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点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作者。
2.小说三要素。
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4.小说的结构。
二、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填写于勒的简介。
姓 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
籍 贯 法国哈佛尔政治面貌 无
主 要
经 历青年时期无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阔绰
老年时期无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三、合作探究
(探究1)填表说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于勒的经济状况 对于勒的称呼 采取的行动
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全家的恐怖。 打发他到美洲去。
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租了一所大店铺,做一桩很大的买卖全家唯一的.希望,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于勒成了穷水手 这个贼,这个家伙,这个流氓。 改乘其它船,躲开他。
大家思考一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围绕什么而变的?
于勒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他们这类小市民的严重腐蚀--有钱则亲,无钱则疏。
揭示全文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探究2)菲利普夫妇如此对待于勒,那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自由朗读,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词句,揣摩所揭示的人物性格。回答方式:( )这一句或者这一段运用( )描写方法,表现菲利普夫妇( )性格特点。
虚伪、势利、自私、贪婪、
冷酷无情、唯利是图
教师小结:(与名人的交流)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四、拓展延伸
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方法,描写本班的一位老师或一个学生,不能出现真实姓名,让同学们猜猜你描写的是谁。
五、作业
续写练习: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开头为:
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发散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教案《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六作业布置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二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三研读文章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课堂练习--创新写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于勒"我"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
可悲?可怜?深思…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_国著名文学家_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本文以_为主线,以于勒的命运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教学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人物的可鄙、可恨与可悲中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感悟作者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难点:多角度解读人物,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一、问题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家中有叔叔的'同学举手示意,问一下,父母平时怎样称呼你的叔叔?
小说中“我”的父母是如何称呼叔叔于勒的呢?让我们再来读小说。
活动2
【导入】
二、研读探究
1、观“变”之态
找出小说中“我”的父母对于于勒有哪些不同的称呼?
2、析“变”之心
①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最明显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通过比较,细品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内心。
引导品读: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来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的。”
②多角度解读人物
课件显示教师教学用书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的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
问:你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就这一种理解吗?
课件显示网友对于勒的意见:“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了,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问:你对于勒有不同的认识吗?
3、探“变”之因
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既可憎又可悲,那么这场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师明确:是当时社会的错。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旦和钱、利益发生了纠缠,原本团圆和美的家庭就完全陷入了钱眼里,一切的美好都荡然无存。
活动3
【活动】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菲利普,在这样的境遇下,面对穷困潦倒、曾经伤害过你的弟弟,你会怎么做?
“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多一点善良,少一点贪婪与自私。”
活动4
【作业】
四、写作
拓展练习: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4
课型:讲读
知识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2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谈出自己的新见解来。
教育目标: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体味人性的重要。
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性格。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策略方法:导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 、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 、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 、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 、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 、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 、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 、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 、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 、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开放性与启发诱导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猜测质疑
1、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2、体会文中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3、导入:概括你阅读小说的以有知识,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该探究什么问题?就这篇小说你还有何疑问?
二、梳理问题,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生大胆猜测与质疑。将问题分类,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解决。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
于勒:生活贫困、狼狈不堪
“我”:善良、有同情心,没被金钱腐蚀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不同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探究小说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小人物的辛酸,表达了作者渴望真诚平等的人际关系。
四、拓展延伸
设计两道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基本语文能力)
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一则上联“十年苦盼天涯咫尺亲人好似摇钱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一则下联。
2、假如在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又该如何表现?让学生尝试即兴创作并表演课本剧。
五、布置作业
1、选作题:
请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接着续写小说的结尾。
(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能结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必做题:
要求学生每人课外至少阅读莫泊桑的一篇小说,如《项链》、《羊脂球》等。两周后开莫泊桑的读书报告会。
(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整体感知莫泊桑小说的艺术魅力。)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菲利普夫妇对亲人于勒贫富变化的态度,领悟人物精神状态,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或金钱主义对人的精神面貌的腐蚀
3、分析文章的社会环境描写,认识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实,并深刻反省己身对待亲友的态度,提升精神境界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做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社会主义新人。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若瑟夫一家,特别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富裕与贫穷的态度变化,理解金钱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众的精神腐蚀,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
难点: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了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并理解“我”的感受和想法,体悟出作者对资本主义小人物的同情以及呼唤亲情的回归。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激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周边,还有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美国,他们一直倡导资本主义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事实确实如此吗?我们今天学习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一看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是怎样的现实。
莫泊桑,19世纪中后期,法国著名作家,与同期的美国作家欧.亨利、俄国作家契诃夫,同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漂亮朋友》等,《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3、历史背景: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
栈桥:zhàn,码头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用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形容不断增长,有时也指增长很快。
2、找到文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圈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状态
第一处:“我”家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第2段):生活拮据,比较贫困痛苦——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第二处:二姐夫来“我”家上门求娶二姐,因为他认为“我”家有个有钱的叔叔,所以求娶了二姐。——利益交换,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处:插叙,于勒叔叔被送去美洲的过往(5—13段):反应了人们面对金钱的不同处事态度。在穷人家,浪费金钱是有罪,要罚去冒险;在富人家,挥霍金钱是宽容,是羡慕。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表现人们的金钱至上观,是资本主义惟利是图的本质体现。
不过,我们的社会,也存在着乱花钱,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但他们都是社会谴责的对象,父母告诫对象,我们也要警惕这种不良之风的蔓延,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创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生活。
(二)、以“于勒的贫富变化”做对比,看一看菲利普一家对金钱的态度
于勒 ——菲利普夫妇
提示:详解第6段:“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了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想来,菲利普夫妇也不会在他人面前维护亲兄弟的名誉,毕竟贫穷的于勒也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坏蛋、流氓、无赖”不仅是社会公众对于勒的称呼,也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3、想一想:菲利普夫妇在见到老年水手于勒时,为什么会惊慌失措?文中两次出现哲尔赛岛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菲利普夫妇见到贫穷的于勒时,就意味着他们的发财梦破灭了。因为曾经菲利普夫妇以为他们可以从富裕的于勒身上实现发财梦、富裕梦,所以,一直强烈地企盼于勒归来。父亲不只一次地在海边栈桥上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反复)可见,心里是多么强烈地渴望发财,渴望富裕的生活。然而,碰到的老年水手于勒却是多么的贫穷,狼狈不堪,他们的金钱梦、发财梦被打破了。如此,他们怎么不沮丧、不绝望。二女婿是看在他家有个有钱的叔叔才同意这门婚事的,周边的人又会怎样看待他家?即便不考虑这些,贫老的于勒再回来吃他家的,对于本来就很拮据的生活又如何承担?所以,在确认老年水手就是于勒时,他们感到害怕,惊慌失措,匆匆忙忙地逃了。
哲尔赛岛的景色就是他们心理的写照。出发去哲尔赛岛时:“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平静的大理石桌面”就犹如他们此时风平浪静的心理,除了去旅行的“快活而骄傲”外,没有其他的心理。可是当遇到于勒后,“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阴影”就是他们内心的沮丧、绝望与恐惧、害怕。两处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小结:从菲利普夫妇见到贫穷于勒的反应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资本主义家庭的冷漠与自私(没有亲情),更是一个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周红兴主编的《简明文学词典》指出:“在文学作品中,主角、主人公、主要人物,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射社会环境与主题,揭露人物的品格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和寄托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的作用。
本文的菲利普夫妇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无情与自私,也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的贫穷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的批判与同情。
作者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同中有异。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质是一样的,自私、冷漠、虚伪、爱慕虚荣。一个向往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生活,“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也“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一个明明觉得怕花钱,不允许儿子去吃,偏偏却说:“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在对待贫富于勒的态度上也是高度的一致,有钱的于勒,是好心人,没钱的于勒是坏蛋、流氓、贼,连“我”多给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也受到了斥责,完全不把于勒当作亲人看待。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丑恶嘴脸。
但是这两个人物又是有所不同的,从母亲的语言、动作中,可以看出其遇事比较稳重,比父亲要有主见。当父亲发现老年水手可能会是于勒时,吓到“脸色十分苍白”,说话也吞吞吐吐,母亲也吓得“哆嗦”,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马上给父亲出主意,打听事实的真相。相比较而言,母亲的处事能力更强,但也比较刻薄,把于勒称作“贼”、“讨饭的”、“流氓”,为“我”多给了小费而斥责,家里财务上的支出也把持得比较严格,也是个比较能干的女人:“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总而言之,生活贫困也是造成他们自私冷漠的一个原因,所以,作者对他们既有同情也有批判。
2、“我”在文中属于什么人物?“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语意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明确:“我”在文中属于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在人物形象上对主要人物有衬托突出的作用;在情节结构上有连缀故事内容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主旨反应上也有一定的揭示作用。本文“我”通过所见所闻串联了菲利普夫妇一家对贫富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人物的虚伪、冷酷、自私,也感受了他们的痛苦与无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主题。同时,“我”的感触也很重要:首先,“我”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表达“我”对他的同情,也显示“我”对亲情的认同;其次,“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强调,是“我”对父母(菲利普夫妇)漠视亲情的不满与疑虑。从一个孩子的纯真视角揭示亲情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亲情,回归和谐美好的亲情关系,这是文章的另一个主题。
本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贫富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呼吁人们重视亲情,回归亲情的美好,并表达对资产阶级虚伪人生和惟利是图本质的讽刺与批判,同情贫穷苦难的资本主义小人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