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4减几教学反思

2025/10/2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4减几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4减几教学反思 篇1

十几减6、5、4、3、2是在学生掌握十几减9、8、7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索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重点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难点是正确计算。分析教材,我觉得例题作为一种新类型的应用题,也应该作为重点探索。

一、依据例题,学习求其中一部分的应用题。

例题情境图出现的是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情境,都是减法意义的具体应用。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这种题目经常会用加法计算。所以例题我作为重点来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意义。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观察蘑菇可以分为两类,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6个,一共有11个。在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有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当中去掉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

二、交流算法,观察发现,应用提高。

学生对于“11-5”与“11-6”这两个算式,很自然地想到用“破十法”和“算减法想加法”来进行计算。这儿我只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想想做做的'第1题与第2题,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都会发现每组的两个算式数字相同。小结引导根据一道减法算式也可以想有关系的另一道减法算式。

这节课总的说,学生计算的效果还不错,练习时多数学生都能主动找规律找联系去计算。

4减几教学反思 篇2

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基础上,这时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破十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教学中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时,关注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虽然在回答中还有些不自信,但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我来说更是高兴。

这堂课我首先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先试着去算12-3=12-4=12-5=通过学生试做,再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他是怎么算出来的?最后,我让孩子们在班上说出来。接着我让孩子独立完成11-5=11-4=11-3=8,看谁最快完成。

通过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发现被减数没变,减数越小,结果就越大;减数越大,结果就越小。得到了课堂的生成。

课堂不足,发现孩子掌握破十法以后,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怎么会用其他的如:看加想减,递减法等等。从作业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能正确计算,但不能灵活计算,特别是学生相对喜欢用“想加算减”来计算,面对一个算式时,当他想不到相应的加法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4减几教学反思 篇3

4减几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4减几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4减几教学反思 篇4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文字充满童趣,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一开课,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4减几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环节中,虽然走的是“板块教学”之路,但有些地方衔接不当会造成一种脱节之感,是整堂课出现不够紧凑的弊端。如:最后课堂练笔的环节上,由于所衔接语言不到位,在总结完主题之后,直接要求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过渡比较生硬。而且这个练笔的内容属于联系描写的段落,与文章属于说明文的体裁看似关系并不大,所以,给人一种练习与文章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后也在思考,在保留这个环节的前提下,如果这样处理会不会好一些:

如果要学生写描写性的文字,可将这个练习移至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之后,可这样衔接“阅读完作者对落日景象的描写,请你也仿照作者的写法,描绘一下日出的美景。”

如果把这个环节放在文本讲授之后,那么应该让学生练习写一段说明文。具体做法是,可结合幻灯片中出现蝴蝶翅膀的幻象之后,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学生不能完全说出来,教师可作提示)。然后根据课文的结构,也仿照写一篇“蝴蝶翅膀的幻觉”的小说明文。

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如:“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你相信这句话吗? ”“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诸如此类的教学指导无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重视文本整体品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此为态度1);改变后的态度(此为态度2); “引导学生体会金奎叔赶鹅时的勇敢以及鹅的狼狈。”(此为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最后,我们在学生从鹅的变化中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及时引起学生从鹅过渡到对牛的关注。联系上下文以及紧扣课文的题目来体悟到不管别人怎样说,怎样做,我们都应该正确地来对待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各环节层层相扣,追求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4减几教学反思 篇6

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我的处理方法是:1.解释题目当中“魂”的意义,是采取在字典里的三个意思中选择其中正确的意思的方法。其实,选择对意思并不难,所以我随后又举出孩子们学习中的例子——“我们上次的征文是什么主题系列的?”同学们都脱口而出——“中华魂”,举一反三,也可以推断出中华魂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意思。这样一来,一箭双雕的有说清楚了征文的主题含义,又帮助理解了这一课的课名含义。2.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正音。3.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外祖父了的几件事情(概括段意)。4.整理段意内容,形成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次我处理教学重点的3、4两项时,专门和同学们梳理了我们利用段意连接法形成主要内容的具体步骤:(1)通读课文(2)划分段意(尽量划分意义段,如果有困难可以由自然段段意着手)(3)概括段意(必须包含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4)利用序数词或逻辑顺序词连接段意。

下课之后询问个别同学,在这堂课的练习下,基本都能记住了段意连接法的运用步骤,但是还需要后面每堂课的持续练习,才能普遍掌握。我猜想之后的可能性是——我们班学生不是记不住方法,而是死记方法而不主动去用,因为都觉得做这一道题都这么麻烦,不愿意花心思去做,只要老师不逼着一步一步地去思考、答题,就不会自觉使用方法进行练习,但每当跟老师步伐一致的做题都能答对。所以,还是得克服“思想懒”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