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2025/10/3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3)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4)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5)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6)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7)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8)学习第四、五句

(9)指名读

(10)说一说句子意思

(11)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12)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13)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14)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15)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16)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7)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8)交流

(19)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0)师读诗,生接句

(21)指名读诗

(22)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23)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3、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篇2

课了情未了,我的思绪还在“月亮、珍珍、妈妈”间徘徊。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我将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努力创设情境,想带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感受妈妈爱珍珍,珍珍爱妈妈,月亮关心小朋友的美好行为。并有感情地读好月亮的两个心愿以及母女俩的对话。但课上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围绕教学的有效性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1。在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在几个学生讲了之后,我并没有适时地进行识字方法的小结。可以在学生讲完之后这样补充,是啊,像这样一些合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大都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时进行识字方法的迁移。

2。在母女俩的.感情朗读中,我努力引领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来进行感悟朗读。比如:早点儿、还是、可是,不仅仅是这些词,还有句末的标点符号,两个感叹号。指导后,我叫起一组同桌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个小男生其实读得很不错,美中不足的是读到后面,声音有点高了,听得出来,孩子读到“玩玩吧”是很高兴的,在这里,我的引导语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读书情绪上来,而是引向了读书的声音:妈妈生病了,说话的声音还能这么重吗?这样一点拨之后,学生的声音明显轻了很多,我想他也正很努力地想要进入生病的妈妈的角色,可是也正因为如此,引发了很多小朋友的笑场,之前创设的情境一下子消失了。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能突显出教学的有效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点拨,能准确到位的触摸到文本的感情色彩。

3。在内化了文本之后,拓展阅读环节中我出示了一首小诗,语言文字虽十分优美,可是站在学生的高度,要真正读懂文字背后深厚的情感,很难。语言不够富有童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因而无法达到升华感情的目的。

失败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更快地成长,谢谢。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篇3

一年级下册语文书经改版之后,增添了很多有意思的课文,如这篇《特别好吃的饺子》。课文讲述了春节期间,小主人公邀请了两名外国小朋友到家里做客,一起动手包饺子,一起品尝,快乐分享的故事。

首先,小主人公邀请的这两个外国小朋友很有特点。一个是白皮肤的欧洲人,一个是黑皮肤的非洲人,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朋友很不一样。通过对这两个外国小朋友不同外貌的认识,同学对人种,对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然后,三个小朋友跟着小主人公学包饺子的过程也非常有趣。女孩子艾丽心灵手巧,跟着妈妈一会就学会了包饺子,男孩子尼雷尔虽然平时力气大,但是可能动手能力欠缺,弄得满脸都是面粉。小朋友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动手劳动带来的欢乐。

等到吃饺子的时候,小朋友们品尝着这些热腾腾的饺子,都觉得“特别好吃”。这时老师再问同学们“为什么小朋友都觉得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呢?”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回答起起来:因为他们包饺子特别好玩,因为是在过年的时候,因为是他们自己亲手包的,因为这两个外国小朋友没吃过饺子……各种答案的背后,是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各种不同角度的`理解。

再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我们身边的外国朋友也越来越多。一年级孩子也能像课文主人公一样,接触到很多外国小朋友。如何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相处,如何在与外国友人接触中正确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我想本文的小主人公已经做出了相当好的示范。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篇4

1.巧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本课教学设计精心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不时地将学生引领进特定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小学生的表演欲都很强,角色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为了演好角色,学生都努力地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清楚、更完整、更符合角色的特点,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锻练,得到了发展。

2.多边互动,培养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所以,课堂上安排大量时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增强交际能力。这节课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地“说”的时间和自由地“说”的空间。整节课上,教师就是这样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快快乐乐互动交际,轻轻松松实践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魅力真是不可小觑。更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时,真是前所未有的顺畅,一遍下来,全班无一人停顿,看来,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赏析: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汉字的规律,培养自主认字能力。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做一做“打球、拔河、拍球”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动作,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就会发现“打、拔、拍”这些动作是跟手有关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这些动作是跟脚有关的,所以用了足字旁。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反思 篇6

《池塘边的叫声》是以“朋友”为主题的课文,反应朋友之间的情谊,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友情的美好和可贵,培养爱朋友、关心朋友、帮助朋友的美德,初步认识应该怎么对待朋友。此堂课是《池塘边的叫声》第二课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这一理念,我将活动、游戏和课件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本课是第二课时,由于在第一课时已经将课文的生字词过关了,所以在这节课上,关键就是让学生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小鱼的有礼貌以及青蛙的乐于助人。我先从指导朗读第一段小鱼遇到青蛙开始进入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小鱼、青蛙的'心情,神态引导孩子们读出心中的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分组读、分角色读、师生互读,男女生互读等多种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抓住了几个重点词语:好奇、连连、转了一下、转了两下…并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一方面帮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方面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这篇课文,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交流,注重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行情感交流,体验朋友间的温情与美好。

在最后部分,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两个拓展延伸的内容: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故事?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写下来,然后给小鱼看,”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拍下来,拿给小鱼看,”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录下来,给小鱼讲解,”还有的说:“可以把小鱼放进一个带轮的大鱼缸里,推着小鱼到处逛。”……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课中,有时没有照顾到大部分孩子,教学中的临场机智不够灵活,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不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在各方面得到提高。