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025/10/2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1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能力的课程,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品德课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把生活中的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其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与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充分利用教材,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了解了通信的方式和分类以后,我在“联系生活、选择通信”中安排了一个交流活动:

1、在虎年元旦和春节之时,你和你的爸爸妈妈用什么方式给谁表达了自己的新年祝福呢?

2、举例说一说,你或你的家人曾经用过哪一种通信方式,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了事先调查的内容。因为有课前的调查活动铺垫,介绍的是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真事,学生介绍起来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释。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2

12月6日下午第二节课,我在五年级三班上了一节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课。该课为本书第三单元第二课“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道三次技术革命,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感受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本课本来拟采用分组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三次技术革命的资料,科学家的故事,但是上课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本课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该课以“上一课我们一起回到过去,领略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技术文明,今天让我们将眼光扩展到全世界,看看近两百年间,世界科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出第一次科技革命,随后逐一介绍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及向科学家学习。

总体而言,本节课缺乏活力与生机老师被动讲,学生被动听。

对此我确定了以后努力及改正方向:

1、尽力努力备课,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与学生交流。

2、用多媒体上课,声情并茂,活跃课堂气氛。

3、课前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不打无准备之仗。

4、培养学生学习品社的培养学生兴趣。

如本节课最后可以安排“畅想未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日新月异,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请,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设计一下你的未来生活吧!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描绘,展示自己想象的未来世界。效果会好一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3

阴雨连绵的春雨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湿滑的地面困住了好动孩子们的脚步。教室、走廊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渐渐冲击了他们求知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呢?课前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二次修改和预设,那就从寻找学生兴趣的支点出发吧!

这是一篇让学生知道健康重要性的品德课教学,看看明天我要上的班级课表,我发现学生上午的前三节课都是在教室里坐着上的主课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活动内容,我何不现场就以进行游戏的形式作为导入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从容地走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的对学生说:“你们想做游戏吗?”尽管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做游戏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刚刚还略显沉闷的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纷纷猜测着老师会要和他们玩什么游戏呢?我吊足了他们的口味,让游戏要求和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满怀期待的心情里:“想做游戏就必须认真听,仔细跟着老师做,而且脚步要轻,(因为楼下有学生在上课),可以笑,但不能交头接耳,动作做错了的同学马上要蹲下(这个游戏是站着做)。”听完要求,学生立即专注起来。我开始示范动作:第一个游戏是有节奏地拍手。学生和我一起做,随着节奏越来越快,没有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还是出现了错误,于是同桌之间相互“揭发”,弄得做错的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蹲了下去,而继续游戏的孩子则拿出了比刚才更认真的态度参加活动;第二个游戏的内容是:跑步变节奏变动作。这不但是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是考验他们的反应力。这一个活动更是让他们洋相百出,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游戏在笑声中结束了,看着还在气喘吁吁的学生,我马上问他们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受?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我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有的说:“我觉得刚才还冷飕飕的身体一下子就变热和了。”还有的同学兴奋地讲道:“我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健康的身体在于运动,现在不冷了,我想接下来上课也不会分神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还有一只小手高举着,生怕老师不给他这个发言的机会,索性自己站起来补充说:“我认为今天的游戏还告诉我们只有集中注意力、反应灵敏,才能把事情做好。”

听了他们的话语,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这种将知识的内容融入游戏中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真是一箭双雕。有了这样好的开始,我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况已不再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演绎得非常精彩!

下课铃声响起,我重新陷入了课堂教学新的思索中: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新知,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如: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需要穿插怎样的体验,从而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支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和矫正等等。只有重视学生乐于学习的因素,那么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主动探究的愿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闪耀出语言、思想和精神的光辉!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4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远离危险〉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节课的重点是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因大意、无知就可能发生危险,从而是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能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了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中,自己感觉重点突出的还不够,教师知识交代得还不够细致。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不让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5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6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