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

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先听了郑老师上的课,然后又听了方老师上的课。郑老师在讲课时把重点放在后面,着重引导学生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志向。听课时我觉得学生对“中华不振”理解不太深刻,所以谈感受时就缺乏对少年周恩来所处时代的感同身受,不能很好地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和他那颗异常坚定的报国之心。而方老师则把重点放在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上。听课时我觉得学生在方老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突破了难点,心灵受到了震撼,纷纷表示要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但谈得不具体,大家异口同声、众说一词,具有个性的个人志向没有说出来。

这两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应该把这堂课上成爱国主义教育课。既让学生详细了解少年周恩来所处时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今中国正在赶超欧美强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即将崛起的现状。

我补充了一些资料,有中国的四大发明、盛世唐朝对世界的影响,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惨痛历史,也有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抢掠,还有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发展中还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后,我说:在某些领域,中国依然落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至少70年,所以,中华民族要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依然需要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座的各位同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纷纷站起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我要保卫祖国,我要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而读书;我喜欢电脑,我将来要发展中国的软件行业;我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出一份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2

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慕贤、明理的目的是导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就是这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

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为什么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字串7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

二、研读周恩来让孩子们心有所向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字串6

(相机引导学生结合修身课上周恩来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表现说。)

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

──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同学读──

师:这更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同学读──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直面现状让孩子们在与现实的'对话中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

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从大而言之,对改变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悬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国家影响,军事上受到日本等国家威胁的现状是意义深远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记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件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文章虽是一篇老课文,但选入新教材,课文的结构做了调整,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倒叙写法。

本文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年级的重要能力训练点。回顾以往的教学,三年级重在“了解”,四上则重在“把握”,从“了解”到“把握”有梯度。而本册第四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针对一件事的。本单元是针对“多件事”的故事文本,从一件事到多件事,有递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作为承载此任务的第一篇课文。回望自己从试教到最后呈现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对语文要素的一步步聚焦和落实的过程。

一、明确任务,注重过程

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我没有安排学生动笔写,只是说一说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自然也没有学习结果呈现的环节,甚至将主要内容局限于板书:立志振兴中华、听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最后串联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只是将板书连起来说,学生没有思考和探究的痕迹,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课堂氛围枯燥且乏味。这种小标题式的归纳,不仅超越了四上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定势。课后他们会运用这种方法去把握其他文章的主要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由于学生没有动笔,将近半节课时间,我花在体会“中华不振”上。借助视频和图文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背景,继而深刻体会,感情朗读。可是第二课时该上什么?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很显然,第一课时这样的设计,完全没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因为体会“中华不振”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笔写,我没有适时纠正,课后他们依然会错误百出,需要我花更多时间去修正。

经过教研组前辈们的精心指导,我再次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参,修改教学设计,这一次,我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结合“交流平台”板块中学习伙伴的学习提示“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重在解决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随堂完成课堂作业本第四大题的第二小题。参考“逆向教学”,对三件事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放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最后一次的课堂呈现,有遗憾更有收获,在遗憾中梳理方法、总结经验,对刚步入第三年教学生涯的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教有所获”。

二、充分预设,巧妙引导

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把握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之前,我先出示篇章页,方法先行,引导学生了解语文要素。第一件事的把握,我预设学生会将文中其他同学的回答也一一罗列出来,但是课堂上学生在写主要内容时,我发现基本上没出现这个情况。反而有的学生将魏校长的问题写了出来,有的把握了主要内容,但是在表达上不够清楚、简洁。投影展示交流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但是学生没有说到点上,因为预设和实际学情有差,我的引导不够到位,模模糊糊地便忽略过去了,更没能顺势巧妙利用板书“主要人物”“事件”相机引导学生确定“主要人物”,在归纳时将“主要人物”先行,为最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基础。如果能先确定主要人物——周恩来,我想第二、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把握时也会更明确。

第二件事主要内容的把握时,我先让学生口头说。我预设的是学生会关注伯父一长串的话,不知如何取舍。第一个学生回答: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他提到的“难以忘怀”出乎我意料,因为在试教过程中,学生基本上能找到“疑惑不解”,我竟不知如何应对。其实,抓住这个契机,我可以顺势反问:伯父说的话这么长,你为什么只说了“中华不振”呢?学生就会发现,伯父说的'这么多话就是围绕一个意思——中华不振。第二个学生虽没找到“中华不振”,却能聪明地将伯父告诉周恩来的一连串话加以归纳,听来倒也不显得那么冗长。但是我想,如果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那么第二个学生回答肯定更明确。由于备课过程中自己的预设不够充分,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精准,所以当预设和实际学情有冲突时,随机引导就欠聚焦、欠明确,课堂显得过于拖沓,学生也学得模糊。

三、聚焦重点,凸显实效

为什么最后一个重要板块“发现三件事之间的联系,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没能展开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对三件事主要内容的把握教学上平均用力,没有抓住一件事重点教学。包括导入环节,对于“崛起”二字的理解,学生是不明白的,那么完全可以放在课文学好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

因为文章结构的特殊性,倒叙结构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对学生来说挑战很大,他们理不清内在的联系。而且串联并不是简单地将三件事直接连起来,一步步需要有梯度,先发现关系,再借助关联词语,在学生尝试中适时引导、帮助他们“修剪旁枝”。所以,如果在前面的课堂环节处理上节奏能更明快些,这一块难点的探究也可以在课堂上落实。

一次次试教便是历练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提升。新教材的语文要素虽然非常明确,但是作为教师,如何牢牢地把握好,在课堂上充分落实,真正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4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热爱。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设置了“如果你是周恩来,那么你会想些什么?”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最后能以文带诗,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我严格按照“速度速记速写”的新的课堂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属性的名言。比如:读书名言、报国名言等。出示时提示了这些名言在哪种场合中引用,还特意设计了语言环境,这样就无形的润于了名人的榜样形象。引经具典,使课前语言逐步达到高潮,可以说,学生的激情早已激发,在学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反复一字一字地重读,可以说从读课题起就已经把学生引进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种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出示了,人物背景,总理图片等资料。因为本课是渲染的一种人生志向的课目,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我们今天为什么又如此幸福,没有这些伟人的博大胸怀,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吗?在这个环节,我范读了课文,然后领读,学生齐读,并反复齐读三遍以上,学生一遍比一遍读的好,应该说,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接下来,我出示了讨论题“你为什么而读书?”教室里马上陷入了一种沉思,这种沉思是孩子们的情感浸透的表现,整整5分钟的安静,教室里又是一阵热闹场景,有的说,我读书是为了报答父母,有的说,我读书是为了奶奶的抚养之恩,也有的说,读书是为了自己像老师一样当个好老师……我借机,让学生掏出本儿写一写读书后的体会,也可以“为理想而读书”为题……给足学生时间写,在评讲学生作文时,并拓展文本内涵,周总理的历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来总理的口才蜚声海内外,他应变机敏、言辞犀利、柔中带刚,就连他的谈判对手在震慑畏葸之后,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叹之色……

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在采访周恩来总理时,见周总理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于是,他就以一种讥讽的口吻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怎么还有美国的钢笔呢?”周总理淡淡一笑说:“这支派克钢笔啊,真是说来话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了我。我觉得无功不受禄,就推辞。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也很有意义,于是就把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收下了。”作为一个外交家,周总理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也维护了自身的尊严。他的机智、幽默、不卑不亢,不仅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同进也赢得了对手的敬佩和尊重。(过渡)之所以他的伟大能够得到万众瞩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从小就有博大的胸怀……(这里,我还适当讲解了周总理被认为是那个时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美男子……这一切与他成为共和国的领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相依相存的。)

这下有一男孩儿说:“老师,我也会讲周总理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把人走的路称为‘马路’?”周总理笑了笑,说:“这个呀,那是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列主义道路,所以简称‘马路’”。可以说,学生通过我的课前准备,已经对周总理后来成就的伟大是必然的。我让学生再次去读课文,读后,用一名言或是词句为开笔去学着分析人物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已经超过了年段目标,但针对我班学生,还真不个难事。有的学生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周总理从小心里就装着国家和民族,这与总理后来成就伟大的事业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孩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因为周总理有这样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成了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学生的体会,我由此欣慰,如果这是本课的成功教学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名人历史背景较为重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崇高的志向,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历经了多少磨难,多少艰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学习本课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润于,学生就容易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由于帝国主义的强占称霸,血型的中国人不得不起来反抗。本文通过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元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产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应该说,本课从课题上就强烈的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一种无形的伟人榜样的力量推动了故事的高潮,多么远大的理想啊!逐步升华到课文主题,使学生有一种努力奋进的决心,对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祖国的繁荣需要金钱,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读书后的交流体会。“我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表现还是不错的。

二反馈历史背景。在与学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我逐步把学生引进文本,对当时落后的中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让学生反复读,直到读出感觉,读出内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里行间,给我们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中国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老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阅读悟妙笔。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衬托的写法去突出主题。”只要认真读课文,我偿不难发现本文三次用了衬托的写法。第一处,是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的萧条澄清,破烂不堪的景象。这里是生活上的对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第二处,是在租界里,中国妇女有冤无处诉,外国人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中国巡警不但不伸张正义,还训斥妇女,从这一幅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国人与洋人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来悟出了要想拯救贫苦人民,必须先使国家强大起来这一真理!第三处衬托是在谈到读书的目的,别的同学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一心想为中华的 崛起而读书,这一衬托更突出了周恩来的胸怀博大,志向远大。以上三处衬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读者。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反复分句读,从读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这样的着笔就是为了衬托当事人物的精神品质。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刚毅等妙笔的运用。”作为语文老师,在适当的环节超一超教学目标,在语文科目中应该不算是“越界”。

四实践运用。如何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去突出主题呢?学生对使用“对比”的手法还是较为熟悉的,为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独有特点,总会用类事物加以反写对比,以达到一种写作的效果。例如,写某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写他身边的人对别人漠不关心来加以衬托,这样就能突出习作中主人公助人为乐的品质,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安排了习作,写一人物,用具体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质。在点评学生习作时,作了总结,要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首先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然后,要选准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总之,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学文识字,语文是一门左右缝源的科目,它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要学好语文就得广泛积累,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成长中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