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压强教学设计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压强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压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2、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Tags:2节,液体,压强,教学,活动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资源

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

(2)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a当人们在松软的雪地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b为什么蚊子可以轻易的扎破皮肤,而骆驼却可以在沙漠中行动自如?

c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教师: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学生:不一样,笔尖扎的比较疼。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进行课本实验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3、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④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04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04牛顿。

4、怎样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减少或增大压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呢?

学生:增大压强的时候减少受力面积或增大压力。学生:减小压强的时候增大受力面积或减小压力。教师: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几个例子?

学生:铁轨下的枕木、书包的宽背带、坦克的步履带……

压强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感知,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瓶吞鸡蛋、覆杯、半球等实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半球、托里拆利实验粗略和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值。

学法: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比,学习大气压值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瓶、鸡蛋、酒精棉球、水槽、水、硬纸片、两个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试管各1支。

学生:注射器、水、烧杯、一个吸盘挂钩、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小吸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探究实验一(瓶吞鸡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让瓶子吞鸡蛋,(将鸡蛋放在瓶子上),吞不下去,怎么办呢?(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瓶子里烧,再放上鸡蛋),鸡蛋吞进去了,瓶子为什么能吞进比瓶口粗的`鸡蛋呢?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存在

师:鸡蛋虽受重力,但瓶口卡住了它,用酒精在瓶里烧一下,鸡蛋就吞进去了,为什么?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教师介绍大气层)。液体受重力,能流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空气会不会向各个方向有压强呢?演示:探究实验二(覆杯实验)师:(将杯子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为什么不掉下来?

演示:探究实验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师:(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倒过来,水流出,小试管却上升),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探究实验四(注射器吸水)

师:请同学们做注射器吸水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实验五(吸盘半球实验)

师:用两个吸盘合在一起,挤出其中的空气,用力拉开,并解释现象。

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做过著名的类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经过上述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结论: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2、大气压的测量

(1)用吸盘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值。

师:(分析前面吸盘半球实验),当两边用力拉吸盘时,弹簧测力计拉力与大气压力是什么关系?

师生:据p=F/s得,p大气压=F拉力/s

因为吸盘中空气不易抽尽,所以p大气压为粗测值。

(2)用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量大气压值。

师:回顾覆杯实验,纸片不掉下来,说明p气〉p水,换一个高些的杯子做实验,纸片还是不掉下来,说明仍然有p气〉p水,什么时候,纸片将掉下来?分析:p气=p水,即p气=ρgh时;展示探究实验七(托里拆利实验)

师:为减少h,我们选用ρ较大的水银做实验,当h为76cm高时,液面不下落。据p气=ρ银gh得p气=1.013×105帕,即一标准大气压。师:一标准大气压可支持多高水柱?分析:据p气=ρ水gh得h≈10m

(3)常用气压计

师:(介绍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液化气罐上的气压计、医用氧气瓶上的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大气压的变化

师:大气压的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观察大气压与海拨高度关系图

结论:与海拨高度、季节、温度有关。演示:探究实验八(自制气压计)

师:(在带塞玻璃瓶塞上打一小孔插入细管,由细管向瓶中吹气)瓶中液面上气压变大,管中液面上升。

4、大气压的应用

师:我们在生活在大气海洋里,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

师生:真空吸盘、活塞式抽水机、吸饮料等。

(三)课堂小结

师:学到了什么?(略)

教学反思:

一、通过大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行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大气压强。

二、利用气体与液体类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

三、改变覆杯的高度做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广泛列举生产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有利于体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压强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一只充满气的气球,分别用手掌手指按压,并没有破,用一根小针轻轻一碰,破了,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幻灯片,看图片:蝉能将口器插入树皮中,骆驼能行走在沙漠中,水杯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向墙面按图钉,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提出压力的概念,教师才此期间强调压力不是重力,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带领学生用铅笔的笔尖和笔尾感受压力的不同效果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和施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因为压强单位很小,压强常用单位还有:百帕、千帕、兆帕,举例: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0.5帕,一粒西瓜子放置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20帕等

例题练习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2)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3)既增大压力同时又减少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2)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3)既减小压力同时又增大受力面积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板书设计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