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好词好句。

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⑵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体会文章新奇的构思及所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引导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步感知、赏析语言

1、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师:想细致了解课文,首先我们必须把拦路虎──字词解决掉。

⑴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栀子() 唱和() 禅心()

湛蓝() 憔悴() 逝川()

⑵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

③玄秘深奥。( )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 )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

⑥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学生思考完后请生在投影片上写,师生共同修改。)

2、播放朗读带,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按顺序找一找文中作者拜访了那些朋友,一共有多少位?

(用铅笔在书上划出来并数一数。)

学生自读并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15位朋友)

3、学生自由诵读:

师: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与同座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读完后与同座位互相交流,并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先读后谈)。

语句示例(学生有可能说的句子):

⑴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⑵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⑶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⑷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后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4、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断:

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讨

1、作者拜访了很多朋友,他是怎么称呼他的朋友的呢?又从中得到什么感悟和启发?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3、“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5、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了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大哥──无回报的吟唱

悬崖──爷爷──清净、无杂念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摘──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诗人朗诵──感动吓人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2、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3、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

2、揭题:大家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雷厉风行,有的考虑周到,遇事沉稳。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

阅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2)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用笔画下你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想像画面,体会景美。

(3)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2、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研读赏析,感悟深情

师: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1、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2、第四自然段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3、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4)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5)面对这我热情的招呼,我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先说出来再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第六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5、第七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6、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8、讨论: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两次“满怀的好心情”一样吗?

五、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

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六、结束语:

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杯白开水,越淡越纯。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七、作业: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一、积累知识

1.作者:李汉荣

2.词语:湛蓝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二、审美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品味体会,感受作者的心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操。

三、拓展知识

想象训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代大诗人贾岛在中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说的是诗人在山中没有遇到朋友,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访友,咱们今天来看一下他的结果如何?

(投影课题、作者及制作人)

二、出示目标(投影显示)

三、检查预习(投影显示)

1.注音:湛蓝唱和禅心犬吠

2.解释词语: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逝川

四、整体感悟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显示问题及画面)。

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有什么特点?

②他带着什么礼物去的?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让学生从朗读及画面中感受美。(投影显示)

1.作者拜访的朋友及特点: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2.作者的礼物:面对面送给朋友亲切、真诚的问候。

3.作者的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品读探究(投影显示)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是“山中访友”?

2.在作者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在文中画出并朗读,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并画出朗读,师生明确:

1.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的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景物看成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即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与景物对话作铺垫。

2.学生找出并朗读,各抒己见,只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即可.

六.体会感悟

通过学习,你觉得作者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呢?

学生思考.回答,只要能抓住其中一个景物的特点,展开来谈,并言之有理即可.(投影显示)

a.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b.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

c.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

d.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

e.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七.拓展训练

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请发挥你的想象,介绍你所看到的这个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毕业、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三、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四、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