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2025/10/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1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刘智俐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沙坪坝,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谢敬懿同学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远不如外国孩子。黄诗颖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不起。喻晨玺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家长是在禁锢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更没想到的是庹万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特别是听了喻晨玺的那句话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西方家长的教育方式。令我为之一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不能不让我们刮目相看。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孩子们固然说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可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不也有这种现象出现吗?如对某一个问题总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老师早已既定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这是最好的。而对学生另外生成出有价值的东西,要么让它悄然无声的熄灭,要么没有很好地利用。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谁好谁坏他们心里最明白。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间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就要成为时代的弃儿。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学会看病》。课文详细描述了一位医生母亲,在一次发现儿子感冒了之后,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家里给孩子开药,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医院看病的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过程,表现了母亲柔肠百转的舐犊之情,成功刻画深明事理的母亲和独立自强儿子的形象,揭示了为人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得到磨炼,同时使自己更加成熟的人生哲理。文质兼美,情感细腻。编者意图有二:一是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点,进一步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一定的描写方法,表现父母之爱的;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父母之爱”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主题更为丰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在备课时,我就想到了于丹教授在做客中央四套《文明之旅》栏目,在谈到什么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时,她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成功的分离作为它的目标,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越早成功地分离,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越好。成功的分离是一种更节制,更内敛,更深沉的爱。

由此,我还想到,父母的爱以分离为目的与老师传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最终能独立阅读、自主表达,这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最终走向独立的纽带。作为略读课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自己去独立阅读、

写批注、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最后补白儿子的内心活动,以写促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总结全文,并推荐课文阅读。

整节课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教学的过程与所取得的效果还算过得去。

一、把握略读课文类型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主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然而略读课文一般篇幅冗长,教学时数少又是不可变更的事实。这对矛盾就考验着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达到突出重点、长文短教、一课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整堂课粗线条地安排了五个环节: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 抓关键词,了解大意。3.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4.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5. 读写结合,理解母爱。在 “学习语言和心理,感悟别样母爱”上,从研读母亲心理的句子入手,以一个大问题统领整堂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以重点句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从而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以心理线索为切入口

“研究心理”分两步走:一是抓文中母亲的心理线,研究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心软到后悔到忐忑不安”,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第二步是进行写法迁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这样安排,不仅使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温度”,也体现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学生理解文中母亲对儿子这种特别的爱也就水到渠成,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目标

语文学习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语言实践。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绪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 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 “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到位有效。并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四、关注群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利用《学会看病》与《剥豆》两篇文章的相似性: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反映母亲矛盾的内心世界是写作上的最大亮点。让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相同点,强化本文叙述表达的特色,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同时将精彩

的结尾品读到底,实现表象化的体验到植根语言扣人心弦的情感升华!

想法很完美,现实很残酷。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急待改进:

1、时间安排得不够完美,有点先松后紧。前半堂课自己未能进入教学状态,紧张得放不开,以致头脑出现空白点。课堂在我影响下,变得有点沉。

2、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操之过急,学生未有好的发现时就匆匆告诉答案。总是喜欢抢过学生的话语权,当学生不能说到我预设的点子上时,容易自己生拉硬拽,牵的痕迹过重。对策——学会放手,学会静默,学会等待!

3、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教学时,我采取学生先自学,后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但由于一节课时间有些紧张,对于朗读训练没有很到位。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4

《学会看病》是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孩子们在谈学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琦谈到他很敬佩文中那个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连我一个人到学校,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杨振宁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远不如外国孩子。刘洋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不起。秦晓雯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那个小男孩学习。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多么渴望有锻炼的机会啊!可现实中他们的愿望却很难实现,因为家长们肯定很担心这,担心那,害怕他们会出意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的学会自立自强。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农的爱子之情。走进文字。就这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6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孩子们畅所欲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位母亲很残忍,竟然这样去对待病中的儿子;有的说这位母亲太过分,好像这儿子不是他亲生的;有的说这位母亲都是医生了,儿子都病了,直接找药吃不是可以了吗?干嘛这么折磨自己的儿子? …… 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都没一个体会到母亲的用意,看来他们认为父母照顾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我没有先去评他们的对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我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中。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进行体会,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从下决心到担心、自责到最后的释然,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这是大人放手的爱呀。

最后我再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否有不理解父母的用意,现在学文后,是否理解其实那是对你的爱。班上的学困生李波这样说道: “ 我每次考试都不好,每次都被父母说,甚至骂或打,现在我明白了,他们都是为我好,如果我考得好,父母也不会打我的,所以我要努力,不让他们失望。 ” 李芷如说: “ 我原来也不理解父母,平时他们总忙工作,我妈妈又经常不回来,有时周末也难得回来,即使回来也是开会的多,所以他们让我自己学习,煮饭,炒菜,吃饭,我好像都没人疼,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我比班里的同学强,我已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了。其实再想想,父母也不是不爱我呀,他们忙工作时其实有多么担心我呀。看着这一张张脸,我清楚他们真的长大了。 ”

最后我也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全面地认识父母的爱,懂得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