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理想教学设计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理想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理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 眯眼 蜈蚣 倘若 连翘花 翘尾巴 撒脱 撒谎 急速一转 旋转 酸涩

舒展腰身 仰望天穹 圆木拐杖 女娲造人 擎着风筝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1) 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 认清字形:倘 敞 筝 挣 睁

(3) 理解词义 A酸涩 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B 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 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 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 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理想教学设计 篇2

凯瑟琳 ·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的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的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近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让学生阅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唬()舷窗()狡黠( )撅()煞有介事()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一着棋( )着火( )沿着( )

哽咽( )咽喉(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猪圈( )

挑衅()挑三拣四( )

解释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说以奥伊达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 “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的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

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的冒险经过”。)

写奥伊达混上去瑞典的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的眼中,成了未来的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

写奥伊达在父母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并获得了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

讨论交流二: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的特点。本文用轻喜剧的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表现:很小的时候,就坚持自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的.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的一名探险家。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表现: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平日干的零活付劳务费的方法。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一个 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独特的。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的,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

2、抄写字词

3、思考:(1)什么是幽默?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

(2)奥依达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样的个性看法?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

理想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3、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学会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重点)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难点)

三、课前准备

①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完成导学案“前置学习”部分,熟读课文,搜寻自己喜欢的诗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带着上你们的自信与理想,跟我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笔下的“理想”之境吧。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理想 流沙河)

插曲:结合导学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为了将课文读熟,读出语气,读出韵律,读出感情,首先要扫除朗读的障碍——生字词)

1、字词积累

蜕作熄灭缀连倔强 鬓发洗濯

寂寥诅咒玷污 扒窃扒皮 饥寒

绝处逢生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可望不可即

(让我们走进作者,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创作的诗却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2、文学常识

《理想》一诗,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散文家,四川金堂县人,四川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农村夜曲》、《故园别》、《游踪》等。作者经历坎坷,拥有为理想而执著的独特个性,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悟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

第2-7节:悲壮沉思的语气

第8-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

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朗读形式:

1、分组朗读:

第1节由第一大组读;

第2-7节由第二大组读;

第8-11节由第三大组读;

第12节由第四大组读。

2、男女赛读:

要求: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接后半部分。

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3、个人展示: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语气。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友情提示:可以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从修辞和句式的运用,文学意象所含着的丰厚的意蕴来阐述。

举例1:我喜欢“理想如珍珠,一颗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是因为:此句将理想比作“珍珠”,形象的表达了理想的美好和对人类的引领。

举例2:我喜欢“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因为:此句兼用比喻和顶针,节奏明快,表意形象,体现诗歌语言的声韵美和形式美。

插曲:顶针

顶针是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前分句或开头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称“联珠”、“蝉联”。

例如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针格由于词语间上递下接,首位蝉联,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内部递相依存的有机联系.说理环环相扣,道理易于说的严密透彻;抒发感情气势贯通,感情易于抒发的酣畅淋漓 。

举例3:我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是因为:此句充盈着浓郁的思辨色彩,一方面,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另一方面,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三)再读课文,合作体验

学生活动:提出疑难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合作,全班交流。

疑难1:“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诠释:寂寥就是寂静、空旷。一般的人都安于现状,怀有崇高理想的人想去变革社会,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不但不支持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反而误解他们,使他们陷于寂寥,其中自然有酸辛。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疑难2:“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诠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也就是说,荣誉是社会对正确理想的认同,而不是理想的目标。

疑难3:“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诠释: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

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四)比较阅读,提升境界

比较阅读: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例1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例2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贯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五)仿写练习,自由创作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爱心是( 风 ) ,卷来( 浓密 ) 的( 云 );

爱心是( 云 ) ,化作( 及时 ) 的( 雨 );

爱心是( 雨 ) ,滋润( 久旱 ) 的( 树 );

爱心是( 树 ) ,为你撑起( 绿荫 ) 。

(六)课后延伸,回味无穷

1、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随笔:创作有关理想的诗歌或短文。

附:名人格言

1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2、人的理想粉碎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3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李大钊

4、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 但是 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 ------ 美国 舒尔茨·C

5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6、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7、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8、身体的最高美只有人才有,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最高美是由于理想。

9、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10、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最初的梦想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

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装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

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

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又绕个弯心还连着

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理想教学设计 篇4

目标

方法

手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习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习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习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近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习册2、预习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习本。

若时间有多,就讲堂上练习本上的三、四题。放映幻灯片。或放映幻灯片第七页(比较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对居住环境(室内或室外)的设计有所了解。

2、学会用立体设计的方法设计居住环境。我理想的居住环境

3、增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我理想的居住环境。

教学重点:学会用立体设计的`方法设计理想的居住环境。我理想的居住环境

教学难点:利用废旧材料,设计美妙的居住环境。

教学准备:范作二个(室外、室内各一个)、小家具(木制)一套、各种木质、纸质废旧材料、双面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导入

小时侯有过许多梦想,可最喜欢的是居住在红梅公园边上。清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晨锻的人们。有时甚至希望能翻过窗户,进公园玩一玩┅┅

长大后的希望就不同了,(出示一组家居照片,逐一介绍,我想实现了)但是,我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一个书房、里面有...

有.......

(出示范作,〈毛胚房〉〈立体房间设计与家具摆设〉)

三、欣赏

室内――厨房(旧式房、新房)

书房(旧式房、新房)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觉

卧室(成人房、儿童房)

室外小洋房

四、讨论

以小组讨论形式,讨论做怎样的房间好?是室内还是室外,要些什么材料,分配到人。

五、小结

理想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了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风筝放飞上天的情景,表现了春日的童趣,也表达了孩子们远大的理想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按照视线的转移展开了文章的思路:先写地面上,孩子们都在放风筝;再写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带着大家的理想在飞翔;最后再回到地面,写带着理想的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文章语言富有儿童特色,浅显易懂,而课题“理想的翅膀”却寓意深刻:它虽指风筝,但代表了孩子们的理想,寄托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

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放风筝)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例举各种各样的风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交流好的识字方法。

3、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生互评。(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5、师根据评点情况,板书生字并正音。

6、同桌互读。

7、联系上下文释词(大家一起来读读小黑板上的词;找找看课文中哪里出现了这些词,那你知道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吗?)

8、读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强调:翅膀翩舞勺的读音及字形。

9、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观察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②指导写“翩、竖、薇、舞”等。

(三)感情朗读,给文分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着课后思考2,给课文分段。

3、全班交流分段情况,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概括段意。

5、师小结:课文按先写地面—再写空中—再回到地面的顺序写的。(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按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显得很有层次感。)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词语3遍。

2、思考课题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这篇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啊?(我和小伙伴在放风筝)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画出“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2、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师随机板书。

3、小伙伴们扎出这么多的风筝,咦?为什么他们扎出的风筝不一样呢?你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吗?(出示句子:“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4、结合课文思考:“我”和小伙伴们放飞了什么样的理想,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5、老师想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

6、咱班肯定有和这些小朋友的理想一样,那么挑选你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怎么理解,就怎样的读,读出对理想的憧憬即可)

7、小结:同学们,这些风筝就代表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三)放飞理想,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理解的翅膀”?(风筝)

2、说说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3、同学们,要想让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四)结合实际,总结全文。

希望同学们课下也扎一个象征你理想的风筝,到户外去放一放。老师也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选择其中的两项完成:

1、自己试着扎一个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到郊外放一放。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3、积累好词、好句。

4、习作小练笔:《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