌的合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相遇,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及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这一教学难点,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后,又出现了各种变化情况,有利于防止学生死套公式,形成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法1:

小强所走路程+小丽所走路程=路程和

65×4+70×4

=260+280

=540(米)

解法2: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65+70)×4

=135×4

=54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及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2.每个学生两个剪贴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张华从家向学校走去,每分60米,3分走多少米?

学生列式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多媒体演示三种运动方向,学生依次答问。

说明:面对面的走就是相向而行,或者称相对而行;背对背的走就是背向;一起向同一个方向走就是同向。(屏幕显示"相向""背向""同向")

(2)通过电脑演示探究两个物体在相向运动中出发的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出发的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或不同时

运动结果:相遇、相距或相遇后相距

(3)揭示课题:两个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其中也包括相遇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2.学习准备题。

(1)出示准备题。

(2)学生填表,全班检查。

(3)全班讨论: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

③1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130米是怎样来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2分两人所走路的和260米呢?390米呢?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求出260米和390米,还知道了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

3.教学例5。

(1)出示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如下图)。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这道应用题讲了两个物体的运动,当两个物体运动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答例5。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65×4+70×4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4)分析解题思路。

①通过线段图来分析"解法一"的解题思路。

提问:65×4表示什么?70×4呢?把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又是什么?

谁能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②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解法二"的解题思路。

提问:65+70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讲想法,教师以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然后提出:4个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

(5)检验作答。

(6)比较两种解法。

(7)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相遇问题)在解答这种应用题时,首先,我们耍弄清两个物体运动的哪些问题(方向、地点、时间、结果),再灵活运用我们刚才学的这两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①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到"迎澳门回?quot;展览馆去参观,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在展览馆相遇,他们两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用第二种解法只列式,不计算。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综合练习。(抢答)

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求两人每小时行的路程和?

②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___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8+52)×3

③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走来,甲每分走45米,乙每分走54米,经6分后两人相遇,?

(45+54)×6

④只列式不计算。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思考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行50米,乙每分行40米,行了5分两地相距多少米?

下面哪个答案正确?

1.50+40×5 2.(50+40)×5 3.无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篇4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遇问题》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 (65 + 70)×4 =260 + 280 =135×4 =540(米) =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和、相遇) 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59页做一做第1题)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遇问题》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122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 探究尝试

1.出示例题示意图。教师口述: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汇报 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1463 千米

3.7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两车相遇时,一共行的路程和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汇报:⑴、7小时相遇就是7小时两车走完了全程。

⑵、一共行的路程就是北京到上海的路程。

4.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可能出现: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

5.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 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x=1463877 或 (x+87)=1463

6/汇报时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实践

师:请同学们完成试一试

学生审题,试着列出三种方程,如:

32x+327=480

480-32x=327

32x=327-480

四、生活体验

练一练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试着列方程解答。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

练一练4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尝试解答。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