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识字3》教学反思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识字3》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识字3》教学反思 篇1

《识字3》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老师在课上充分展现了识字的处理环节,做的比较到位。概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带拼音认读。

2、去拼音认读。

3、打乱顺序认读。

4、交流识字的方法。

5、重点字的认读。

在整个处理环节中,教师不仅从宏观的角度交流了识字的方法,还有所侧重传递了新的识字的.方法,就是——归类识字法。比如:雨字头的字、木字旁的字等等。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识字的方法当做一个过程,要把这个环节处理到位,作扎实,做实在。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不要只为教师的课堂展示服务。

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最后教师把新认的生字放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里加以巩固。这样的环节,非常有必要。应该坚持下去。

如果在课堂中让学生用所认字词说话,说句子。在运用上多体现一下,会更好。

《识字3》教学反思 篇2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表,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明确偏旁对生字的意义。

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通过大家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规律,了解为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这个偏旁,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区分了字形,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采用了一些小游戏。比如我请学生说说“扌”的字,一边说生字,一边做动作。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了这个动作是和“手”有关的,所以才是“扌”。还有区别形近字,我是让小组中的学生扮演兄弟姐妹,向大家介绍怎样分清他们。我是大哥“篮子”的“篮”,我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我的上面是“q”,表示竹子;我是小妹“蓝色”的“蓝”,我的颜色是从花草中提取的,我和花草有关,所以我的上面是“艹”……

本堂课是属于孩子们的,所有学到的知识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识字3》教学反思 篇3

识字教学相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深入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游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识字3》这篇集中识字的课文,它以对子作为文章的载体,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对对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是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五个小游戏,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快乐,既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也领会了对子的特点,初步学会了对对子,激发了学生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兴趣。

游戏开路激发学习兴趣

课伊始,老师说跟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天,学生对地,老师说上,学生对下,老师说前,学生对后……(上下前后大小左右多少来去黑白高低远近粗细远近古今明暗早晚有无出入宽容买卖南北首尾西东始终干湿公私美丑薄厚。)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因为简单易对,学生兴致勃勃。接下来老师问:“太阳对什么?黄狗对什么?”由一个字对它的反义词到两个字而且没有反义词,学生感到困难疑惑,好奇心萌发了。接着老师说:“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首有趣的对子歌吧。”学生对新课文就充满期待了。

游戏让朗读趣味横生

这首对子歌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朗读是最有效的了解课文的方法,老师想通过由浅入深地读,有层次地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正实现通过课文来学语文的理念。但反复的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厌倦,怎样让学生读的有趣味,笔者设计了一个朗读的游戏。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后,设计了师生轮读,即老师读单数行,学生读双数行;师生分读即老师读“对”前面的.内容,学生读“对”和后面的内容;拍手读,即学生一边读一边拍手打节奏。读“云”时自拍一次,读“对”时和同桌互拍一次,读“雾”时再自己拍一次。也可以在读“对”时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或者在空中和老师对拍一次。再让学生设计其它的有趣的方法,学生读的有趣味,读了还想读,就为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在游戏中领会对子的规律

这首对子歌共三个小节,每个小节的最后两行隐藏着成语,共有五个成语,怎么样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语言规律呢?先出示一个小节的内容,(第三小节)让学生寻找规律。有熟练朗读的基础,班级中会有聪明的学生发现了这个规律:如果把对字去掉,它就是一个成语。

老师就引导学生做这个游戏,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五个句子,让学生尝试着把对字去掉变成成语。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而且很有兴致。为了让学生理解“和风细雨、蓝天碧野、万紫千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五个成语,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课文中有两页插图,前幅画的是山清水秀的情景,后幅画的是鸟语花香的景象。让学生把这两个成语贴到相应的图上去,并要说明理由。再用多媒体出示了另外三个成语的图片,让学生猜再说出理由。图片很美,环节很有趣,学生猜得不亦乐乎。猜中成语后出示成语,并学习成语中的生字。再引导学生做另一个游戏,出示这册课文前几篇课文中的成语,让学生在成语中加一个“对”字,变成对子。既复习了前几课中的成语,又复习了对子的这个特点。

在游戏中复习生字

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应当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加深记忆。老师在这里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游戏是编了几句话,把本课的生字放进去,让学生来读这些句子。(比如: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阳光下,飞舞着许多蜜蜂和蝴蝶!余杭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让我们爱护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水更清,天更蓝。)

另一个游戏是师生做对口令的游戏。老师说:“我是李,我有上下两层楼,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可以对:“我是秀,我也上下两层楼,我是你的好朋友。”大家可以一起说:“对对对,李和秀,好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本节课中的音近、形近的生字。

在游戏中拓展延伸

上课伊始的时候曾经跟学生做过对反义词的游戏。还提出“太阳对什么?黄狗对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时,学生已经领会到对子的规律,可以让学生试着对一对,并解开谜题。老师出示对子。大对(),多对(),黄狗对(),鸭子对()。()对小,()对少,()对香蕉,()对黄桃。在这个游戏的设计中,老师有意识在安排了一上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比一比》)的内容,课前还有意识地复习过。学生并不觉得难,学生做完这个游戏后,明白对子并不都是反义词,只要内容相对也可以。

在这篇课文中,由于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了适当的游戏,学生学得有趣味,觉得轻松,也学得扎实而有效,老师也实现了想通过课文学语文的目的。

《识字3》教学反思 篇4

《识字3》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识字3》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识字3》教学反思 篇5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能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装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教学过程,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识字3》教学反思 篇6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有关。教学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识字,引发学生喜欢对对子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图片引入,直观认识,培养审美情操

这篇对对子中有众多的景物很美,而且学生对有些景物只懂词面,具体事物的形象不一定很了然。于是,课伊始我就借助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观赏。晨雾弥漫的山村,树叶上层层粒粒的秋霜,火红的朝霞,五彩的晚霞,喷薄而出的朝阳,留恋花间的彩蝶,辛勤采蜜的蜜蜂,这一幅幅生动美妙的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从学生一声声的惊叹声中,我感受到学生不仅通过图片认识了这大自然中美好的景物,激发了学生审美的情感,同时也为对对子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识字为主,激发识字兴趣

这一课中的.字词主要是自然景物,而且“霞、霜、雾”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子旁,“杨、李”都是木字旁。在识字教学中可主要运用归类识字的方式,借助图片、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认读,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这几组汉字的规律:它们都是虫子旁、雨字头或木字旁的字,都与动物、雨水、植物有关。所以本节课围绕这一识字主题展开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初步了解到一定的识字方法。

三、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

对对子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碰到,他的朗读方法和其他课文全然不同,不必轻重缓急,其朗读的音步和节奏是相对固定的,注重节奏,大声读,读地朗朗上口就可。教学时我先范读,在我有节奏的范读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手和脚为我打起了节奏。我顺势引导学生用手边打节奏边读,一遍下来学生有了初步的节奏感。我继续要求:要是能再大声一点读,肯定会读得很开心很痛快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第二遍合着节奏大声地读起来。这一遍读得一气呵成,孩子们已经有了朗读的方法和兴趣。接下来又通过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使学生沉浸在中华经典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