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回声》教案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回声》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回声》教案 篇1

一、概述

《回声》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版块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三年下学期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结合课程资源,揭开回声的奥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回声》是一篇知识童话,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这节课,我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指导读书、观察实验所提供的形象,以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练习说话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让学生获得有关“回声”的自然常识,还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整堂课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课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的。

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科学童话《回声》。板书课题:回声。

2、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想看看吗?(出示图片桥的倒影)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师:这么美的景色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打开书读一读

预设:找出比喻句,课文中把什么比做大月亮?

4、指导朗读(指读、范读、齐读)

二、研读感悟

1、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他是怎么做的?

预设: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3、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青蛙为什么奇怪?它是怎样问妈妈的?

预设:理解“奇怪”“极了”“奇怪极了”词语的意思。抓住词语理解小青蛙的心情。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三、朗读感悟,理解“回声”。

师:青蛙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课文的话来回答。(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教学】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填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做实验演示:在装水的玻容器投入石子,学生观察水波的变化。做动作理解:荡。

4.用上动词“带、跳、捡、扔、激、碰、荡”说话。

【充分利用文本,加强对动词的理解、积累和运用,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青蛙妈妈做这个实验和回声有什么关系呢?她是怎么说的呢,读一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预设:为什么青蛙妈妈说他们像?

3.做练习(出示妈妈的话)

师:谁来说一说它们哪像?青蛙妈妈的话该怎么读呢?引导读好、读懂青蛙妈妈的话。(读出耐心、亲切语气)自己读——范读——指名读

4、师:青蛙妈妈讲的话大家读明白了吗?(学生交流)

5、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朗读,讲解练习,初步了解回声这种自然现象,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6、师:回声的话该怎么读,知道了吗?(“回声”的朗读声音延长”)请每个同学再去读读第2小节,画出写回声的话,然后读一读。

进行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回声的话。指名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

【创设童话朗读情景,让每个学生演演小青蛙和“回声”,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使课堂充满情趣】

7、过渡:小朋友读得真好。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这只看不见的小青蛙是——(学生齐答)“回声”。小青蛙呢,听了妈妈的话也明白了。她是怎么表现的呢?

(1)读好第5小节小青蛙的话。(出示句子: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蹦”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跳”)“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换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一跳老高、一蹦三尺高、手舞足蹈……)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词语的积累靠教师的有意识指导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

(2)创设情景。小青蛙明白了这是回声,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呱地叫个不停。每个同学来做一做回声好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教案 篇2

1、认识“呱、哩”等6个我会认的字。会写“岸、纹”等8个生字。

2、了解回声现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识字写字,了解回声现象等科学常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以后,你们知道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吗?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知道是回声的?(4、5自然段)

3、齐读4、5自然段,有趣吗?

4、再读课文,把文中我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2、检测自学情况。

指名读、用生字组词、偏旁、字型结构、开火车。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记生字。

2、用生字组词,理解词义。

3、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师示范。

4、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复习生字。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小河上这座石桥美吗?指导朗读。

2、小青蛙来到桥底下,心情怎样?他是怎么叫的?看课件。

3、看了以后,你们感觉怎么样?(很奇怪)小青蛙也感觉很奇怪。

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来到岸上,是怎么给他讲的`呢?

4、看课件,你们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吗?

5、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三、读读抄抄。

1、小河上有座石桥。

2、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32课。

《回声》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尝试用声音的强弱变化形象地表现“人声”和“回声”。

2、能根据谱图理解并记忆歌词。

3、能分角色合作表演,体验与同伴合作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歌词图谱一份,山谷图片一份

活动过程:

一、我们去爬山

1、今天天气真好,开上我们的汽车去山谷里玩吧!教师带领幼儿开汽车跟随歌曲伴奏走进活动室!

2、瞧,山谷已经到了,山谷里静悄悄,你到了山谷里会做些什么事?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我到山谷里会和大山公公玩游戏!你听,我是这样玩的,我先来唱一声,大山公公好!再来叫一声,小松鼠儿早!

4、我是怎么玩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你发现哪里好玩?告诉您们我和大山公公玩的游戏叫回声,你知道什么是回声吗?山谷回声是大自然的一种有趣的复制现象,当我们的.声音碰到了障碍物反弹回来发出的声音就叫回声。

5、大山公公的声音和我的有什么不一样?(强弱)你也来试试看!幼儿根据图谱学唱。

6、山谷回声好不好听?山谷回声真好听(教师唱)一起来唱给大山公公听!(真好听真好听)大山公公怎么回答?乐得我们怎么样?(哈哈哈哈笑)

二、山谷回声真好听

1、山谷回声真好听,让我忍不住想来唱一唱,你听!教师清唱歌曲,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2、说说听到些什么,再次欣赏歌曲,提问:请你再来听一听歌曲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分辨那几句是小朋友唱的,哪几句是大山公公唱的。

4、怎样唱才能让人一下子就听出是谁唱的?重点学唱回声句。引导幼儿控制音量,用强弱表现回声。

5、山谷回声真好听,乐得我们怎么样?大山公公也学我们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是怎么笑的。

6、你给这首歌想个好听的歌名吧!歌名就叫《山谷回声真好听》。

三、我们与大山公公对话

1、根据歌曲内容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小朋友,一组扮演大山公公。

2、幼儿跟角色演唱一遍歌曲。

3、怎样才能让几个人的声音听上去像一个人那样?

4、引导幼儿扮演小朋友的幼儿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演唱。

《回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藏、捡、扔、波、荡”5个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回声(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回声)。

教学难点:

回声形成的原因(通过试验来完成:先把一个玻璃水瓶放进水,再把它放在投影机上打在屏幕上,最后往瓶子里扔块石子就发现其结果)。

疑点: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本课是讲的科学道理的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试读课文。

2、自由读文,提醒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的读音:“藏、扔、荡”都是后鼻音,“捡”是前鼻音。“藏”是平舌音,“扔”的声母是r,不是n或l,应读一声。

3、再读课文: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一些字词的'读音。

(1)带轻声字的词。如:月亮,美丽的,高兴得,奇怪极了,藏着,学我说话哩,孩子,妈妈……

(2)多音字,如:“倒影”的“倒”读d4o,“一只”的“只”读zh9。

(3)“一”的变调,如:“一个”“一片”“一蹦”的“一”读第二声,“一只”“一颗”“一圈”的“一”读四声。

三、读课文,数一数,看看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段练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波纹:波,波浪,即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江面;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荡:摇动,摆动。在本课指波纹一起一伏地动。

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欢快:快乐、轻松。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

边读边画,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画出你读懂的字、词、句?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个词,哪句话用的好?为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后两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画出来。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桥洞底下)

这是一座什么桥?(石桥)

是什么样的桥洞?(出示课文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半圆”。)

(3)朗读课文1—3自然段。

①叙述,课文中讲道: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结合插图(一)说说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提问:“周围”是指什么地方?(桥洞附近)“美丽的景色”指什么?(结合插图回答,理解“倒影”)

(半圆的桥洞和水果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②叙述:小青蛙高兴得叫起来,与此同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读,讲回声的几句话。

③叙述:小青蛙十分奇怪,以为桥洞里躲着另一只小青蛙,它问妈妈,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它,而是笑着,带小青蛙跳到岸上。设问:妈妈要做什么呢?

④提问:小青蛙问妈妈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出示插图(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读课文4—5自然段(小结总结段意)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

本课是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是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第三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录音,读课文。

2、分段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1,2段中讲景物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2段中回声的句子。

(3)指导读好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

(4)指导读好句子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3、练习朗读全文。

提示学生注意小青蛙思想情感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再是听到回声感到奇怪,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最后是无比欢快。

二、指导记忆字形。

藏: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一撇的左边写“”,“厂”字里边写“臣”最后写斜钩,撇点。共17画。

捡:左右结构,提手旁,右边是“脸”字的右半部。

扔:把“奶”字的女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扔”。

荡:共9画,第7画的横折折折钩是一笔。

三、练习书写生字。

四、完成本课作业。

1、填空,读句子,再想象句子的内容。

(1)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荡)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提问:什么是“荡”?什么是“返”?(引导学生换词比较,理解意思)

2、搭配词语,连上线

3、听话、说话。

(1)读题目,明确本题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2)注意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转述要准确。

(3)指导练习转述。

①借助拼音读懂转述内容。

②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4、设想另一个内容,用上面的转述形式练习转述。

《回声》教案 篇5

活动名称:山谷回声真好听

活动目标:能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用优美是声音形象地表现“人声”和“回声”;能分角色合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这首歌,使幼儿熟悉旋律。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爬山。

1、假日里,天气晴朗,我们一起去爬山吧!

2、教师播放音乐,引起幼儿边听音乐,边作各种动作,表现爬山情景。如:背上背包、擦汗、观望、休息、喝水等动作。

3、到了山谷大家会作些什么事,并用动作表示,如:双手拢成喇叭状,大声呼喊。

二、回声真好听。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说说听到了些什么,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欣赏歌曲,引导幼儿听一听歌曲中哪些是小朋友的声音,哪些是大山公公唱的.?

3、怎样唱才能让人一听就能分出是谁唱的 重点学唱回声句。引导幼儿学习控制音量,表现回声由强变弱的过程。

4、山谷回声很好听又奇特,真有趣!怪不得小朋友哈哈哈的笑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大山公公是怎样笑的。

三、与大山对话。

1、根据歌曲内容,让幼儿按意愿分成两组,一组扮小朋友,一组扮演大山公公。

2、幼儿分角色演唱歌曲。

3、怎样才能让几个人的声音听上去像一个人似的?

引导扮演小朋友的幼儿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演与大山对话时的情景。要求两组幼儿配合默契,体验合作的快乐。

《回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6个生字,会写“倒、游”。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回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二、感受石桥洞之美。

1、这节课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小青蛙是怎样弄明白回声形成的道理的。刚才这位同学说了故事发生在石桥洞里,那么小河上这座石桥的桥洞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石桥洞,学生描述)请同学们快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找)

2、指名汇报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

4、指导书写“倒”。

5、指导朗读。

月亮是圆圆的、亮亮的,非常美,在这里课文把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也是那么的美。所以我们在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而且要把石桥、桥洞、倒影、大月亮这几个词加以强调。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朗读,齐读。)

三、朗读感悟“回声”的'形成。

(一)感受小青蛙初闻“回声”的心情。

1、这么美的景色多吸引人哪,小青蛙和它的妈妈也来到了这里,它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3、指名汇报交流,感受小青蛙的心情。(高兴——奇怪极了)

4、指导朗读。

(1)指导读出小青蛙初始的高兴以及听到回声后的奇怪。(理解“奇怪极了”“藏着”)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二)感受水的波纹。

1、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笑着说------(引读)“孩子,跟我来!”小青蛙的妈妈把小青蛙带到什么地方,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然后用“△”标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词语。

3、汇报交流。

谁能说说妈妈的动作有哪些?(带、跳、捡、扔)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呢?

4、播放“小鱼击水实验”的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河水有什么变化。(河水产生一圈圈波纹,又一圈圈荡回来。)

5、填空练习,检验学生观察记忆能力。

6、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什么了呢?(师随机板书:水波 河岸)

(三)感受回声的形成。

1、小青蛙的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对小青蛙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笔标出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交流。

4、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形成)

5、电脑演示回声的形成过程。

6、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边读边想: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谈理解,师随机板书:声波石壁)

7、再读感悟。

下面我们再把四、五自然段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回声形成的过程。

8、小青蛙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之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高兴的心情)

四、小结。

1、学生谈收获: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2、师小结:这篇科学通话,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回声形成的道理,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

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