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进行的实践研讨课。传统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注重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中学习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

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单、双手投球哪个更远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平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发现大多数人单手投球比双手要远的同时,也学会了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不能从一方面下结论。在习题设计上,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各类水果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虽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数学语言要更为精练,问题的针对性要更强,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2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内容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知识点是在同一个图中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数。

首先,要用两种不同的线来表示不同的数量,然后再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要从图中发现一些正确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搜集、处理数据和作出适当的选择与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中,我首先回顾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有利于后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这节课有两个重点设计,一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中间我加入了很多元素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自主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实线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为了区分两组数据,从而引出图例,然后再让学生展示的环节,利用展台只能显示黑白两色的特点,让学生自然想到不但可以用两种颜色区分,还可以用不同的线表示,如最常用的实线和虚线。二是在分析图的过程中,设计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4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5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6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全国刚刚放映完毕,自20xx年1月16日首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我就抓住这一点,把观看本片的近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把工作人员统计的人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