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一、导入课文,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串讲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六、尝试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分析烛之武形象
板书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全文。
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烛之武形象探讨: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是从文章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胆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3、是通过写颁奖辞这一小作文形式,让学生对烛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关键的是内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决阅读了却不知道不会用材料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
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师过渡)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明确):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⑵ 那烛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呢,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给大家五分钟结合课下注释,画出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解决疑难):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字词。
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⑶ 讨论:
刚才通过串通文意了解到,烛之武也提到了晋国和秦国的过节,但是他是直接提出来的吗?那么之前烛之武还说什么了,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本谭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国即将的拥有者。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在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烛之武,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强大的秦晋联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无存。烛氏凭伶牙俐齿,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窝,颇令同学们为之心折。趁兴致正浓,我将事先印好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节选部分,发给大家。为激活气氛,我还模仿说书人口吻,朗声读道: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日:“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日:“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慨,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目:“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奔。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日: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读过听过之后,学生中有人跃跃欲试:“我们也写幅联,写首诗。”一听学生有了反应,我趁热打铁:“杜甫曾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烛氏退敌,的确令人折服。作为后人,我们有些同学亦按捺不住诗兴,想有联颂曰,有诗赞日。可咱们会撰联写诗吗?其实,这有何难,学就是了。”于是我趁机将对联的基本常识介绍给了学生。由于积极性高涨,再加之我借助的是关于解缙的“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常有”的妙趣故事来讲析,大家听得异常认真。最后我说:“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巧妙不同。比较二者特点,请撰写个对比联。烛氏退敌,妙在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之师,咱也模仿《三国演义》赞张飞的模式,来个‘后人有诗赞曰’的形式。老师回去也写,咱们比比看好吗?”
每人一联一诗如数交上来后,果然不错。如:
张子璐:“智退秦师烛之武;勇吓曹贼张翼德。”
苗 俣:“张翼德三声喝破怯人胆;烛之武数言扭转霸主心。”
侯玮辰:“张翼德怒吼退雄兵:烛之武妙论动君心。”
刘 博:“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一联联都准确地抓住了二者退的特点,而且对仗工整。有些同学还真拿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劲头来,为一个字的对仗工整苦锁眉头,搜肠刮肚。而诗昵,亦不乏佳作。
周维伊:“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杨 夏:“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侯玮辰:“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刘 博:“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当我把这些诗、对联读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博得了阵阵掌声。我说:“看看,你们自己写得的确令人刮目相看吧。后生可畏呀,我都羞于拿出拙作……”一语未毕,“老师别耍赖,昨天说了要比比。”我把自己的诗和对联拿了出来:
猛张飞长坂桥三声大喝退曹军,靠的是勇;
智之武汜南营一番妙语动秦师,凭的是谋。
后人有诗赞日: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争强好胜的学生们真的评头品足开了……
原本是一篇平常的文言文教学,我相机引入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借二者相似点,引出了吟诗属对的学习,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学到了诗歌知识。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祖国语言的魅力。岂不一举几得。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1、导入: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文言文?
《陈涉世家》——我们认识了有着鸿鹄之志的陈胜
《唐雎不辱使命》——我们认识了有着凛然正气的唐雎
《出师表》——我们认识了忠心耿耿老臣诸葛亮
今天我们接着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2、早读要求同学们对照注释熟读课文,大家读好没有?下面来检查一下。
3、检查:你能说说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吗?温馨提示: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秦晋撤退)
还不行的,以给上面四个方面补词的形式完成。谁围郑了?什么情况下受命?
鼓励学生读懂这么多不错
4、是怎样说退秦师的?看书用自己的话回答。看来同学们对课文还不熟悉,不要紧,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浅析烛之武劝说的艺术和形象
5、出示学习目标: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
浅析烛之武劝说的艺术
6、结合注释自由读课文。齐读课文。
7、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口头翻译课文。要求:不会翻译的字词请圈起来并举手,老师会走到你身边告诉你。等会儿看谁翻译得更流利。教师巡视
8、落实字词句翻译。词的翻译,课件展示文段中加点的,口头翻译,词不离句;句的`翻译在导学案上,笔做。
9、同学们都很积极。我想,能解决别人的问题,那叫能读书;如果读书中还能自我思考,提出问题,那叫会读书。同学们在阅读本文中,有没有迸出的一两个疑惑呢?请写出来,也可以直接在课文旁边批注。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学贵有疑。——朱熹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
如学生不能提,教师抛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何要打郑,烛之武是怎样出山的,怎样劝说的?为什么劝说秦王而不直接劝说晋王?对这些问题不解决,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寻求帮助,有意留下空缺,也为节约时间。
10、本节课我们不解决,相信大家会带着问题查资料,问别人,如果是那样,你真的是个做学问的人了。
11、烛之武师如何去劝说强大的秦王的呢?打出进攻路线图,问:假如你是烛之武,我是秦王,你将怎样劝说我?此部分不花太多时间,只是为下面的精讲过渡。
12、齐读第三段,并再次口头翻译本段。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想想烛之武劝说采用了什么技巧?
先读,再口译,再谈看法。此部分精讲,花大部分时间
13、在这一探讨中总结烛之武劝说的艺术。示弱、离间、利诱、现实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紧逼转移矛盾
板书
14、对联结束。打出:
1、诸葛亮伶牙俐齿舌战群儒
烛之武能言善辩说退雄师
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文中人物来作对子
2、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穆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文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是个怎样的人,《左传》有何特色,请听下回分解。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示弱离间利诱现实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紧逼转移矛盾
17、当堂练习。
一: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唯君图之发愤图强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与郑人盟海誓山盟
二:翻译下列句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理解课文,用课文中原词填空
在烛之武劝说秦王时,表明围郑的结果是□□□□,如果亡郑的结果是□□□□,过去秦王对晋王有恩惠,晋王也许下诺言,而现在晋王却□□□□,更气愤的是现在晋王不断扩张领土,势必会□□□□。
四:两题选作其一。
1、哲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完本文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假如在标题“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前再加个字,除开加“说”外,你还会加什么?说说理由。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4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教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代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打开中国的谋略宝库,其能人志士不可谓不多也,比如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离间计,瓦解强大的秦晋联盟而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历史人物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吸取了营养。)
(3)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主要是记叙了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从教的角度看,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角度看,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梳理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赏析人物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结合本课让学生讨论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2、结合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①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③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c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指点学生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形象及其历史、现代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这一人物形象,一是引导学生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沿着故事情节逐层深入地认识烛之武。二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为学生自学同类作品指点了迷津。
2、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的时间,第一次是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都是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从有关片段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3、学习作者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
板书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许之
示之以弱
退晓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烛之武说服秦伯动之以利
挑之以隙
郑国转危为安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一、诵读课文,复习文言知识。
1、泛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停顿)
4、教师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知识点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跟着我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梳理了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学习古文的意义何在,那就是:
1、学语言:中国的古代典籍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载体,要想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常也是因为不懂其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学智慧:当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辞退却敌兵,战争的风云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这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之外是无法办到的。这样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学写作:大家看这篇课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却将战事、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情节曲折、层次井然,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地方。
那么,明确了这三个学习古文的目的之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秋时代,去感受古人的风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确:秦晋围郑
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画出《秦晋地理形势图》,介绍相关知识点:春秋时期,秦国(今陕西、甘肃),晋国(山西)是两个大国,成语有秦晋之好。楚国(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而郑国(今河南新郑)则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一般,但其占据的却是中国的中心地带,所以诸强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郑国,所以郑国只能依靠、依附于某个大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哪个强国都不肯放过它,所以经常遭遇机。那么“贰于楚也”的罪名便成为讨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点拨,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③公曰:“……”许之。郑伯的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他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用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体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烛之武应允只身去见秦伯,也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学智慧:郑伯勇于责己的态度消除了烛之武的怨气,应该学习郑伯的驭人之术。
第3段
(1)教师范读本段。(学生细细品味烛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说技巧)
(2)学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
①“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引导学生明白,示之以弱,减轻敌方的防范心理。
②“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为什么说是“越国以鄙远”,秦郑之间有许多小国,还有周王室的间隔,所以是跨国来管理远方的边邑,其难可知。晓之以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获得秦伯的信任。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引导学生看地图,由于秦国和东方齐国的交往要从郑国经过,所以郑国是“东道主”。动之以利,利益的诱惑,减弱、消减其攻打郑国的决心。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之。”以秦晋之间过往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拨秦晋间的矛盾,瓦解其联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秦国与晋国接壤,在晋国的西边,晋“欲肆其西封”,必然损害秦国的利益。
(3)学生根据烛之武的语言,归纳其人物形象。(教师明确:大智大勇)
(4)学智慧:面对强敌,烛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示了他的论辩艺术与外教才能,以及他对局势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用短语概括本段段意。(教师明确:郑国转危为安)
(3)学智慧:晋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愤时的隐忍使得郑国转危为安。
四、学写作。
(1)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教师明确:①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层次井然。
②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围郑(急)烛之武推辞(急)深入敌营(急)子犯击之(急)
佚之狐推荐(缓)郑伯自责(缓)说敌成功(缓)晋侯阻止(缓)
(2)启发学生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明确:①伏笔与照应:“以其无礼于晋”为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秦、晋虽是联合行为,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详略得当:集中笔墨写其说辞而略写其他方面,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交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⑴ 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 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归纳:智退秦师)
2、讲读第四段:
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提示背诵此段内容)
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
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
1、说辩艺术:
⑴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 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⑵ 敢以烦执事(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 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 “何以战”(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2、于:
⑴ 以其无礼于晋(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 且贰于楚也(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 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向”)
⑹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从)
3、之:
⑴ 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 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
⑶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缒而出。(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 以其无礼于晋
⑵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 辞曰
⑵ 许之
⑶ 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 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 夫晋,何厌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