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课后记:
本文在课下注解中,似乎有一处解释不通,即169页注解“⒆[疏条交映]粗壮的枝条互相掩映”,与下文的“有时见日”连接不合理。想来,既然是粗壮的枝条,那么,怎么能见到太阳呢?或者,“疏条交映”该解释为: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2
【背景】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
一、导入情境
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
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
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
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1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
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2段。
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
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
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
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
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山随平野尽,江如大漠流。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
三、作业
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
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
【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同学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优秀教案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同学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同学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沛引发同学的想象,让同学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同学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同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二、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2、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边读边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3、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4、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三、拓展
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四、小结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五、作业
1、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2、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板书】
总写:奇山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视觉)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写: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奇山(听觉)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从题目看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是一篇写景美文。文章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艺术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读中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并背诵。
2、能力训练: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延本文的意境,品味作者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
【教学建议】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阅读此文令人悠然神往,仿佛也置身于其中领略山水之美。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通过读去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要做好读的指导。其次,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意境美及作者写景的心境与写作特色。至于文中的难点讲清字面意思即可,不必刻意求深。
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教案设计】
一、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
(学生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师引入:通过美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的美感。但要进入其佳境,还必须深入理解文意。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将文中的景物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
(学生描述并展示)
2、进入佳境: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随大屏幕的景色,听着音乐,再请一位同学作导游,带我们进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丽佳境吧。
(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歌唱,蝉儿在枝头鸣叫)
四、述美
教师引入:同学们,随着这位同学的导游,我们在品味了这一份美感后,下面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感受。之后小组代表采用我读 ,感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向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交流)
五、体情
教师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如不能理解则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启发: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品辞章
教师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学生品读,边读边圈点批注)
1、可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品味:
⑴ 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⑵ 动静结合摇曳多姿。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⑶ 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⑷ 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七、总结
教师引入:这篇文章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谁来说一说这节课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八、拓读
教师引入:课下如有兴趣再阅读一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看看两文有什么异同。
答谢中书
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与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教法学法朗读分析
课时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生自由读
齐读
四、课堂小测:
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生根据已有注释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课堂小测:
书下重点实词
五、作业:
练习册习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实词解释
二、分析文章
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四、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